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李偉博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1新生兒重癥監護室,2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兒的重要場所,其收治的患兒多具有病情危重、進展快、變化快、侵入性操作多等特點,極易出現院內感染[1]。NICU患兒發生院內感染不僅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支出,還會影響預后,甚至導致死亡[2]。對NICU病原菌分布情況及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有助于減少NICU院內感染的發生,提升醫療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32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NICU進入標準的重癥新生兒;②經生化指標檢查、胸部X線等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先天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或先天畸形;②臨床癥狀不穩定,預計生存期<3個月。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38例;胎齡28~40周,出生體重815~4 531 g。
1.2 方法①臨床資料收集:采用自制的 《臨床資料記錄表》,由研究小組成員收集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胎齡、性別、住院時間、體質量、靜脈營養、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時間等,并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②病原菌鑒定:采集患兒的血液、痰液、尿液等生物學標本后送檢,通過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對標本進行菌種鑒定,鑒定過程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記錄菌株的鑒定結果。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患兒院內感染情況及病原菌分布情況,院內感染標準:新生兒住院后>48 h出現的感染或出院后<48 h出現的感染。②根據患兒是否出現院內感染將其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比較兩組的臨床資料,分析引發感染的高危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風險因素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ICU院內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況320例NICU患兒中,有29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發生率為9.06%;其中肺部感染20例 (68.97%),血液感染4例 (13.79%),口腔感染2例(6.90%),其他3例(10.34%)。從29例感染患兒標本中檢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陽性菌12株(34.29%),革蘭氏陰性菌22株(62.86%),真菌1株(2.86%)。見表1。

表1 NICU院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2.2 NICU院內感染風險單因素分析感染組的胎齡<37周、住院時間>10 d、體質量<1 500 g、靜脈營養、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時間>7 d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組(P<0.05)。見表2。

表2 NICU院內感染風險單因素分析[n(%)]
2.3 NICU院內感染風險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住院時間>10 d、靜脈營養、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時間>7 d是NICU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3。

表3 NICU院內感染風險多因素分析
NICU是臨床治療和搶救新生兒的特殊區域,也是院內感染的高發區域。雖然隨著NICU規模的擴大和新生兒急救醫學的發展,新生兒危重癥的存活率顯著提升,但院內感染仍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3]。所以,對NICU病原菌分布和院內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十分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NICU患兒中感染發生率為9.06%(29/320),以肺部感染為主(68.97%);29例患兒標本中檢出35株病原菌,革蘭氏陽性菌占34.29%,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革蘭氏陰性菌占62.86%,以大腸埃希菌為主;真菌占2.86%。邱瀟等[4]的研究結果顯示,NICU患兒的感染率為8.37%,其中肺部感染率(71.58%)高于血液、口腔感染率;檢出的病原菌中革蘭氏陰性菌占63.24%,高于革蘭氏陽性菌和真菌。本研究中NICU患兒的感染率為9.06%,以肺部感染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根據NICU病原分布情況可以在尚未明確致病菌或病情危重時進行經驗性治療。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的胎齡<37周、住院時間>10 d、體質量<1 500 g、靜脈營養、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時間>7 d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組(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時間>10 d、靜脈營養、侵入性操作、應用抗菌藥物時間>7 d是NICU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劉慶倩等[5]的研究顯示,NICU感染患兒與非感染患兒在胎齡、出生時體質量、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住院時間、侵襲性操作等方面存在差異 (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時間≥10 d和侵襲性操作是引發NICU院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近。分析原因[6]可能在于:①靜脈營養對機體免疫系統有一定影響,從而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增加外源性感染風險;②侵入性操作會破壞皮膚及黏膜,增加院內感染風險;③長時間應用抗菌藥物會增加耐藥株產生,導致菌群失調,進而影響感染控制。
綜上所述,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臨床治療時應加強識別潛在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新生兒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