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尚自強
(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心胸外科,河南 洛陽471000;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 胸外科,河南 洛陽471000)
食管癌屬臨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疾病,多由于家族遺傳、吸煙、飲酒、進食過燙食物等因素綜合作用導致,主要臨床表現為進食困難、胸骨后疼痛等[1]。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切除手術治療食管癌,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術后出現腫瘤復發甚至遠處轉移,預后情況較差[2]。因此,及時明確影響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并予以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就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食管癌切除術治療的6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 (62.84±2.13)歲;組織學分型:鱗狀細胞癌40例,腺癌17例,癌肉瘤5例;手術方式:頸部吻合手術43例,胸內吻合手術19例。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食管癌相關診斷標準[3];②接受手術切除治療;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原發性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原發性腫瘤者;③術前接受化療者。
1.3 方法
1.3.1 食管癌患者預后情況入選患者均行食管癌切除術治療,術后隨訪1年,統計其死亡情況。
1.3.2 基線資料統計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吸煙史 (有、無)、組織學分型(鱗狀細胞癌、腺癌、癌肉瘤)、TNM分期(ⅡA期、ⅡB期、Ⅲ期)、腫瘤長度、手術方式(頸部吻合手術、胸內吻合手術)、術后輔助治療 (有、無)等。一生中連續或累積吸煙6個月或以上則可定義為吸煙者。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食管癌切除術患者的預后情況術后1年內,62例行食管癌切除術治療的患者中有5例死亡,死亡率為8.06%。
2.2 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不受組織學分型、腫瘤長度的影響(P>0.05),但可能受吸煙史、TNM分期、手術方式及術后輔助治療的影響(P<0.05)。見表1。
表1 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單因素分析[n(%),±s]

表1 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單因素分析[n(%),±s]
因素 死亡(n=5)生存(n=57) χ2/Z/t P吸煙史 有 4(80.00) 14(24.56) 4.430 0.035無 1(20.00) 43(75.44)組織學分型 鱗狀細胞癌 3(60.00) 37(64.91)腺癌 2(40.00) 15(26.32) 1.137 0.567癌肉瘤 0(0.00) 5(8.77)TNM分期 ⅡA期 0(0.00) 22(38.60)ⅡB期 1(20.00) 28(49.12) 3.019 0.003Ⅲ期 4(80.00) 7(12.28)腫瘤長度(cm) 3.41±0.26 3.39±0.28 0.154 0.878手術方式 頸部吻合手術 1(20.00) 42(73.68) 3.963 0.047胸內吻合手術 4(80.00) 15(26.32)術后輔助治療有 1(20.00) 44(77.19) 4.955 0.026無 4(80.00) 13(22.81)
2.3 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Logistic回歸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吸煙史、TNM分期高、手術方式為胸內吻合手術、術后未行輔助治療是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據統計,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發地區,食管癌病例占全世界病例的一半以上,發病率位列全世界之首[4]。目前,外科手術切除為臨床治療食管癌的首選方法,但研究[5-6]表明,食管癌患者術后具有一定的復發率,嚴重影響遠期生存質量,故找出導致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年內,62例行食管癌切除術治療的患者中有5例死亡,死亡率為8.06%;初步單因素與進一步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吸煙史、TNM分期高、手術方式為胸內吻合手術、術后未行輔助治療是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OR>1,P<0.05)。分析原因如下:①吸煙史:香煙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尼古丁、亞硝胺類、多環芳羥類等物質均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可直接作用于細胞蛋白質、核酸等成分,造成細胞損傷,最終導致術后癌細胞復發,提升術后死亡風險[7];另外,術前長期重度吸煙可引起術后呼吸衰竭,誘發多種胸內并發癥,故食管癌切除術患者的預后較差。因此,術前應告知食管癌患者提早戒煙,加強呼吸道管理,提高肺儲備功能,進而改善患者預后。②TNM分期高:食管癌患者TNM分期越高,其腫瘤浸潤組織越深,加之固有層內富含大量的血管與淋巴管,大大增加了手術操作難度,且殘留的癌細胞為日后復發奠定基礎,進而影響患者預后[8]。因此,臨床應提前篩查TNM分期高的患者,并于術前通過化療的方式降低TNM分期。③手術方式為胸內吻合手術:食管胃胸腔內吻合手術的創傷性大于食管胃頸部吻合手術,且手術時間、操作難度、術中出血量均高于頸部吻合手術,故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慢;同時,在頸部吻合可提高癌變食管的切除范圍,腫瘤及其所累及的組織切除更為徹底,切緣癌殘留的可能性較小,降低術后復發的風險。因此,術前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最佳手術方案,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頸部吻合手術。④術后未行輔助治療:單一采取外科切除手術治療可能無法保證病灶的徹底清除,從而導致術后癌細胞增殖并復發[9]。因此,在術后適當采用化學藥物干預及時滅殺殘存的微小轉移灶,對于降低食管癌患者切除術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吸煙史、TNM分期高、手術方式為胸內吻合手術、術后未行輔助治療是食管癌切除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據此進行早期針對性干預,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