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華
安陽市腫瘤醫院影像科核磁共振室,河南 安陽 455000
腦膠質瘤是臨床常見神經上皮腫瘤,約占顱腦惡性腫瘤的35.2%~61.0%,且組織學分型較多,分級診斷困難,臨床應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準確診斷分級,協助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1]。磁共振掃描是臨床常用影像學手段,其中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屬于功能成像,可通過顯示脫氧血紅蛋白,反映微小血管及微出血,從而評價腫瘤的發生及出血情況[2]。氫質子磁共振波譜(1H-MRS)能根據機體生化代謝信息,反映組織病理變化及細胞代謝功能,對腫瘤診斷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價值[3]。本研究選取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安陽市腫瘤醫院腦收治的94例膠質瘤患者,旨在探討SWI檢查+1H-MRS成像對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效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安陽市腫瘤醫院腦收治的94例膠質瘤患者,其中男48例,女46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1.26±7.56)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4±0.78)年。WHO分級:Ⅰ級12例,Ⅱ級34例,Ⅲ級29例,Ⅳ級19例。
(1)納入標準: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腦膠質瘤;均伴有癲癇發作、頭痛頭暈、感覺障礙、惡心嘔吐、視力下降等癥狀;均未接受任何放化療治療;均擬行SWI、1H-MRS檢查;臨床資料完整、圖像清晰;均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肝腎、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疾病、其他惡性腫瘤疾病;體內存在心臟起搏器等金屬物質無法進行檢查;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檢查;影像學檢查禁忌證;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1 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MR Achieva3.0T掃描儀以及24通道頭顱表面線圈成像,掃描序列:(1)MRI頭顱平掃:軸位T1WI序列,參數設置TE=24.0 ms,TR=2 087.4 ms;軸位T2WI序列,參數設置TE=104.0 ms,TR=5 281.0 ms;軸位T2 FLAIR序列,參數設置TE=95.0 ms,TR=9 000.0 ms,視野24 cm×24 cm,層間距=1.5 mm,層厚5.0 mm。(2)SWI檢查:采用Ax SWAN序列,參數設置TE=22.9 ms,TR=38.3 ms,FA=15°,矩陣352×288,視野24 cm×21.6 cm,無層間距,層厚2.0 mm,NEX為0.69。(3)1H-MRS檢查:采用點分辨波譜(PRESS)技術,參數設置TE=144 ms,TR=1 000 ms,NEX1次,掃描時間為5 min 28 s;選取腦膠質瘤實質區,最大層面進行定位,涵蓋腫瘤實質區、健側腦組織區、瘤周區,定位時應避開脂肪、骨骼及其他含氣結構。
1.3.2 數據分析 將圖像存入GE ADW 4.6工作站,進行處理重建,測定SWI檢查的磁敏感信號(ITSS)評分,1H-MRS檢查的參數值,包括膽堿化合物(Cho)、N-乙酰天門冬氨酸(NAA)、肌酸(Cr)水平。
1.3.3 診斷標準 (1)WHO分級:Ⅰ、Ⅱ級為低級,共46例;Ⅲ、Ⅳ級為高級,共48例。(2)SWI檢查,根據ITSS評分分級,其中瘤內無明確低信號為0分,1~5個點狀或細線狀低信號為1分,6~10個小斑片狀低信號為2分,≥11個大片狀低信號為3分;其中0、1分為低級,2、3分為高級。(3)1H-MRS檢查,計算Cho/Cr、NAA/Cr、NAA/Cho;參考胡麗娟等[4]學者最佳臨界值,Cho/Cr>2.796、NAA/Cho<0.349為高級。(4)聯合診斷標準:以任一檢查結果高級均為高級。
(1)比較腦膠質瘤不同分級的SWI、1H-MRS檢查參數。(2)比較SWI、1H-MRS檢查及聯合檢查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結果。(3)比較SWI、1H-MRS檢查及聯合檢查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腦膠質瘤分級NAA/Ch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級腦膠質瘤患者ITSS評分、Cho/Cr高于低級患者,NAA/Cr低于低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SWI、1H-MRS檢查參數情況(±s)

表1 SWI、1H-MRS檢查參數情況(±s)
組別高級(n=48)低級(n=46)t值P值ITSS評分(分)2.12±0.57 0.87±0.21 13.989<0.001 Cho/Cr 3.98±0.67 2.12±0.23 17.845<0.001 NAA/Cr 0.25±0.07 0.49±0.11 12.675<0.001 NAA/Cho 0.93±0.12 0.96±0.10 1.314 0.192
SWI檢查腦膠質瘤高級40例,低級54例;1H-MRS檢查腦膠質瘤高級42例,低級52例;聯合檢查腦膠質瘤高級53例,低級41例,見表2。

表2 診斷結果 例
聯合檢查高級腦膠質瘤靈敏度93.75%高于SWI檢查70.83%、1H-MRS檢查72.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級腦膠質瘤聯合檢查SWI檢查1H-MRS檢查,三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診斷效能 %
腦膠質瘤是由于大腦與脊髓角質稀薄發生癌變,血管生成豐富且呈浸潤性生長,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且不同級別治療方案、預后效果均具有一定差異,臨床應準確評估分級。常規MRI檢查可顯示腫瘤大小、位置、邊界、形態等,但對新生血管、腫瘤細胞結構等病理改變檢查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腦膠質瘤的分級診斷。杜常月等[5]
學者研究表明,聯合SWI與1H-MRS對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效能高于單一技術,具有重要診斷價值。基于此,本研究采用SWI檢查+1H-MRS成像,結果顯示高級腦膠質瘤患者ITSS評分、Cho/Cr高于低級患者,NAA/Cr低于低級患者。SWI是利用磁敏感性對物質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的磁化程度,而腫瘤組織間磁敏感差異會形成對比圖像。腦膠質瘤生長過程中,會增加微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分泌,促進不成熟新生微血管的生長,提高微血管密度,ITSS評分提升,且與腦膠質瘤病理分級呈明確正相關[6]。而1H-MRS能在分子水平反映腫瘤Cho、NAA等物質合成代謝異常情況,并利用波譜形式反映代謝物濃度,獲取病灶局部代謝信息,定量分析活體化學成分,明確顱內腫瘤浸潤程度[7]。Cr不受病理學改變影響,相對恒定,可作為計算代謝物水平的內部參考,而腦膠質瘤正常神經元受到侵犯,且級別越高侵襲性越明顯,NAA含量降低。Cho水平升高與膜轉換率、細胞稠密度相關,可評估腫瘤代謝情況,分級越高其水平會相應提升。另外,聯合檢查高級腦膠質瘤靈敏度高于SWI檢查、1H-MRS檢查。SWI與1H-MRS檢查聯合應用能結合二者優勢,從腫瘤微血管生長及化合物代謝情況兩方面同時進行評估,取長補短,能提高診斷效能,具有更高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SWI檢查+1H-MRS成像能準確區分高、低級腦膠質瘤,提高診斷效能,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