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禎灝,李素潔
(潮州市中心醫院 口腔科,廣東 潮州 521000)
慢性牙周炎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牙周組織感染性疾病,以牙齒松動、牙周袋形成、牙周溢膿為主要臨床表現,會對牙周組織造成進行性破壞,是造成牙齒脫落的重要原因[1]。牙周基礎治療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手段,但該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牙菌斑清除效果并不理想[2]。益生菌是一種外源性活性微生物,進入人體后能夠有效調節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群繁殖,常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中,在口腔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益生菌聯合牙周基礎治療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齦出血指數(GBI)及牙齒松動度(TM)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25)和觀察組(n=25)。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35~59歲,平均年齡 (47.65±5.14)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31±0.52)年。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34~59歲,平均年齡(47.68±5.11)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35±0.61)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口腔科學》中慢性牙周炎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18周歲;③牙周袋深度不低于5 mm;④1年內未進行牙周炎相關治療;⑤無牙周基礎治療禁忌;⑥治療前7 d未服用抗生素;⑦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全身感染;③存在免疫系統或血液系統疾病;④伴有嚴重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礙;⑥伴有牙髓炎癥狀;⑦中途脫離或退出本研究。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牙周基礎治療:給予患者全口超聲齦上潔治,使用過氧化氫對牙齒進行沖洗,之后充分止血,待充分干燥后,取適量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日本Sunstar INC,注冊證號H20150106)將其均勻涂抹在患者齦溝內;7 d后復診,給予患者全口牙周檢查,若患者齦上、齦下無結石存在,根面光滑,則給予患者牙面拋光,之后使用過氧化氫進行沖洗,止血后吹干齦溝,取適量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涂抹于齦溝內,之后結束治療。若患者齦上、齦下仍有結石存在或根面不光滑,則給予針對性齦下刮治或根面平整,之后進行牙面拋光,沖洗后在齦溝內涂抹藥膏。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 (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治療,口服,3粒/次,2次/d,直至治療結束。兩組患者的牙周基礎治療均由同一醫師完成,并給予患者口腔衛生宣教,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刷牙方式,飯后漱口及使用牙線清理牙縫隙等。
1.4觀察指標①GBI。在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使用牙周探針評估兩組患者的GBI,將探針置入患者牙周袋中,靜置后取出,30 s內對患者出血情況進行觀察。其中,患者牙齦健康,未發生出血,無炎癥存在即為0分;牙齦存在輕微炎癥,探針取出后顏色發生變化,但未發生出血即為1分;探針取出后出現點狀出血即為2分;探針取出后發生出血現象,血液沿著牙齦向四周擴散即為3分;探針取出后牙齦嚴重出血,血液從齦溝中向外溢出即為4分;在未向牙周袋置入探針時對牙齦進行觀察,發現存在自發出血情況即為5分。②TM。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TM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BI兩組治療前的G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GBI評分均顯著降低 (P<0.05),且觀察組的GB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GB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G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25 3.08±0.95 1.37±0.42 8.231 0.000對照組 25 3.05±0.97 2.18±0.63 3.761 0.000 t 0.110 5.349 P 0.913 0.000
2.2 TM兩組治療前的T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的TM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TM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TM比較(±s,mm)

表2 兩組的TM比較(±s,mm)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25 2.03±0.56 0.64±0.21 11.621 0.000對照組 25 2.01±0.59 0.97±0.26 8.065 0.000 t 0.123 4.937 P 0.903 0.000
在我國,慢性牙周炎在成年人中的發生率較高,可達80%以上,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有明顯上升趨勢。慢性牙周炎是一種局部性炎癥,主要由細菌感染所造成,該病的治療難度較大,治療周期較長。清除牙石和菌斑微生物是臨床治療慢性牙周炎關注的重點問題,通過清除牙石和菌斑微生物,可淺化牙周袋,促進牙周組織再生,從而達到減輕炎癥,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臨床常見的牙周基礎治療有根面平整、潔治及齦下刮治等,通過牙周基礎治療可有效清除菌斑,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除重度牙周炎患者外,多數患者選擇進行牙周基礎治療[5]。在進行牙周基礎治療過程中,藥物輔助治療也取得了一定效果,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是一種膏狀緩蝕劑,屬于抗菌消炎類藥物,米諾環素是其主要成分,能夠通過緩釋方式發揮效果,常用于齦下刮治或潔治后,通過將藥物涂抹在牙周袋內,可有效保持血藥濃度,起到殺菌效果[6]。但既往研究[7]顯示,經牙周基礎治療后,患者仍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這與患者口腔內致病菌定植存在密切聯系。
由于口腔內微生物較多,牙齦卟啉單胞菌等致病菌水平增長較快。研究[8]表明,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療中給予一定外源性益生菌中可抑制病菌繁殖,維持口腔生態平衡,有效鞏固牙周治療效果。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是一種復方制劑,其有效成分中的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在進入人體后能夠有效調節菌群環境,在因菌群失調所導致的便秘、腹瀉等疾病的治療中效果較好,且藥物的使用無不良反應和耐藥性,安全性較高[9-10]。宋金科[11]將益生菌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療中,結果發現與單純牙周基礎治療相比,益生菌的使用更有利于患者牙周狀況的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GBI評分、TM均低于照組,提示益生菌聯合牙周基礎治療在減少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齦出血,改善患者牙齒松動方面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在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作為外源性補充劑進行患者體內,能夠改善口腔菌群,并在口腔黏膜中附著,有效促進口腔自潔功能的提高,從而緩解臨床癥狀,達到減少牙齦出血、維持牙齒穩固的目的。
綜上所述,益生菌聯合牙周基礎治療可有效緩解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齦出血癥狀,改善牙齒松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