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茹,高臻
(駐馬店市確山縣人民醫院 康復醫學科,河南 駐馬店 463200)
腦梗死屬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致殘、致死率較高,其中吞咽障礙是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不僅會對患者正常進食產生影響,還可能導致誤吸,增加脫水、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發生風險;此外,大部分吞咽障礙患者存在流涎癥狀,易使其產生自卑感,對其身心健康影響極大[1-2]。現階段,由于專業康復師缺乏,加之患者本身治療依從性不高等因素影響,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情況并不理想,故積極尋找科學有效的康復治療方式改善腦梗死后吞咽障礙逐漸成為康復醫學科關注的熱點問題。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舌肌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后吞咽障礙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納入對照組,另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 (66.35±2.92)歲;BMI 18~26 kg/m2,平均BMI(22.03±0.66)kg/m2;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65±0.72)個月。觀察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56~75歲,平均年齡(66.42±2.86)歲;BMI 18~26 kg/m2,平均BMI(22.06±0.63)kg/m2;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2.73±0.69)個月。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3];經吞咽電視透視檢查確診為吞咽障礙;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生命體征不穩者;存在感覺性失語或完全性失語癥狀者;存在咽喉或口腔占位性病變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神經營養支持、改善微循環藥物等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采用舌肌康復訓練治療:①口腔刺激:將舌肌康復器吸嘴置于雙唇之間,攆動康復器吸球,使轉動的吸嘴產生刺激,持續30 s;將舌肌康復器吸嘴置于口中輕微摩擦上顎部與舌面,重復15~20次;將舌肌康復器吸嘴置入口中牙齒外側,輕微刺激口腔兩側磨牙區的頰黏膜部及牙齦,重復15~20次。②舌肌運動訓練:取舌肌康復器吸住舌頭,牽拉舌頭進行雙相繞唇及往返運動,重復15~20次,而后進行收舌與伸舌訓練,重復15~20次;將舌肌康復器吸嘴置于舌與上顎間,用舌頭對吸嘴進行反復擠壓,重復10~20次。③口面肌群訓練:將舌肌康復器吸嘴置于雙唇之間,上翹嘴角并用雙唇擠壓吸嘴,堅持5 s后放松,重復15~20次;用口含住吸嘴,進行收頰吮吸運動及抗阻鼓腮運動,重復15~20次。④咀嚼肌運動:指導患者用臼齒、犬齒、門牙交替反復咬嚼康復器吸嘴,并盡力阻止康復器吸嘴被拉出;盡可能張開下巴,將康復器側立置于口中,盡可能使牙齒不要咬住吸嘴,以患者不累、咀嚼肌運動不受限制為準。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4 評價指標①臨床療效:連續治療4周后,通過洼田飲水試驗[4]對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患者端坐位下,5 s內1次順利咽下30 mL溫水即為顯效;患者端坐位下,5~10 s內分2次及以上咽下30 mL溫水,無嗆咳癥狀即為有效;患者端坐位下,10 s內不能完全咽下30 mL溫水,且有嗆咳癥狀即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吞咽障礙情況:通過藤島一郎吞咽障礙標準[5]對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吞咽障礙情況進行評價。1分:不能進食,無法進行任何吞咽訓練;2分:不能進食,可進行簡單的吞咽訓練;3分:不能進食,可進行攝食訓練;4分:可少量進食,但仍需靜脈營養;5分:可進食1~2種食物,但仍需部分靜脈營養;6分:可進食3種食物,但仍需部分靜脈營養;7分:可進食3種食物,無需靜脈營養;8分:除特殊難以吞咽食物外均可進食;9分:指導下可進食;10分:吞咽能力正常。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描述,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n(%)描述,實施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32%,高于對照組的52.63%(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吞咽障礙情況治療4周后,兩組的吞咽障礙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的吞咽障礙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吞咽障礙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吞咽障礙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t P觀察組 38 5.32±1.18 7.86±0.92 10.465 0.000對照組 38 5.39±1.14 6.57±0.98 4.839 0.000 t 0.263 5.916 P 0.793 0.000
吞咽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反射過程,主要指食物在口腔經咀嚼后,經咽喉、食管進入胃的過程,可分為口腔準備、口腔運轉、咽、食管4期。輕度吞咽障礙者飲水或進食時可發生嗆咳,嚴重吞咽障礙者可對正常進食產生影響,需依靠靜脈補液或鼻飼等。對于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既往多采用改善微循環、神經營養支持藥物等對癥康復治療,通過改善患者機體微循環,提升患者神經功能,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整體康復效果不甚理想[6]。腦梗死后吞咽障礙多發生于咽期及口腔運轉期,因此,改善咽期、口腔運轉期問題是吞咽障礙患者康復治療的關鍵。咽喉結構運動障礙或運動不協調是造成咽期吞咽障礙的主要因素,咽后壁與軟腭接觸不緊密,吞咽時鼻腔與咽腔無法有效關閉,難以形成正常咽腔壓力梯度,不能有效推送食物,還可能增加鼻腔返流風險。口腔運轉期感覺障礙以咽反射消失或減弱、口腔感覺減弱為主,該癥患者無法產生節律性吞咽,致使吞咽啟動困難或延遲;還可能導致食物殘渣殘存于面頰部,食物外溢或長時間含在口中、流涎等癥狀,口腔難以有效控制食物,極易發生誤吸[7]。舌肌康復訓練利用舌肌康復器對患者舌頭、雙唇、頰黏膜等部位進行反復刺激,可有效減輕口腔高敏感狀態,增加口腔感覺;同時通過舌肌運動訓練、口面肌群運動訓練、咀嚼肌運動訓練等可有效減輕患者口腔運動障礙,從而起到提高臨床康復療效、改善患者吞咽困難的效果[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4周后的吞咽障礙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舌肌康復訓練在提高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臨床療效,改善其吞咽障礙癥狀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舌肌康復訓練可顯著提升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減輕其吞咽障礙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