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剛
平頂山市中醫醫院兒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兒童孤獨癥又稱自閉癥,由多種生物因素及內外部環境引起,患兒常伴有刻板行為、語言及社會交往障礙等,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同時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目前,臨床對于孤獨癥的治療通過藥物及康復訓練,但治療效果不顯著。祖國醫學對孤獨癥無相關記載,可依據其臨床癥狀歸于“語遲”“胎弱”等范疇,主張辨證論治,而依據孤獨癥患兒的特殊性及個體差異性,針灸及推拿治療的操作較為簡單,發展前景較為廣泛[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孤獨癥患兒聯合應用中醫推拿及針灸對血清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l(PAI-1)水平及孤獨癥兒童行為量表(ABC)評分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平頂山市中醫醫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孤獨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1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3~13歲,平均(7.26±1.65)歲,病程1~3年,平均年齡病程(1.55±0.31)年。對照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7.58±1.76)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46±0.34)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西醫診斷: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3]中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兒科學(第二版)》[4]中“五遲”診斷標準,證候為智力低下,精神呆滯,語言遲鈍,納食欠佳,舌淡苔少,脈細。
(1)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入組前1個月內未接受針灸、推拿或其他藥物治療。③患兒家屬知曉研究并自愿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異常。②存在腦進行性病變、急慢性傳染、凝血功能異常。③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
1.4.1 對照組 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包括行為矯正、感覺綜合練習等。同時實施中醫推拿治療,具體措施如下:(1)保持患兒仰臥位,點揉頭部督脈,并注重四神聰穴、神庭穴的按揉。雙上肢采用拿揉法,對大陵穴、通里穴、內關穴及郄門穴進行點揉,并交替按壓內關、郄門。采用分推法推拿胸部,對章門穴、期門穴進行點揉。(2)保持患兒俯臥位,采用捏脊療法自長強至大椎穴進行推拿,共7~9遍。對膀胱經點行點按,并注重腎俞穴、肝俞穴、心俞穴的按揉。治療5 d/周,1次/d,2周/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間隔2 d再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6個月。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選擇勞宮穴、內關穴、神門穴、腦戶穴、頭維穴、本神穴、神庭穴及四神聰穴等穴位,并輔助運動區、言語區、情感區穴位,并依據五臟辨證法及中醫五行理論選擇配穴,肝郁氣滯者,可選肝行、太沖、間俞等。脾虛濕滯者,可選內庭、公孫、胃俞及脾俞等。陰虛火旺者,可選中沖穴、內關穴、水溝穴及心俞穴等。肺衛不固者,可選合谷穴、風池穴、肺俞穴等。腎虛髓虧者,可選太溪穴、關元穴、腎俞穴等。以面對面環抱的形式,讓患兒坐于家長膝上,采用l寸針灸針(華佗牌,0.3 mm×25 mm)作為頭針,消毒后,以150~300°自頭皮刺入,并進入帽狀腱膜下,留針60 min。體針快速刺入,待行針得氣,3 s后取出。治療5 d/周,1次/d,2周/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間隔2 d再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6個月。
(1)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采集患兒5 mL空腹靜脈血,10 min離心,3 000 r/min,取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t-PA、PAI-1水平。(2)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采用自閉兒童ABC量表評分[5],共5個方面:生活自理、軀體運動、交往、感覺及語言,滿分158分,分界值為67分,分值越高,提示孤獨癥病情越嚴重。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t-PA、PAI-1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t-PA水平高,PAI-1水平低,且兩組患兒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清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血清指標情況(±s)
a表示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治療前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PA(pg/mL)PAI-1(ng/mL)t值P值756.39±57.38 759.81±57.67 0.269 0.789 1315.40±75.94 1328.84±75.32 0.805 0.423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1076.72±68.92a 905.34±64.24a 11.647 0 735.34±56.39a 984.28±65.73a 18.406 0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ABC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ABC評分低,且兩組患兒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ABC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兒ABC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值40.809 32.463 P值00 t值P值治療前78.34±5.24 78.57±5.47 0.194 0.546治療6個月后35.22±4.28 43.76±4.15 9.173 0
孤獨癥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群體,是常見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臨床常認為其病因與免疫、遺傳、心理及腦疾病等因素有關,會影響患兒行為、語言及社會交往,不利于成長發育。祖國醫學認為,孤獨癥的主要病因在于肝失條達、心竅不通、腎精虧虛及升發不利,依據辨證論治的特點,在該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優勢,針灸和推拿是中醫常用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可根據不同患者辨證施治,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等優點,在孤獨癥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6]。
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突觸等發育與t-PA及PAI-1水平的平衡密切相關,t-PA主要由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及生長錐分泌,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分布廣泛,對神經損傷及突觸可塑性產生影響。PAI-1屬于分泌蛋白,是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家族成員,可調節t-PA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t-PA水平高,PAI-1水平低,ABC評分低,表明孤獨癥患兒聯合應用中醫推拿及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血清t-PA、PAI-1水平,緩解臨床癥狀。分析其原因在于,中醫推拿及針灸聯合應用,通過提高t-PA表達,可避免腦組織中纖溶平衡破壞,有效緩解腦組織神經細胞受損程度,利于孤獨癥患兒腦損傷早期恢復。同時下調PAI-1水平,可加強t-PA保護腦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有效平衡中樞神經系統內環境,進而改善突觸可塑性,幫助神經正常發育。本研究是以中醫五行理論為基礎實施針灸治療,其中勞宮穴可散熱燥濕,內關穴及神門穴可寧心安神,腦戶穴可降濁升清,本神穴可吸濕降濁,神庭穴可鎮靜安神、清頭散風,四神聰穴可鎮定安神、醒腦。通過針刺配合推拿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有助于調節大腦皮層功能,促進腦血液循環,改善腦電活動,進而提高智力,幫助孤獨癥患兒糾正行為及情感異常問題,進而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及社會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孤獨癥患兒聯合應用中醫推拿及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血清t-PA、PAI-1水平,緩解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