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瑛 李城德
(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莊浪 744600)
通過用引進的防治馬鈴薯病害新型藥劑和常規藥劑(250 g/L 嘧菌酯噴霧)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評價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增產性能,為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新型藥劑為京彩(25%嘧菌酯懸浮劑+1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噴霧(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廊坊農藥中試廠生產),霜霉疫凈(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噴霧(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廊坊農藥中試廠生產),阿泰靈(6%寡糖?鏈蛋白)噴霧(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廊坊農藥中試廠生產)。常規藥劑為250 g/L 嘧菌酯噴霧(甘肅華實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供試馬鈴薯品種為莊薯3 號原種(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供)。
試驗地設在莊浪縣通化鎮韓灣村,采用隨機區組法設計,小區面積26.4 m(4.4 m×6.0 m),四周設保護行,3 次重復,設5 個處理。處理1,京彩900 g/hm噴霧;處理2,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處理3,阿泰靈675 g/hm噴霧;處理4,嘧菌酯600 g/hm噴霧;處理5,空白對照(CK)。
試驗田為川旱地,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地勢平坦,土壤肥力均勻,前茬作物為玉米。試驗地地 處 北 緯35°20′06.8″、 東 經106°07′12.4″,海 拔 1 817 m,年平均氣溫8.4 ℃,年平均降水量500 mm 以上,無霜期153 d。播前施尿素225 kg/hm、過磷酸鈣750 kg/hm、硫酸鉀150 kg/hm作為底肥。底肥結合播前整地全部施入,現蕾期追施尿素225 kg/hm。試驗采用黑色全膜壟作側播技術,2019 年3 月28 日覆膜,壟間距40 cm,壟面寬70 cm,走道寬30 cm,于4月11 日播種,播種密度6 萬株/hm,其他管理措施同 大田。
根據晚疫病預警系統監測晚疫病侵染狀況,結合試驗田間定期調查,并依據以往防治經驗,確定在晚疫病田間病害始發前(田間病葉始見前)開展噴藥防治。晚疫病預警系統(通化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管轄點)顯示,2019 年晚疫病首次侵染時間在5 月3日,比2018 年同期提前36 d。馬鈴薯全生育期(5—9 月)晚疫病共侵染12 代37 次,其中極重9 次,重度6 次,中度4 次,輕度18 次,比2018 年同期侵染減少4 代16 次,總體發生程度為中度偏輕至中度發生。晚疫病田間病葉始見期在7 月27 日,比2018 年推遲 7 d。7 月15—22 日為一次連陰雨天氣,推遲了噴藥時間,因此,試驗于7 月24 日進行第1 次噴藥。當天平均氣溫19.2 ℃,相對濕度76%,無降雨。于8 月8日進行第2 次噴藥。當天平均氣溫18.7 ℃,相對濕度73%,無降雨。施藥時各處理按667 m用藥量兌水30 kg,用小型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
于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1 次施藥后10 d、最后1 次施藥后10 d 分別調查各處理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每處理區隨機取5 點,每點取5 株,調查每株的全部葉片,以9 級分級法記載病葉率和嚴重度,并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成熟期按每小區隨機3點取樣,每點取10 株測定產量,計算平均產量和保 產率。
馬鈴薯晚疫病分級標準:0 級,無病斑;1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以下;3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10%;5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1%~25%;7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50%;9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式(2)中,CK表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表示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表示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表示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2019 年1—9 月,莊浪縣平均氣溫10.6 ℃,總降水量599.3 mm,與歷年同期相比,氣溫偏高0.5 ℃,降雨偏多38.9%。馬鈴薯全生育期4—9 月平均氣溫15.9 ℃,總降水量578.8 mm,與歷年平均值比較,氣溫偏高0.1 ℃,降水偏多42.9%。其中,馬鈴薯播種期至苗期(4 月中旬至6 月上旬),莊浪縣降水量 132.4 mm,墑情良好,有利于馬鈴薯生長發育,4月9 日和4 月15 日出現了大風低溫天氣,馬鈴薯未受到影響;現蕾期至開花期(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莊浪縣降水量119.2 mm,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多28.03%,氣溫正常,多雨的氣候條件有利于馬鈴薯生長發育,同時有利于各類病蟲害的發生蔓延;馬鈴薯生長后期薯塊膨大期(八九月),莊浪縣降水量 241.5 mm,與歷年同期值相比,氣溫正常,降雨偏多48.9%,有利用馬鈴薯晚疫病的擴散流行。
試驗點內各施藥區均未出現藥害。二次噴藥后調查發現,各處理馬鈴薯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和塊莖膨大期均無差異;各處理成熟期略有差異,阿泰靈675 g/hm噴霧與空白對照(CK)同天成熟,京彩900 g/hm噴霧相比空白對照(CK)成熟期晚11 d,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相比空白對照(CK)成熟期晚7 d,250 g/L 嘧菌酯600 g/hm噴霧相比空白對照(CK)成熟期晚3 d;京彩900 g/hm噴霧、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和250 g/L 嘧菌酯600 g/hm噴霧的馬鈴薯葉片、莖蔓干枯程度均低于阿泰靈675 g/hm噴霧和和空白對照(CK),且3 個處理馬鈴薯的生育期相對延長(見表1)。
表1 馬鈴薯生育期
根據晚疫病預警系統指導,各處理區在晚疫病田間始見期(7 月27 日)前3 d 施藥,于第1 次藥后7 ~ 10 d 即8 月上旬調查,各處理晚疫病偶見零星發病,未能計算病情指數,故無防效數據。于第2 次施藥后7 ~10 d,即8 月中旬正值晚疫病盛發期調查,各處理發病狀況有明顯差異,以京彩900 g/hm噴霧處理的病情指數最低,為0.40%,防效為84.7%;其次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和250 g/L 嘧菌酯600 g/hm噴霧處理的病情指數分別為0.55%和0.71%,與空白對照(CK)相比,防效分別為79.3%、73.2%;以阿泰靈 675 g/hm噴霧處理的防效最低,為66.6%。經方差分析,處理間F=4 055.726,F=3.838,F=7.006;重復間F=0.462,F=4.459,F=8.649,處理間差異極顯著,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馬鈴薯晚疫病藥效試驗結果
根據成熟期產量測定和商品薯率統計結果,各處理馬鈴薯商品性和產量有明顯差異。其中,京彩 900 g/hm噴霧和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處理商品薯率最高,分別為87.0%和85.5%,250 g/L 嘧菌酯 600 g/hm噴霧和阿泰靈675 g/hm噴霧處理商品薯率略低,空白對照(CK)最低。與空白對照(CK)相比,京彩900 g/hm噴霧處理產量、增產率最高,小區平均產量127.5 kg,折合48 279 kg/hm,增產率為20.3%;其次是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小區平均產量 125.8 kg,折合47 652 kg/hm,增產率為18.8%;再次是250 g/L 嘧菌酯600 g/hm噴霧,小區平均產量 120.8 kg,折 合45 771 kg/hm,增 產 率 為14.1%;阿泰靈675 g/hm噴霧處理產量最低,小區平均產量 117.5 kg,折合44 517 kg/hm,增產率10.9%(見表3和表4)。
表3 各處理對26.4 m2 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表4 產量結果及統計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各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和產量均有明顯差異,且呈正相關性。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是京彩900 g/hm噴霧,其次是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防效為79.3%~84.7%,增產率為18.8%~20.3%,防效和增產率明顯優于阿泰靈675 g/hm噴霧。250 g/L 嘧菌酯600 g/hm噴霧位居第3,防效為73.2%,增產率為14.1%。因此,在大田生產中,建議使用京彩 900 g/hm噴霧和霜霉疫凈1 200 g/hm噴霧2 種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以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