|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課題組
2018年12月28日中國證監會對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美藥業”)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2021年11月12日下午,廣州市中級法院對康美藥業證券集體訴訟案(以下簡稱“康美案”)作出一審判決,該一審判決的落槌,在注冊會計師行業掀起了巨浪。判決書顯示,52037名投資者獲賠24.59億元。除康美藥業及其實控人和董監高等相關責任人被依法追究責任外,審計機構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正中珠江”)及其合伙人楊文蔚也被法院判決對康美藥業債務承擔100%連帶清償責任。作為我國首單特別代表人訴訟案,康美案在創下原告數量、賠償金額新紀錄之余,也創下中介機構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金額之最,且首次落實到注冊會計師個人的記錄,此次判決令注冊會計師行業“人人自危”。對正中珠江及直接責任人員的判決主要依據2021年2月20日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正中珠江、楊文蔚、張靜璃、劉清、蘇創升)〔2021〕11號》,本文對行政處罰書披露的相關審計風險進行“復盤”,論述相關的風險,最后對注冊會計師行業法治建設提出幾點改進意見,以期優化注冊會計師行業營商環境,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提升注冊會計師行業服務國家建設能力。
1.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依據2005年《證券法》第二百二十三條,我會決定:(1)對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1,425萬元,并處以4,275萬元罰款;(2)對楊文蔚、張靜璃、蘇創升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0萬元罰款;(3)對劉清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罰款。
2.中國證監會市場禁入。當事人楊文蔚、張靜璃、蘇創升作為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人員,未勤勉盡責,違法行為情節嚴重,依據2005年《證券法》第二百三十三條和《證券市場禁入規定》(證監會令第115號)第三條、第五條的規定,我會決定:對楊文蔚、張靜璃分別采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對蘇創升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自我會宣布決定之日起,在禁入期間內,除不得繼續在原機構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原上市公司、非上市公眾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機構中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其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眾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康美藥業承擔 24.59 億元的賠償責任;公司實際控制人馬興田夫婦及邱錫偉等4名原高管人員組織策劃實施財務造假,屬故意行為,承擔100%的連帶賠償責任;另有13名高管人員按過錯程度分別承擔5%、10%、20%的連帶賠償責任。審計機構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未實施基本的審計程序,嚴重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導致康美藥業嚴重財務造假未被審計發現,被判決對康美藥業賠償金額24.59億元承擔100%的連帶賠償責任,簽字注冊會計師楊文蔚在正中珠江承責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014年修正) 第二百二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014年修正)第一百七十三條 。
1.整體系統風險。正中珠江未對康美藥業的業務管理系統實施相應審計程序,未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未關注捷科業務管理信息系統與金蝶賬務處理信息系統是否存在差異,未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影響,未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在財務報表層面了解信息技術的運用時,正中珠江未涵蓋捷科業務管理系統,未執行審計程序了解金蝶賬務處理系統與捷科業務管理系統之間數據的勾稽關系。不符合《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第21條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01號——審計證據》第10條的規定。
2.2016年年報審計風險。康美藥業貨幣資金期末余額大、“存貸雙高”明顯、外部媒體質疑較多等的狀況下,正中珠江仍認定貨幣資金和營業收入不存在重大錯報風險。內部控制測試審計底稿記載審計人員現場查閱了《銷售回款統計表》《采購付款統計表》,但實際并未執行。銀行函證實質性測試,一是銀行對賬單從客戶處獲取,二是未對函證過程進行有效控制。營業收入與捷科系統存在的差異,審計計劃包括檢查隨貨同行單,抽取的50個樣本中,僅4個樣本包含有隨貨同行單,2個樣本存在出庫單、銷售合同簽署日期晚于隨貨同行單(客戶簽收單)日期的情況;抽取了58個銷售合約樣本,有35個樣本的合同不存在編號且主要合同條款均為空白。審計底稿記載,走訪了25個客戶,函證了2016年1至9月份的發生額,但正中珠江對上述客戶進行走訪時,并未向對方函證交易數據。
3.2017年年報審計風險。正中珠江確定的重大風險領域仍然不包括貨幣資金和營業收入,但貨幣資金被認定存在舞弊風險。針對貨幣資金存在的舞弊風險,計劃的風險應對措施為直接從銀行索取康美藥業基本戶全年度的銀行流水資料,并進行重點審核。實際執行時,正中珠江并未直接從銀行索取相關資料。詢證函回函的寄件人為康美藥業財務人員。營業收入內控測試未識別捷科系統與金蝶系統的差異,控制點“銷售出庫單”,抽取了49個樣本,有5個樣本內容與實際不符。執行“穿行測試”,審計計劃檢查隨貨同行單,抽取30個樣本中,4個樣本包含有隨貨同行單。控制點之一“訂立銷售合同”,其中保留審計證據的12個樣本中,有10個樣本的合同不存在編號且主要合同條款均為空白。收入執行函證程序存在與2016年相同的問題,審計證據缺失。
4.2018年年報審計風險。2018年10月15日晚,微信公眾號“初善投資”發布質疑康美藥業貨幣資金真實性,2018年10月16日微信公眾號“市值相對論”發布存貸雙高、大股東股票質押及中藥材貿易毛利高等質疑,2018年12月28日,康美藥業收到證監會“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通知。正中珠江在以上背景下認定2018年康美藥業整體層面的風險等級為“存在重大風險”,當期營業收入存在舞弊風險。但審計底稿中,認定中藥材貿易收入不存在特別風險。正中珠江計劃的風險應對一是加強對中藥材貿易業務的穿行測試及業務流程核查,包括采購合同、采購入庫、采購發票、付款、銷售合同、銷售出庫、銷售發票、回款;二是加強對該業務供應商和客戶的發函核查情況。實際執行時,此兩個審計程序均未執行。審計報告未對營業收入發表保留意見。正中珠江在康美藥業2016-2018年度審計中違反了2005年《證券法》第173條有關規定,構成2005年《證券法》第223條所述“證券服務機構未勤勉盡責,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人民法院根據本規定第六條確定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與其過失程度相應的賠償責任時,應按照下列情形處理:(1)應先由被審計單位賠償利害關系人的損失。被審計單位的出資人虛假出資、不實出資或者抽逃出資,事后未補足,且依法強制執行被審計單位財產后仍不足以賠償損失的,出資人應在虛假出資、不實出資或者抽逃出資數額范圍內向利害關系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2)對被審計單位、出資人的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后仍不足以賠償損失的,由會計師事務所在其不實審計金額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3)會計師事務所對一個或者多個利害關系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應以不實審計金額為限”。
1.注冊會計師非虛假陳述信息披露義務人的主要責任人。對于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責任比例,應當更多的由實控人和大股東承擔;他們是財務造假的計劃、實施者,也是最大收益方,動機也最強。在整個造假事件中,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屬于弱勢群體,其主動地造假動機,一般不會有,除非被審計單位的要求、受脅迫。
《注冊會計師法》以及《證券法》設定法定審計的目的是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對發行人規范信息披露的專業監督,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具有獨立性以及專業勝任能力,目的是對發行人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發表獨立意見,便于財務報告閱讀者合理決策。
審計監督面對不同行業、應對復雜商業模式以及紛繁交易,在有限時間、有限費用以及不盡人意的市場信用條件下,開展的審計工作只能實施風險導向的審計策略,通過抽樣手段推算企業法人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審計誤差客觀存在,審計對信息披露義務人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即會計行為的監督客觀上是有限監督與保證,注冊會計師完全保證的只能是自身的審計行為以及出具審計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2.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報告是合理保證并非提供擔保,不應承擔擔保責任。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第十三條:“注冊會計師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執行審計工作,能夠對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第十五條“審計工作不能對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擔保”。
社會公眾對于審計工作的期望往往遠超過實際工作的實現程度。他們認為,審計人員的職責就是保證被審計內容的真實性,也就是更加注重審計結果。而在審計人員的視角下,審計工作為企業財務信息承擔的只是合理保證,對于財務報告的公允性提供參考意見,并不是社會公眾作為投資選擇的完全保證。在此基礎上所存在的審計期望差距也會導致審計質量難以滿足公眾需求。
民法典第686條第二款規定:“保證方式不明的,按一般保證。”而之前所適用的法律,對于一般保證約定不明的情形,均是依照《擔保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擔保的賠償責任分為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即便是認定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報告提供了擔保也應該是一般擔保,不應該是連帶擔保。如果按照一般擔保,則注冊會計師應當對債權人享有優先抗辯權,而民事賠償判決直接將注冊會計師責任認定為連帶擔保明顯過重。注冊會計師因“故意”造假行為導致的投資人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是肯定的。但若是因“過失”承擔連帶責任,甚至會計師事務所的倒閉要在主債務人之前,是顯失公平的。
康美藥業的處罰總體上而言,部分體現了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原則和理念。但從總體上看,有過重之嫌。我們的分析如下:
根據中國證監會對康美藥業的性質處罰決定書,對康美藥業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的罰款。 對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1,425萬元,并處以4,275萬元罰款,合計5700萬元,對比發現是直接造假者康美藥業的95倍,明顯不合理(圖1)。

圖1 康美藥業董監高和正中珠江承擔賠償金額對比
根據判決結果,對馬漢耀、林大浩等被告應承擔與其過錯程度相適應的賠償責任,其中,馬漢耀、林大浩、李石、羅家謙等非財務負責人過失相對較小,在投資者損失的20%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獨立董事江鎮平、李定安、張弘作為兼職獨立董事,在投資者損失的10%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獨立董事郭崇慧、張平作為兼職獨立董事,在投資者損失的5%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而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則按照投資者損失的100%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圖2)。

圖2 康美藥業董監高和注冊會計師承擔賠償比例對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四條:“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很顯然,公司董監高和注冊會計師誰是主要責任人,誰的責任大,誰的責任小一目了然,判決注冊會計師和董監高承擔不同比例的連帶責任不合適。
根據統計,正中珠江累計收取康美藥業2016-2018年審計費用1425萬元。 中國證監會對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沒收業務收入1,425萬元,并處以4,275萬元罰款,合計5700萬元。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正中珠江對康美藥業賠償金額24.59億元承擔 100%的連帶賠償責任,簽字注冊會計師楊文蔚在正中珠江承責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歷年審計情況見表1,相關比較分析見圖3。

圖3 相關分析比較

表1 康美藥業(600518.SH)處罰相關年度的年報審計情況 金額單位: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正中珠江成立于2000年,為華南地區老牌會計師事務所,受益于廣東省內豐沛的企業儲備,業務規模一度比肩全國性會計師大所。2018年度審計收入4.75億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百家排名信息》顯示,正中珠江綜合排名從2018年第22位降至第53位,當年事務所本身業務收入1.76億元,同比下降62.9%,2021年7月隨著周大生改聘安永華明的公告,正中珠江審計上市公司數量已從2018年度92家上市公司到了現在零的尷尬。
對于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的分擔,美國原先也是要求注冊會計師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連帶責任下,受深口袋觀念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往往要承擔超出其過失范圍的賠償責任,這大大加重了注冊會計師的負擔,并可以使虛假陳述的實際造假者將責任轉移到注冊會計師身上,從而有違司法公正。
從目前虛假陳述被投資者起訴的案件來看,一些上市公司實際上已經資不抵債,就很可能出現投資者雖然勝訴但無法從上市公司或其高管處獲得賠償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采取連帶賠償責任,導致了注冊會計師為實際造假者買單的結果,雖然從理論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其他連帶人追償,但這基本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就交易因果關系而言,“康美藥業”案一審判決主要從投資者買賣股票的期間角度進行認定,但一審判決沒有區分考量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因素,也未從個案投資者的具體買賣行為特點等角度對交易因果關系進行考量、認定。
值得關注的是,“康美藥業”案中,有一起劉某單獨起訴康美藥業的案件,法院根據該投資者交易期間所涉虛假陳述行為,作出了有別于特別代表人訴訟判決的實施日和揭露日的認定,同時,又根據投資者“在公司一系列風險揭示行為后仍買入康美藥業股票,屬于明知康美藥業虛假陳述而‘自甘風險’的投資行為”,認定投資者的投資損失與虛假陳述沒有因果關系,駁回其全部訴訟請求。可見,廣州中院也認可對于虛假陳述已被揭示之后仍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其投資決策與虛假陳述沒有因果關系。但從特別代表人訴訟案件的判決來看,法院對于此類投資者未做區分審查和認定。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審計行業競爭激烈,若注冊會計師“不配合”上市公司意圖,客戶大概率會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所以個別注冊會計師主觀上會傾向于維護客戶關系,客觀上損害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
當下市場信用或社會信用不盡人意,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增信功能同時也說明會計師事務所是信用機構,是市場信用的重要組成成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調查權僅僅是“民間權利”而非特別的“權力”。審計依靠調查收集到的證據發表監督意見,調查的對象除了被審計企業自身,還特別依賴從外部單位與機構獲得的證據,然而,有些金融機構、政府機構以及產業鏈上上下游的企業屢次做假證,必須清醒認識到,市場信用或社會信用的高低是審計質量的決定因素之一,注冊會計師有理由相信并依賴銀行以及政府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證明。
我們要有國情和階段性的考慮,不應把投資者的剛性兌付責任轉移到中介機構上。不論是律師事務所還是會計師事務所,在完成專業的職業行為卻沒有適當或充分手段的時候,不能以事后查處(包括監管部門事后查處),尤其是用了較多時間、技術才發現的事實來質問說為什么會計師事務所當時沒有發現,而要基于現實可能獲得的充分手段來考察其執業所能達到的高度或者水平。
如果在現有的技術水平和手段之下,注冊會計師已盡力取得了相應的審計證據,而這些證據能構成一個閉合的證據鏈,那么應該可以認定注冊會計師完成了自己專業職業的“守門”職責,不應以事后監管部門查到的客觀事實或者發現的虛假事實,反過來推論說為什么沒有發現,因為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不是執法部門,也不是稽查部門。
注冊會計師行業本身是一種相對比較稀缺的資源,而且這種非可再生的資源如此消耗的話,實際上是存在問題的。
康美藥業案例是在新證券法出臺后的第一個適用集體訴訟案例,為了威懾當前造假風,對此案嚴懲重罰,起到了警示作用。但在實踐中,此案可能會被作為一個示例,不當地成為后續類似案例的示范。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重建40年來注冊會計師行業穩步發展,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依然是資本市場的稀缺資源,2021年的數據顯示,執業注冊會計師只有不到10萬人,流失率高達35%-50%,倘若此后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均是從重處罰,相比整個行業的后來者將會越來越少。為更好的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投資者利益,規范審計秩序,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從宏觀角度,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建議修改《會計法》關于結賬日的規定。《會計法》第十一條規定會計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每年12月31日為全國統一年結日,造成注冊會計師行業審計業務每年1月-4月為忙季,5-12月相對閑季,注冊會計師政策性出差、加班集中常態化,工作強度大,嚴重影響行業吸引力、加劇人才短缺。建議允許我國企業選擇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作為會計年度截止日,利大于弊。根據全球財富500強企業的會計年度截止日的類比分析,放松對統一會計年度的限制,預期可以從整體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審計質量,有利于企業根據實際經營生命周期進行核算報告,有利于中小企業的創新和創業,也有助于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監管效能,建設服務型政府。關鍵是在數字中國的大背景下,企業動態數據報備和統計已然不是問題。
2.建議修訂《注冊會計師法》,加大對配合造假者的責任。 統計顯示,多數審計失敗案例都存在企業或企業利益相關方,包括銀行、客戶、供應商等配合造假,向注冊會計師提供虛假證據。注冊會計師雖然有責任判斷審計證據的充分性、適當性,但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判斷外部單位、機構提供的審計證據真偽。對于配合造假者不予處罰,僅要求注冊會計師判斷審計證據真偽的蛛絲馬跡,實際是主張了財務造假者的勇氣,不合理地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無法實現的證據義務,不利于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有失公允。
從新《證券法》第56條的規定來看,只要會計師事務所及其工作人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擾亂證券市場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都屬于虛假陳述,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并未見例外免責的情形規定。也未對會計師事務所故意和過失情形下分別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相應區分,導致現行立法中因注冊會計師“過失”行為導致的投資人損失法律適用混亂,需要通過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兩方面工作,首先,明確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是承擔對會計主體信息披露第三方專業監督的法律地位;其次,解釋“過失”的類型化區分,根據《民法典》過失賠償原則,區別重大過失與一般過失,即使是重大過失,原則還是補充責任;三是借鑒德國的做法,界定不同責任形態,考慮商業誠信環境下注冊會計師制度的合理性,規定民事責任賠償的最高限額;第四,明確過失情況下,判定純粹的連帶責任是不符合《民法典》第1165條中關于責任分擔的相關規定,也有違《民法典》第178條關于連帶責任份額劃分的規定。
1.建議行業專業組織主導成立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鑒定委員會。調研發現,法官普遍感到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法律責任的裁判非常困難和吃力,畢竟是涉及復雜的會計審計專門性問題,法官審理案件依據的相關會計審計法律規范并不具備技術性和專業性,建議借鑒醫療事故鑒定,由省一級注冊會計師協會組織有關注冊會計師專家和商法學專家組成專家組,運用審計學、法學等科學知識和技術,對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業務法律責任等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
2005年中注協成立的注冊會計師執業責任鑒定委員會規則明確,鑒定意見可作為爭議雙方協商解決糾紛的依據,可以是行業監管以及證券行政監管部門作出行政處罰的參照,也可以在行政訴訟以及民事訴訟中起到證據作用,作為酌定證據。我們建議省級以上注協成立CPA執業責任鑒定委員會,建立行業與司法的專業聯系紐帶和專家對話通道,便于協調。
2.建議統一審計過錯評判標準或者勤勉盡責的標準。由于目前準則都是原則導向,尚難以判斷如何算作是執行了準則要求,達到勤勉盡責要求,缺乏具體可執行、可量化的標準。當下司法實踐缺少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特性的理解,往往僅僅從結果意義上評判審計過錯,即按照審計事實與客觀真實的誤差大小評判審計過錯,這是需要糾正的錯誤認識,注冊會計師僅對審計過錯負責,應當從審計程序、審計證據與事實證明意義上評判審計行為的成敗。
3.規范和落實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流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條“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上市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向股東大會提請聘任或更換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股東大會決定聘用會計師事務所,董事會不得在股東大會決定前委任會計師事務所;股東大會決定審計費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財務審計秩序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1〕30號文)中“完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選聘會計師事務所有關規定,壓實企業審計委員會責任”。目前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務聘任,只有少數國有上市公司(上市銀行)對審計師的聘任符合上述規定、流程,絕大多數非上市公司、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對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存在股東、董事會的職責缺失及管理層的介入過多等現象,影響到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立場。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的勤勉盡責,落實聘任流程,對于優化注冊會計師營商環境,規范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的有效手段。
1.建立金融法院集中管轄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案件。客觀地看,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的法律訴訟,對法官來說是跨學科的挑戰,專業性強,審理難度高,社會影響大,建議集中于金融法院專業化審理,便于統一司法尺度,降低司法成本。同時,建議專屬法院創新審判組織方式,吸收財務會計審計專家作為特別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庭審活動,彌補審判組織專門知識不足的缺陷。
2.對造成投資者損失的因果關系應當對相關個案具體審查和認定。既要總體考量虛假陳述行為對于普通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影響,還應審查機構投資者的特殊性、投資者交易模式特點等個性問題對交易因果的影響。如果根據投資者的交易模式可以證明其投資決策與虛假陳述行為沒有交易因果關系,法院應當對相關個案具體審查和認定。
3.不應以結果推定注冊會計師的“專家責任”。審計機構在內的各相關中介機構責任具有“專家責任”的性質,更宜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還原到當時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場景進行判斷,而不宜從結果“倒推”衡量。目前尚缺乏具體、明確的衡量標準,值得各界共同進一步研究探討。
4.慎用連帶責任。審計是經濟核算監督,也是民商經濟法實施監督者,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行為是對發行人信息披露的監督行為,不是信息披露義務人財務報告真實與否的保險業務。注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更不是財務報告真實的擔保人。因此,注冊會計師審計只要是善意而非故意,從法理上看,就不應是虛假陳述信息披露義務人的主要責任人,連帶責任裁判應當慎用。
1.建議成立注冊會計師行業訴訟調解委員會。當前會計師事務所應對訴訟的能力普遍不足,由于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訴訟實施的是舉證責任倒置,注冊會計師對審計的財務會計事實承擔全面的舉證責任缺乏足夠的認知,導致證據保全、證據梳理與開庭準備工作普遍不到位。注冊會計師不熟悉證據開示以及證據質證程序,庭審否認過多或者只是一味否認,舉證不足或怠于舉證,大大影響法庭對審計過錯與否以及過錯程度的事實認定。在最后的法庭辯論環節注冊會計師對法律適用存在短板,不能把行業的特殊性以及“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很好呈現出來,不足以說服或糾正法庭偏見。因此,建議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成立注冊會計師行業訴訟調解委員會,吸收專業法律人和行業專家,共同應對可能高發訴訟案件,提高注冊會計師在法律訴訟方面力量的缺失,更好的為行業發聲,同時通過訴訟調整完善審計質量控制的方法措施,因勢利導以進一步提升審計質量。
2.加強非注冊會計師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從康美藥業案來看,存在個別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問題帶來的審計風險,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會計師事務所大量一線從業人員是非注冊會計師,落實從業人員道德教育,包括注冊會計師及近70%左右的非注冊會計師在內,均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補齊短板,提高行業公信力和職業勝任能力,這也是當務之急。
3.研究注冊會計師行業責任保險制度。作為行業管理部門應當研究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承擔責任的保險機制,通過保險機制對沖民事和行政處罰對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可以更好的維護投資者利益。建議中注協發布《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職業責任保險集中投保辦法、職業責任保險框架協議、職業責任保險集中投保方案、保險公司職業責任保險合同、保險公司職業責任保險集中投保服務方案等,與專業保險公司磋商,并由省級注協牽頭組織實施。
1.落實對會計師事務所內部各層級的職業道德的強制教育和考核。專業勝任能力是職業道德的核心。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建立以職業道德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從員工招聘、入職培訓、業務考核、年度績效考核、職位晉升的全流程建立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道德考核機制,不參加職業道德教育、不遵守職業道德要求的,在招聘、入職、績效考核、職位晉升中一票否決或給予較高權重,從源頭杜絕因職業道德帶來的審計風險。
2.加強從業人員保持和發展專業勝任能力的體制機制建設。保持和發展專業知識學習是注冊會計師及從業人員的法定義務。當前新經濟模式、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可謂生死攸關,會計師事務所要在業務承接、業績評價、職位晉升過程中注重對專業勝任能力的考核,降低承接、承做業務數量及金額權重,逐漸打造專業化團隊,提高業務勝任能力。可依托國家會計學院的“專科優勢”培養人才。
3.勤勉盡責,嚴格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程序,控制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及行業從業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過程中應嚴格執行審計準則要求的審計程序,避免因僥幸心理、怕麻煩、過多考慮時間和業務成本,不執行或少執行審計程序等情況,控制審計風險。
4.強化會計師事務所“一體化”建設和商業性行為的內在制度化矯正。要讓會計師事務所真正成為法定的從事提供“具有證明效力”文件的專業服務機構,天然需要一套能夠形成恪守獨立客觀公正、人合的合伙誠信文化的內部治理機制和制度的支撐,特別是限制其“分灶吃飯”、“包干分成”的商業化經營模式,保證合伙人之間形成相互信賴、技術和專業能力保持、質量保證和風險控制水平、文化認同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