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定蘭,刁禮娟
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梧州 543000
腦卒中(Stroke)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由于疾病突然發生,導致患者身心均受到嚴重創 傷[1]。“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模式中融合了知識、態度、行為[2],在基于“知信行”的基礎上開展對患者的健康管理,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理念,知曉健康知識,實現更高水平的自我管理[3]。本次研究擬分析基于“知信行”模式下的健康管理對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再住院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收治的65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和觀察組3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8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8.82±5.64)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68.03±5.72)歲。納入標準:診斷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具有良好的理解溝通能力,心肺功能穩定,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書面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認知障礙(簡易認知狀態檢查表<27分),四肢癱患,伴有嚴重視力及聽力障礙,患者或家屬拒絕參加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評估、依從性調查后,借助掌握的溝通技巧開展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并且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放松,不要過于緊張,要積極面對后續治療。于出院后3個月、6個月開展電話隨訪,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采取針對性指導。
觀察組實施基于“知信行”模式下的健康管理。(1)開展健康狀況調查:考慮到腦卒中患者復發率高,且疾病復發與患者依從性低、意識淡薄有很大關系,因此,積極開展健康情況調查與收集,從而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生活習慣等,確保為后續健康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在收集到患者的健康資料后,找出健康危險因素。(2)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通過主管醫生、腦心健康管理師的專業指導,通過健康大講堂、小講堂、電視宣教、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及微信掃碼資料宣教,紙質版資料發放,院后電話隨訪,微信群互動等方式開展健康相關知識宣傳。(3)針對每一個患者制定“知信行”健康管理方案:①知,通過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發現其中對疾病存在誤區的地方,找到每一個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并從患者生活、飲食等多個方面尋找導致危險因素存在的原因,積極利用上述健康教育方式讓患者明確腦卒中的危害。通過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腦卒中誘發因素、發病機制、預防措施、遵醫用藥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②信,為達到良好的健康管理效果,患者住院期間需要積極培養自我護理管理的信念。通過各種健康教育方式促使患者能夠學會自我管理。責任護士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不同階段患者的不同態度與信念,針對其中積極的部分表示肯定與鼓勵,對于消極的信念要積極幫助患者找出原因,并聯合患者家屬共同解決,直到患者能夠養成健康行為。③行:指導患者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遵醫服藥、適當運動,定期監測病情或者是入院復查。其中膳食結構與數量的把握上,要求盡可能每天食用不超過一個網球大小的肉類、相當于兩個網球大小的主食、三個網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四個網球大小的蔬菜,每天1個雞蛋(帶黃吃)、1斤牛奶、一小把堅果和一副撲克牌大小的豆腐。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采用自制自我管理行為量表進行評估,指標包括日常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情緒管理、康復鍛煉管理,得分范圍為20~8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兩組患者再住院率比較。跟蹤隨訪1~6個月,記錄兩組患者31 d、6個月再住院率。
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情緒管理、康復鍛煉管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觀察組日常生活管理、疾病醫學管理、情緒管理和康復鍛煉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33)觀察組(n=32)t值P值日常生活管理干預前45.52±4.36 44.89±4.57 0.521>0.05干預后55.63±3.29 70.25±5.67 5.116<0.05疾病醫學管理干預前40.08±4.66 39.78±4.58 0.329>0.05干預后58.63±4.01 75.43±3.79 4.824<0.05情緒管理干預前45.91±4.09 44.39±3.97 0.265>0.05干預后59.64±4.07 74.69±4.12 7.551<0.05康復鍛煉管理干預前38.64±3.76 39.03±4.02 0.336>0.05干預后60.48±5.18 77.67±4.11 4.991<0.05
觀察組31 d再住院率、6個月再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再住院情況 例(%)
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說,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是一方面,對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問題,也是臨床亟需解決的另一方面。“知信行”模式是改變人類健康相關行為的模式之一,它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三個連續過程,即知識—信念—行為[4]。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5]。其中,健康信念的建立十分重要,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在對患者開展健康信念管理的過程中,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產生促進健康行為的實踐中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充分讓患者認識到目前不良的遵醫行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對自己健康會帶來嚴重后果(知覺到威脅和嚴重性);其次,讓腦卒中患者認識一旦糾正不良行為會得到非常有價值的成果(知覺到效益),同時清醒地認識到在改變不良行為、建立健康行為的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后,使腦卒中患者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掌握的健康知識越多,腦卒中患者實行的傾向性就越強。通過改變已有的落后的觀念,逐漸形成信念。將知識變成信念,而信念通暢與感情、意志融合在一起,其對于幫助患者建立完善、系統的健康管理行為有重要幫助[6]。
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一種行為的轉變是一個十分復雜且困難的過程,在健康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積極調動周邊所有的人員力量,還需要針對每一個腦卒中患者個體的差異制定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7]。只有充分調動多方面力量,采取多種管理手段,才有可能促使腦卒中患者行為改變。本身腦卒中就有著較高的復發率,通過對患者積極開展“知信行”健康管理,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降低其再住院率。在對腦卒中患者開展基于“知信行”的健康管理中,基本上實現了對患者每一個方面需求的全覆蓋。特別是在對患者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方面的改善上,在采取各種管理手段的同時,細化糾正內容。在遵醫服藥方面,告知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對病情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有重要意義。要避免勞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嚴禁抽煙喝酒。另外,還需要堅持規律化的鍛煉、有氧體力活動,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廣場舞和慢跑等運動為主。正是這種詳細、易于理解的健康管理內容,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專業的同時,也有利于拉近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針對腦卒中患者采用基于“知信行”模式下的健康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其再住院率,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