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暉
(平潭綜合實驗區自然資源服務中心,福建 平潭 350400)
改革開放以來,為追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部分地區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見,我國已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此背景下,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力度勢在必行。當前階段,我國很多自然保護區不管是頂層設計還是制度體系建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筆者以平潭三十六腳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介紹保護區的整合優化情況、森林植被恢復情況及生態保護方面采取的具體措施,為其他自然保護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 借鑒。
平潭三十六腳湖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三十六腳湖保護區)位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的中南部,處于平潭綜合實驗區北厝鎮、敖東鎮、嵐城鄉3 個鄉(鎮)的接合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9°44′9″~119°47′24″、北緯25°27′15″~25°29′45″。保護區南北長4.6 km,東西寬5.4 km。保護區總面積 1 340.00 hm,其中核心區188.74 hm(占總面積14.09%), 緩沖區面積312.82 hm(占23.34%),實驗區面積838.44 hm(占總面積62.57%)。保護區位于平潭島中部淡水湖及湖周邊集水區,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1997 年度新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水域面積210.00 hm,東北接嵐城鄉西南隅,西南連北厝鎮東部,距平潭綜合實驗區城關潭城鎮約1.0 km。
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湖周邊海蝕地貌和平潭主島主要淡水資源。三十六腳湖海蝕地貌發育完整,保護區共有海蝕地貌景觀、海積地貌景觀2 個亞類、11 片集中分布區,有海蝕穴、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拱橋、海蝕柱、海蝕蘑菇、風蝕壁龕和潟湖等43 處海蝕海積地貌遺跡點,分布面積達283.00 hm。其形成過程和表現形式保存系統且完整,內容豐富多樣,是我國少有的海島海蝕海積(淡化潟湖)地貌。此外,保護區三十六腳湖水庫是平潭島唯一的具有多年調節性能的中型水庫,也是平潭城關現有唯一的供水水源,同時其將承擔島內水利調度及島外調水中轉站的重要任務。
三十六腳湖保護區邊界未確定、無功能分區,將造成相關保護政策難落地、執法無據,進而導致保護區的資源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因此,確定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分區,有利于保護區的建設。
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是一定時期內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可為協調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發展制定目標,提供政策指導,為決策部門選擇、確定項目提供依據,同時為保護區制訂管理計劃和年度計劃提供依據。此外,合理確定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分區是制訂保護區總體規劃的基礎。
福建省出臺《福建省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實施方案》,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劃定生態紅線,明確主導生態功能,制訂生態保護措施,加強保護與監管。合理確定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分區是生態功能紅線落地的基礎。
平潭縣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使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淡水資源面臨枯竭,這已成為當前制約平潭縣發展的重要因素。確定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劃,有利于保護區可持續健康發展,使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相互統一、相互促進。
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內有較多的村莊居民點和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區保護與村莊發展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故將位于原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分布較為集中、面積較大的紅湖村、北洋村、美樓村和中南村等村莊建設用地及周邊部分基本農田調出自然保護區范圍,調出總面積140.50 hm。結合自然保護區周邊生態條件,將山利村和中南村周邊的生態林地調入自然保護區范圍,面積22.95 hm。同時,將部分原海壇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相鄰的部分轉化為三十六腳湖保護區,面積約117.55 hm。調整后保護區總面積保持不變,為1 340.00 hm。
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原核心區面積188.74 hm,緩沖區面積312.82 hm,實驗區面積838.44 hm。優化過程中對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分區進行調整,將原來大部分的緩沖區調整為核心區,將原來的實驗區調整為一般控制區,同時結合自然保護區范圍調整和實際需要對功能分區進行優化。調整后,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核心區面積501.56 hm,一般控制區 838.46 hm。具體調整情況如下。
第一,從原核心區、原緩沖區調整到一般控制區。保護區作為平潭縣的水源保護地,需設置預留取水口,因此,將少部分核心區(0.60 hm)和緩沖 區(0.27 hm)調整為一般控制區,作為預留取水口位置。
第二,從原實驗區調整到核心保護區。結合水源涵養和保護的需要,將平潭三十六腳湖東側風洞口原實驗區調整為核心保護區,面積0.87 hm。
第三,從非自然保護區調整到一般控制區。結合自然保護區周邊生態條件,將山利村(8.80 hm)和中南村(14.15 hm)周邊的生態林地調入自然保護區范圍,作為一般控制區,總面積22.95 hm。
三十六腳湖是平潭縣居民的“生命湖”和“母親湖”,是區域內最重要的飲水源地,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50 個省重要濕地名錄。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紅線范圍總面積約1 339.07 hm,其中庫區面積 206.67 hm,林地面積640.13 hm,耕地面積306.00 hm(包括104.80 hm已租地造林),其他面積186.27 hm。2010 年,平潭三十六腳湖保護區實施綠化工程以來,林業部門采取庫區周邊退耕造林等措施,保護區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部分地段農民還耕和建設臨時設施,導致部分地段生態環境欠佳,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2017 年以來,相關部門組織施工隊先期對保護區內6 處裸露地和部分零星地塊,選擇速生的平潭2 號木麻黃進行造林補植,面積共約8.00 hm。同時,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保護區實地勘查,經過充分討論后,制訂了《三十六腳湖保護區森林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利用2 a時間,通過采取人工造林、退耕還林、礦山治理、林分修復、森林撫育和封山育林等有效措施,增加森林總量,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提高森林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創建一個生態環境優良的飲水源地。
森林是保護區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保護區現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植被為主。按《中國植被》的劃分方法,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可以劃分為針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灌草叢4 個植被型,黑松林、濕地松林、木麻黃林、相思林、相思林+銀合歡、黑松+相思林、黑松+木麻黃林、桃金娘灌叢、車桑子灌叢、空心蓮子草草叢、琉璃繁縷草叢、水燭草叢和蘆葦草叢13 個群系。
5.1.1 依序開展宣傳活動。近年來,三十六腳湖保護區積極開展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候鳥護飛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緊緊圍繞“依法保護候鳥,守護綠色家園”“學法守法,依法保護野生動物”等主題,主動對接新聞媒體、學校和社區,多次宣講鳥類科普知識;開展涉林群體保護野生動物培訓多期;組織志愿者前往三十六腳湖清夾除網;發動黨員干部進入學校、社區分發科普指南、法規手冊、宣傳單等1 000余份,張貼各類宣傳標語500 余張;在學校、社區、各單位電子顯示屏播放電子宣傳橫幅20 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切實提高了公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5.1.2 依法管控,強化監測。為進一步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二條和第二十四條規定,平潭縣人民政府在實驗區設定平潭境內野生動物禁獵區、禁獵期及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和方法,為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行為提供依據。進入10 月候鳥遷徙季節,實驗區建立野生候鳥疫情監測系統,打擊非法獵捕候鳥行為,并組織人員對平潭三十六腳湖進行定期巡查,巡查過程中及時有效制止非法獵捕鳥類與其他野生動物事件的發生,取得了較好成效。候鳥遷徙季來臨時,實驗區啟動候鳥護飛出征儀式,組建多支志愿者團隊前往保護區清網除夾。保護區組建平潭野生鳥類保護行動微信群,組織鳥類愛好者利用周末在平潭竹嶼湖、三十六腳湖開展愛鳥攝影活動,營造了共同督促、共同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公眾積極保護鳥類、保護野生動物開辟了新渠道。
5.1.3 強力推進生態治理。實驗區積極開展以“生態功能與生態環境敏感性”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將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劃入陸域生態紅線,明確保護區主導生態功能,制訂生態保護措施,加強保護與監管。此外,實驗區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大力開展保護區整治工作,清查多處違建圖斑,對拆除地開展復綠工作。同時,實驗區實施三十六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工程初設批復總投資5 100 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含水體生態修復和岸帶生態修復2 個部分。其中,水體生態修復主要為庫區清淤,清淤面積 8.28 hm,總清淤量48.1 萬m;岸帶生態修復主要為生態護坡修筑,生態護岸長度為2 030 m。此項工程已竣工驗收,改善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還組織多部門聯合執法,開展打擊在保護區內挖沙、毀林、采石、傾倒垃圾、開墾及開路等違法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十六腳湖保護區水資源貧乏,屬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2003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劃定了三十六腳湖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三十六腳湖水庫是平潭島唯一的具有多年調節性能的中型水庫,亦是平潭縣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更是唯一適合承接島外調水的飲用水源水庫,起到島內水利調度及島外調水中轉站的重要作用。平潭縣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使三十六腳湖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淡水資源面臨枯竭。為了更好地解決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實驗區在確定保護區范圍界線和功能區劃的前提下,應與水利部門共同統籌規劃,科學合理規劃水利工程,使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相互統一、相互 促進。
三十六腳湖保護區屬于省級自然保護區,在改善附近區域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關管理機構和部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科學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植被、水資源等,不斷改善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但也要認識到,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制定相關的保護政策,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筆者主要對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植被恢復情況及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采取的具體措施進行了總結,旨在總結實踐經驗,為未來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