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艷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發展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現如今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業發展依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一條提出,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制定本法。因此,加快和促進農業發展已成為全面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中之重。加快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任務。
基于不同的學科領域或學科特性,對“能人”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概念指向。黃振華認為,所謂“能人”,一般指具有突出能力、優勢資源或者特殊才能的人,這種才能可以是政治方面,也可以是經濟方面。同時,不同學者對“能人效應”也有不同的見解。朱英等認為,“能人效應”是基于能人權能、動能、技能和德能等特質,因其特殊的社會位置和資源稟賦而成為連接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和普通農民的重要“接點”。“能人”確實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許多突出的才能和優勢資源,或是對社會做出過杰出的貢獻。基于此,筆者認為,“能人”是在某特定的領域有較為突出的才能和一定的話語權,在某一方面能起一定的領導作用的人。筆者將要闡述的“能人”與傳統定義上的“能人”有一定的區別,是指在農村社區中不屬于體制內的精英人物,而是在農村的各項農業規劃發展中起到特定作用的農村精英人物。“能人效應”則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自身效應影響其他人也跟著效仿其行為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過程。
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三條提出,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鄉村振興這個總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統籌各方面協同發展。農業產業興旺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實施手段,在這一過程中,“能人”承擔了特定的社會角色,對推動農業興旺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民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勞動力。雖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現代化農業機械輔助工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應用,但在某些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技術設備落后,農民依然是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因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涌現了一些“能人”,這些“能人”在村干部和村民之間起著橋梁作用。這些“能人”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能人”與農業發展的關系
一方面,“能人”充當向上反映村民意見的中介角色,即村民向“能人”表達自己對農業發展的一些意見和看法,“能人”向村級領導干部反映村民對農業發展的意見。這不僅便于接下來農業發展工作的開展,也便于調動村民參與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能人”向下傳遞文件的要求和精神。在部分農村地區,一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較低,對于文件精神難以理解,所以需要“能人”“翻譯”文件。村莊的“能人”一般在村里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在村民中社會聲望較高,村民對“能人”談及的話題往往認同感較高。由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習慣約束,村級干部在向下傳達政策要求時,村民有時會表現出一定的排斥心理,他們不愿接受村級干部的講解。相反,他們更多是把期盼寄托在了“能人”的身上,更愿意相信“能人”的講解和傳達。在上級下達關于農業發展的文件時,村級領導干部往往會找到村中德高望重的“能人”傳遞文件的要求和精神。“能人”在“理解、加工”文件精神的同時,會號召大家團結一致把文件精神貫徹下去。
“能人”向上傳達村民的民意和意見,向下傳遞政府相關文件的要求和精神,在這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邊關系中充當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能人”往往擁有較高的社會聲望,因此,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一定的帶動性,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帶動效應和一定的推動作用。例如,當村民對某方面的農業生產活動不了解或不清楚如何實施時,他們會咨詢或者模仿“能人”的農事安排和規劃,以便解決他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這將在無形中帶動了當地農村農業的發展。
筆者討論的“能人”主要是農村地區的精英人物。這些精英人物為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農村發展和治理的重要力量。趙愛慶等認為,我國雖然一直實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精英治理鄉村的模式也得到了基層的認可,也受到廣大鄉村民眾的情感認同。鄉村精英的能力和素質與鄉村治理成效緊密相關。但也有學者指出,由于精英治理模式將鄉村社會發展的希望只寄托于少數人的能力素質上,使得其本身具有天生的硬傷和脆弱性,在實踐中已經開始暴露出許多問題。黃博等認為,我國村級治理的法定模式是村民自治,從法理上說,這一模式可以充分滿足廣大村民的訴求,但是我國部分地區在實踐層面上的村級治理由鄉村精英的話語主導,沒有很好地滿足村民訴求。從價值追求與利益驅動的邏輯向度對鄉村精英治理現象進行溯源后,發現精英話語主導村級治理有其歷史合理性與現實客觀性,但是基于其自身的局限,具有向村民自治過渡和轉化的必然。精英治理因其優劣并存而與村民自治相互沖突又相互依存,兩者之間存在一定張力,精英話語與村民訴求的融合過程即為張力的調適過程,最終將實現徹底的村民自治。
以上學者都認同了鄉村存在精英治理模式的合理性,但這個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從合理性方面來看,在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能人”對于農業發展的認識或者對農業發展的知識儲備或者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分析等都優于一般村民。不管是基于“能人”的教育資本、人脈資本,還是學習資本等,都有助于他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能人”的社會資本累積,既可以促進自身發展,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村民提供指導和幫助,從而加快推動農業發展進程。
鄉土情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村民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選擇。“能人”選擇留在鄉村助力農業發展,會在村民中形成一定的感召力。村民往往會聽從“能人”的意見,把推動農業發展作為己任,并形成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十一條提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鄉村振興促進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支持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方面參與鄉村振興促進相關活動。因此,要聚焦“能人效應”,完善人才發展機制,鼓勵“能人”進村級班子,引導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扶持壯大特色產業,夯實人才基礎和產業基礎,促進農業發展。
農村發展需要勞動力,但農村留不住勞動力,這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問題。如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人口留在鄉村,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亟須解決的難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條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完善扶持政策,加強指導服務,支持農民、返鄉入鄉人員在鄉村創業創新,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加快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各種“能人”回流。因此,應以村為單位摸排致富帶頭人、產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大學生、涉農企業負責人和在外成功人士等,建立村級“能人”信息庫。要重視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建立流出地、流入地“雙向對賬”機制,動態管理農民工黨員和優秀農民工信息臺賬,重點摸排掌握有返鄉創業意向、有入黨意愿、有擔任村干部愿望的優秀農民工,做到流向清楚、從業情況清楚、政治面貌清楚、返鄉創業意向清楚、入黨意愿清楚及擔任村干部愿望清楚“六個清楚”。
由于我國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大,留在農村的“能人”往往無力促進農業穩步發展。因此,我國應打破城鄉壁壘,建立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能人”交流平臺,使其共同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智力 支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在鄉村發展過程中,“能人”承擔了特定的社會角色,對引領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治理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能人”與農村農業發展的關系,完善“能人”發展機制,充分挖掘“能人”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特有的社會功能,對促進農村農業穩步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