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珊珊,曾凡連,梁會平,黃 珠
興國縣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2400
早產兒由于過早脫離母體,神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吸吮和吞咽能力存在一定障礙,加大經口喂養難度,嚴重影響早產兒生長發育[1]。系統的吞咽功能訓練一定程度能夠改善早產兒吞咽障礙,但由于早產兒本身還存在胃腸功能發育不成熟,部分早產兒還會出現腹脹、便秘、嘔奶等胃腸功能紊亂,進一步加重早產兒身心痛苦,訓練效果不佳[2-3]。腹部撫觸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安全等優點,通過對早產兒腹部進行有規律的按摩和撫觸,以促進其腸胃蠕動,從而達到促進早產兒吞咽功能快速恢復的目的。本研究將探討吞咽功能訓練聯合腹部撫觸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4月—2020年8月間興國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早產兒,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納入標準:胎齡<37周的早產兒,家屬知曉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先天性心臟病,合并嚴重感染、呼吸異常等其他并發癥。研究獲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觀察組男20例,女21例;胎齡2~36周,平均胎齡(30.52±2.13)周;分娩方式:陰道分娩18例,剖宮產2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胎齡25~36周,平均胎齡(30.50±2.11)周;分娩方式:陰道分娩17例,剖宮產2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吞咽功能訓練,訓練開始前操作者嚴格清洗、消毒雙手,嚴格依照無菌原則佩戴滅菌手套,將小拇指緩慢放入早產兒口腔,采用指腹輕碰觸其舌頭中部,并輕輕按壓舌骨,指尖向下輕輕按壓舌頭4~6次,以每秒1~2次的速度,間隔數秒后重復按壓,注意力度適中、手法輕柔,10 min/次,2次/d。采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以順時針旋轉打圈方式,揉壓早產兒兩側峽部,2~3 min/次,1~2次/d。將棉簽或帶有無菌手套的手指放入早產兒口中,誘發其產生吸吮動作,并適當往外牽拉對抗早產兒吸吮。選擇兩餐進食之間進行訓練;給予早產兒喂奶時,對其臉頰和下巴采取支撐性動作,以幫助早產兒更好吞咽進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腹部撫觸:操作者四指并攏,手心滴取適量按摩油并雙手揉搓直至發熱,手掌緊貼早產兒腹部,沿肚臍四周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注意手法輕柔。四指指腹由右上腹滑向右下腹,再由右上腹經左上腹滑向左下腹。反方向進行同樣撫觸,注意避開臍部,撫觸開始前,操作者需仔細修剪指甲,避免刮傷早產兒皮膚,10~15 min/次,1~2次/d;按摩過程中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密切觀察早產兒病情變化,嚴密注意血氧飽和度變化,出現異常立即停止。
(1)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日均攝入奶量比(每日經口攝入奶量占醫囑奶量的比例)、經口喂養進程(開始經口喂養至完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喂養效率(平均每分鐘攝入奶量)。(2)統計并比較日均體重增長、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3)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嘔吐、腹脹等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日均攝入奶量比大于對照組,喂養效率高于對照組,進口喂養進程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喂養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喂養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值P值日均攝入奶量比(%)79.17±5.36 86.84±5.52 6.383 0.000經口喂養進程(d)7.54±1.05 3.92±1.04 15.684 0.000喂養效率(mL/min)4.14±1.01 6.32±1.02 9.724 0.000
觀察組日均體重增長大于對照組,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日均體重增長、胃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s)

表2 兩組日均體重增長、胃管留置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值P值日均體重增長(g)25.74±3.26 29.30±3.28 4.929 0.000胃管留置時間(d)20.06±3.31 14.69±3.32 7.334 0.000住院時間(d)41.83±8.27 30.29±2.45 8.567 0.000
觀察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情況 例(%)
早產兒出生早期易出現喂養障礙,嚴重影響早產兒吸吮和營養攝入,導致營養供給不足,增加發育不良發生風險[4]。成熟的口腔吞咽功能是經口喂養的必要條件,如何采取積極有效干預以改善早產兒吞咽功能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常規吞咽功能訓練對于改善早產兒吞咽障礙具有一定作用,但吞咽功能訓練方式單一、籠統,無法滿足早產兒康復需求,訓練效果一般[5]。
本研究中,觀察組日均攝入奶量比大于對照組,喂養效率高于對照組,進口喂養進程短于對照組,日均體重增長大于對照組,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吞咽功能訓練聯合腹部撫觸能夠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困難,縮短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喂養不耐受發生。陳芳[6]研究表明,早產兒經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腹部按摩干預后,能夠縮短早產兒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喂養不耐受發生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采取針對性吞咽功能訓練,通過口腔感覺刺激、非營養性吸吮等訓練,刺激早產兒口腔內感覺神經纖維,促進吸吮反射的建立,能夠增加口咽部肌肉運動范圍和強度,改善早產兒口咽部肌肉肌張力,增強吞咽能力,從而實現營養性吸吮[7]。但單一的吞咽功能訓練無法有效促進早產兒吞咽功能恢復,在吞咽功能訓練基礎上采取腹部撫觸,能夠刺激機體迷走神經興奮,加速胃腸壁細胞發育,增強機體胃腸活動,促使胃泌素、胰島素分泌增加,有助于促進胃排空,增加早產兒食欲[8]。腹部撫觸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加快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進一步加快經口喂養進程,促使其盡快恢復正常喂養狀態,從而縮短胃管留置時間。撫觸還能夠間接增加早產兒運動量,減輕早產兒緊張、焦慮情緒,促使其身心放松,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早產兒生理痛苦,增加早產兒安全感和舒適度,對于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積極意義。吞咽功能訓練聯合腹部撫觸效果確切,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進一步改善早產兒吞咽功能,促進早產兒盡快達到全面經口進食。
綜上所述,吞咽功能訓練聯合腹部撫觸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改善早產兒吞咽障礙,縮短胃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有助于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