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珠
(嶺南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發展迎來了一批利好政策,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等。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領導和推動下,農村面貌由臟亂差向整潔美麗轉變,并推進了農村產業、農村文化等方面特色化發展。但也需要看到,鄉村建設熱潮在為鄉村地區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傳統鄉村聚落空間結構、鄉村景觀受到巨大沖擊,鄉村風貌、鄉村環境一定程度上被破壞,農民群體歸屬感逐漸缺失。筆者以當下傳統村落景觀保護與重構為出發點,結合鄉村景觀改造實例,探尋傳統村落景觀空間的現代化營造策略。
鄉村作為一個生產、生態、生活的社區綜合體,其景觀功能不同于城市特定功能分區,且呈現出景觀功能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結合我國鄉村景觀現狀和改造目標,可將鄉村景觀分為生產、生態、文化美學和休閑旅游4 種功能。就生產功能而言,我國大部分鄉村水道交錯、土地肥沃,擁有優質高產的水果、蔬菜種植基地和水產養殖基地等。因此,在鄉村景觀改造中需要突出其產業優勢,凸顯鄉村景觀的生產功能,可參考成熟的國際經驗,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既有鄉村特色、又符合當代人需求的景觀改造模式。就生態功能而言,鄉村的湖塘林田草等自然生態景觀不僅對周邊城市生態系統起到遮擋防護作用,而且其自身能保持內部物質和能量循環平衡。在村民生產生活需求不斷變化發展的背景下,鄉村景觀的生態功能應與鄉村發展需求相適應。就文化美學和休閑旅游功能而言,鄉村景觀是鄉村文化展現的物質載體,如一座古牌坊、一顆古樹、一座老祠堂、一條老街等都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展現著鄉村文化的風貌。因而,可基于鄉村景觀空間物質載體,不斷追溯和探尋歷史,以深刻了解鄉土文化發展歷程。
在總體規劃不斷變更的情況下,部分鄉村未從整體上梳理和控制聚落景觀空間結構,出現節點空間零散、部分空間功能單一等問題。雖然部分鄉村出現了一些較具特色的空間,但大部分景觀公共空間缺乏特色和風土民情,而且分布較為分散,整體上缺乏連貫有序的景觀流線。
祠堂是大多數鄉村主要的傳統建筑,且建造年代久遠,維護保養不到位,多為空置狀態,功能沒有發揮出來。此外,鄉村的傳統房屋,如排屋等因使用年限久遠,已經出現嚴重的內部結構老化問題,居住人員流失嚴重,往日的生活氣息、鄉土景觀風貌已不復存在。
隨著社會發展的變遷,村落大規模重建,鄉村原有的公共活動空間被侵占。不注重對傳統公共空間與現代公共空間等的合理營建,導致公共空間面積減少,不利于群體活動的開展。此外,原有的部分公共空間布局不合理,空間規模過大,存在尺度不舒適、功能不完善等問題,使用人員較少,多處于閑置狀態。
部分鄉村周邊環境存在隨意堆放建設材料等問題,同時亂搭、亂建臨時設施現象也較為常見,與環境保護要求相偏離。另外,建筑組團內部景觀節點空間不完善,可供休閑和交流的場所少,缺少綠化,建筑環境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銜接過渡不自然,環境效益較低。此外,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建筑與周邊各要素的協調性較差,不利于實現村莊可持續發展。
我國鄉村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且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功能承載豐富,對鄉村文化建設助益作用明顯。而大部分鄉村景觀建設缺乏對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充分利用,導致衍生品單一。
因此,針對鄉村景觀現狀問題,對鄉村景觀的保護與重構應注重3 方面:一是加強村域宏觀尺度的鄉村景觀空間結構的梳理,延續宏觀尺度的鄉村景觀空間結構;二是注重微觀尺度下景觀節點的互動提升,使特色景觀節點更加符合村民和游客的現代使用需求;三是以生產景觀和鄉土特色為支撐,升級改造農業和進行文化創意探索,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地區是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聚合產物。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鄉村景觀應生態良好、景色優美、設施完善、具有地域特色、可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求,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3.1.1 強調因地制宜,傳承鄉土文化。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充分尊重鄉土特色,通過利用鄉土材料,對鄉村景觀進行升級改造。具體來看,應科學布局景觀空間,并處理好空間細節,把握鄉村自然氣候特征和地形條件,針對性地選擇和配置鄉土材料。同時,注重沿襲當地鄉村景觀營造技藝,確保景觀空間改造可操作,以確保景觀環境的升級改造可順利完成。
3.1.2 體現時代理性,弘揚社會時代精神。現階段,城鄉不斷融合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體現為生態宜居、綠色智慧。在這一發展背景下,進行鄉村景觀保護和重構時,應注重從村民、游客的使用需求出發,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打造高品質的景觀公共空間。同時,要注重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豐富景觀空間功能,以滿足村民等使用人群在生活、社交、商業、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需求。
3.1.3 展示文化內涵,彰顯人文藝術品格。對鄉村景觀進行保護和重構時,應沿襲鄉土特色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資源,將其有機融合于景觀空間序列組織、空間意境營造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具體應合理應用傳統文化題材與建筑符號,同時可通過修復景觀文化空間風貌樣式及沿襲、創新傳統節慶習俗等方式,豐富景觀空間文化內涵。
3.2.1 以鄉村資源利用為導向,實現鄉村景觀資源活化。例如,結合廣東省“美麗廊道”和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建設行動,以重要交通干線、省際邊界線、南粵古驛道、萬里碧道、旅游景區周邊和旅游公路沿線等區域為載體,連線成片打造體現粵北山居、沙田水鄉、紅土田園、濱海漁村等不同嶺南風貌特色的美麗鄉村風景畫廊,構建民居風貌協調、田園氣息濃郁、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省鄉村風貌帶。
鄉村景觀資源包括村莊、山林、河流、農田等自然景觀要素。在進行鄉村景觀資源保護與重構時,需要將這些自然資源和半人工自然景觀要素進行緊密結合,從整體上保證總體布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性。廣東省大部分鄉村擁有山、水、田、村等優美鄉村景觀,在宏觀尺度的景觀空間格局中,構成背景空間(面積較大的山體林地)、斑塊(農田、樹林)、廊道(河流)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在鄉村景觀空間中承擔統領的作用。同時,以景觀軸為基點,將景觀節點有機串聯起來,構造點、線、面“三位一體”的景觀格局,即自然山水基底、公共綠植與戶外設施、建筑與構筑物的空間層次。例如,在佛山市某古村景觀改造重構中,在古村原有清代嶺南民居建筑風格及景觀特色資源的基礎上,重塑“開門迎客”“福壽康寧”“崇文尚武”“古建記憶”4 大景觀功能空間,充分保留鄉村原有景觀部分功能,打造功能完備、景觀豐富、生態通廊、結構合理的特色生態古村。
3.2.2 注重微觀尺度下景觀節點的互動提升,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微觀尺度下對鄉村景觀改造提升,能有效促進人與景觀場景以現代的方式互動,不僅能大幅度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而且能吸引城鎮觀光體驗人群,實現鄉村景觀核心要素價值的延續。例如,中山市某鄉村景觀改造中,重點打造曲徑通幽的公園、姹紫嫣紅的觀光農田、歷史延綿的客家文化中心等景觀節點。
例如,某公園的核心景觀要素是古老的香樟樹林,進行公園景觀改造時,就要在保留所有香樟樹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使用需求,重塑景觀功能空間,使人們在高度城市化的進程中依舊能在鄉村尋回其原來的記憶。公園還可建設大型活動廣場,為鄉村提供可開展大型群體活動的場所,建設公共衛生間、兒童游樂場地、健身場地、休閑廊架、雨水花園及步道,為周邊村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具有時代感的休閑活動場所,使其成為符合現代人使用需求、能與體驗者產生互動的特色鄉村景觀節點。
例如,某客家文化展示中心由傳統民居建筑改造而成。在其改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們的需求,包括村民和到當地旅游的游客的需求等,主要具有客家文化展示、村史文化展示、村民活動中心及為了接待外來游客而可能附帶的小部分食宿等多種功能,其景觀核心要素是承載著客家文化的民居風貌、巷道空間等。基于以上特點,客家文化展示中心采用解構改造思路,解構對象為當地場地環境、建筑經濟效益及當地符號等,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有民居風貌、巷道格局這些核心景觀要素,以該村數量最多的祠堂圍合形態為主進行重組構造,鄉土文化氣息明顯,能使游客感受到強烈的場所精神。
3.2.3 以生產景觀和鄉土特色為支撐,實現鄉村振興。廣東省特色精品村創建、傳統村落保護活化,應優先選擇自然資源稟賦好、傳統文化資源挖掘潛力大、美麗宜居村建設基礎好的特色精品村,以農旅融合、田園風光化、村落景觀化的理念,通過“自然+藝術、自然+設計、文化+體驗”等方式,釋放鄉村空間資源的多元價值優勢。以東莞市某鄉村景觀保護和重構為例:該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粵、港、澳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獨特的嶺南文化、沙田水鄉文化,且擁有豐富的農產品,重點依托其優越的自然特征和資源,升級改造農業和進行文化創意探索,打造旅游觀光精品項目和游線,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例如,走特色水鄉的“文化+”改造方向:首先,通過對嶺南院子的特色營造、文化長廊的構建和鄉村公共空間的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其次,借助廟南粉葛、甜玉米等農產品資源和交通優勢,策劃不同主題的農業特色活動,打造新型農業和鄉鎮綠色產業為主的產業體系;最后,借助鄉村特色優勢,積極引導餐飲、住宿、游船、康養等多種業態布局,打造具有鄉土氣息和文化意蘊的街市景觀,形成“文化+旅游”模式,滿足村民和游客的精神需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鄉村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鄉村景觀保護與重構是鄉村建設和環境優化中的重要部分,對于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和體現地域文化有著重要作用。筆者以鄉村景觀改造為樣本,以文獻查閱和科學的實地調查為基礎,通過對鄉村的多維度分析,結合相關設計手法,提出鄉村景觀保護與重構的目標與策略,為我國各地鄉村景觀改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