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郭華,賈金鼎,張綠鳳,祁博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精神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失眠癥屬于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隨著社會的進步及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該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且病程呈慢性化,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口服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是既往臨床治療失眠癥的常用方式,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但不良反應較多,且易出現(xiàn)戒斷癥狀,整體效果欠佳[2]。為避免藥物治療對機體造成的負面影響,現(xiàn)階段臨床多采用低頻經顱磁刺激 (low frequenc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TMS)對失眠癥患者進行治療,但仍有部分患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研究[3-4]表明,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有助于患者失眠癥狀的改善,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多。本研究探討CBT聯(lián)合LF-TMS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失眠癥患者98例,納入標準:符合失眠癥的相關診斷標準[5];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7分;近1周內無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用藥史;既往無睡眠衛(wèi)生教育、心理治療史;對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案可耐受、配合,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繼發(fā)性失眠者;合并其他類型睡眠紊亂者;精神發(fā)育障礙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研究組(n=51)和對照組(n=47)。研究組中男25例,女26例;年齡26~58歲,平均(42.01±8.15)歲;病程1.5~8年,平均 (3.76±1.34)年。對照組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25~59歲,平均 (42.17±8.18)歲;病程2~9年,平均 (3.64±1.25)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LF-TMS治療:采用經顱磁刺激治療儀(武漢依瑞德,YRDCCY-Ⅰ型)實施治療,患者摘除身上佩戴的金屬物品后取坐位,配戴隔音耳塞,將8字形線圈置于與顱骨平行位置,刺激右額葉背外側區(qū),強度調整為80%~130%運動誘發(fā)電位閾值,頻率為1.0 Hz,時間為10~20 s,間歇2~5 s后重復刺激,重復次數(shù)48~100次,治療時間共計20 min,每周治療5次,連續(xù)治療4周。研究組行CBT聯(lián)合LF-TMS治療:LF-TMS治療同對照組,同期CBT治療包括以下內容:①睡眠衛(wèi)生教育:對導致、加重患者失眠的錯誤態(tài)度及所存在的過分夸大失眠后果的不合理認知進行合理干預,通過健康指導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睡眠認知。②刺激控制療法:訓練患者將睡意與睡眠環(huán)境建立聯(lián)系,在有睡意后臥床睡覺,將臥床作為誘導睡眠信號,臥床后不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加速入睡。③睡眠限制療法:固定患者每日睡覺及起床時間,告知患者白天不午睡,要求患者進行縮短臥床清醒時間等相應行為訓練,臥床時間應盡量接近睡眠時間。④放松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漸進式肌肉放松鍛煉,熟練掌握后叮囑患者每日進行鍛煉,促進睡眠。由經失眠癥CBT專業(yè)培訓的精神科醫(yī)師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面對面治療,時間約為60 min,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jù)治療后睡眠情況及PSQI評分變化評估療效。顯效:經治療后,夜間睡眠時間>6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與治療前比較,PSQI評分降低70%以上;有效:經治療后,睡眠深度增加,與治療前比較,PSQI評分降低30%~70%;無效:與治療前比較,PSQI評分降低少于3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睡眠質量。采用PSQI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價,總分0~21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③情緒狀態(tài)。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焦慮程度進行評價,其中HAMD評分≥7分表示可能存在抑郁,且評分越高抑郁越嚴重;HAMA評分>7分表示可能存在焦慮,且評分越高焦慮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實施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實施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高于對照組的78.72%(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睡眠質量及情緒狀態(tài)治療前,兩組的PSQI評分、HAMD評分、HA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PSQI評分、HAMD評分、HAM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PSQI評分、HAMD評分、HAM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PSQI評分、HAMD評分、HAMA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 組別 n PSQI評分 HAMD評分 HAMA評分治療前 研究組 51 13.71±2.03 15.28±2.28 17.16±2.14對照組 47 13.56±2.11 15.74±2.19 17.63±2.21 t 0.359 1.017 1.069 P 0.721 0.312 0.288治療后 研究組 51 7.62±1.41a 7.03±1.62a 7.42±1.60a對照組 47 8.23±1.60a 10.11±1.88a 10.98±2.07a t 2.006 8.707 9.567 P 0.048 0.000 0.000
失眠癥的誘發(fā)因素較多,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多認為與精神疾病、心理、遺傳等因素有關,良好的睡眠對穩(wěn)定人體細胞超微結構、代謝、情緒狀態(tài)及反應能力均有重要價值,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6]。LF-TMS作為治療失眠癥的一種物理療法,通過線圈高磁通量磁場產生無衰減能量穿過顱骨,在神經組織間形成繼發(fā)感應電流,從而抑制大腦皮層興奮性,調節(jié)神經遞質水平,改善患者睡眠-覺醒周期,具有較好的安全性[7]。有研究[8]提出,失眠癥的發(fā)病與特質因素、誘發(fā)因素、維持因素的共同作用有關,其治療的關鍵在于改變或消除這三種因素,恢復正常睡眠結構,因此提出以CBT實施干預。本研究中,對照組行LF-TMS治療,研究組行CBT聯(lián)合LFTMS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CBT聯(lián)合LFTMS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分析原因在于,CBT的聚焦點在于患者的期望,通過糾正其錯誤認知幫助其建立治療信心,同時以刺激、睡眠控制、放松練習提高患者睡眠效率,在日常睡眠中熟練掌握放松方式,進而顯著提高睡眠質量。本研究結果亦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HAMD評分、HAM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CBT聯(lián)合LF-TMS治療可有效減輕失眠癥患者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分析原因在于,LF-TMS可對大腦皮層、基底部、丘腦等腦組織產生刺激作用,通過調整腦內神經遞質水平改善睡眠-覺醒系統(tǒng)功能,為正常睡眠提供必要條件,同時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對失眠癥的不合理認知是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CBT通過建立正確認知幫助患者改善內心環(huán)境,進而使其不良情緒得到顯著緩解,有利于整體失眠癥狀的改善。
綜上所述,CBT聯(lián)合LF-TMS治療失眠癥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減輕患者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