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琴
九江市中醫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膝關節是人體易損傷關節,患者發病后伴有強烈疼痛感,且病程較長,對患者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全膝關節置換術為膝關節受損患者提供有效治療手段,同時術后配合相關的康復鍛煉,可盡早恢復患者肢體功能。但手術會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強烈疼痛,影響患者下床鍛煉,導致患肢長期制動,增加壓瘡等并發癥發生風險,還延遲肢體功能恢復,對手術預后尤為不利[2]。下肢關節康復器可幫助患者膝關節進行持續被動活動,促進膝關節周圍肌腱與韌帶修復,從而加快膝關節功能康復。本研究將下肢關節康復器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旨在分析其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9月收治于九江市中醫醫院的84例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2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7~71歲,平均年齡(59.28±4.15)歲;7例滑膜軟骨瘤病,1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0例創傷性關節炎,14例其他疾病。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58.94±4.26)歲;8例滑膜軟骨瘤病,1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9例創傷性關節炎,13例其他疾病。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符合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指征,均擇期接受手術治療,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先天肢體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伴有其他骨折,有運動鍛煉禁忌證等。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護士向患者提供圍術期健康教育,強調術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實施心理干預、飲食指導、環境及疼痛護理等基礎護理服務。術后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指導其行功能鍛煉,包括關節主動、被動訓練,踝關節背曲,足趾屈伸,下床站立以及行走等鍛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于術后第2 d使用下肢關節康復器(生產廠家:常州市康達醫療康復設備有限公司,型號:KD-JK-CI-01)進行功能鍛煉。使用前檢查儀器,確認各項功能正常。向患者講解儀器使用方式、作用原理、配合使事項和注意事項等,取得其配合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鍛煉角度、支架長度、訓練時間及強度等,選擇指關節程序。操作者幫助患者選擇坐位,開啟膝關節訓練模式,初始訓練角度為30°,之后每日在30°的基礎上增加5°,設置屈伸動作時間為30 s,持續使用30 min,每日2次,鍛煉至術后14 d觀察效果。
(1)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術后第1 d、第14 d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由患者主觀判斷,在10 cm皮尺上標出反映身體疼痛的位置,0~10 cm對應0~10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使用膝關節HSS量表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包含肌力、關節穩定性等7個條目,共100分,分值越高,提示膝關節功能越佳。(2)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術后第14 d在下肢關節康復器幫助下,患肢關節部位無疼痛腫脹,正常下蹲,膝關節彎曲度大于100°為顯效;患肢關節部位無疼痛腫脹,但受涼時伴有明顯順酸痛,患肢關節彎曲度為60°~90°,下蹲略有不適為有效;患肢關節部位疼痛腫脹明顯,患彎曲度低于60°,無法正常下蹲為無效。康復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第14 d,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H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VAS評分術后第1 d 6.82±1.11術后第14 d 2.58±0.34 HSS評分術后第1 d 59.87±6.49術后第14 d 75.02±6.45 6.69±1.08 3.65±0.81 58.99±7.18 65.83±7.17 t值P值0.544 0.588 7.894 0 0.589 0.557 6.176 0
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 例(%)
觀察組出現1例感染,對照組出現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4例壓瘡,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8%,低于對照組的19.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80,P=0.014)。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常用方式,其是將人工制造的關節部位代替受損關節部位,以矯正關節畸形[3]。術后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關節周圍力量,改善膝關節功能[4]。但術后在切口疼痛、患肢制動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患者鍛煉積極性低,導致其臥床時間延長,容易誘發壓瘡等并發癥,影響膝關節功能恢復。
下肢關節康復器以患肢被動運動為主,通過康復器自身作用協助膝關節活動,可減少患者自身體能消耗,擴大膝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本身屈伸功能,有助于幫助患者早期下床行主動鍛煉,進而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并發癥[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VAS評分低、HSS評分高、康復總有效率高且并發癥發生率低,表明下肢關節康復器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中,利于緩解術后疼痛,促使患者積極下床鍛煉,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下肢關節康復器的活動范圍可根據患者關節屈曲角度及肢體長短靈活調整,幫助其在無疼痛狀態下進行關節持續被動活動。持續的患肢被動活動有助于關節軟骨的修復與肌力的恢復,能預防或減輕肌肉廢用性萎縮,避免關節周圍組織粘連與關節僵硬,從而擴大膝關節活動度,通過加快關節滑液與手術部位血液循環,以減輕手術區域疼痛腫脹,促進傷口愈合[6]。規律的關節活動可對患者本體感受器產生刺激,促使其體內釋放腦啡肽物質,抑制疼痛沖擊,緩解術后疼痛。部分患者受術后疼痛的影響,難以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功能鍛煉。運用下肢關節康復器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可使患者術后疼痛有所減輕,從而提高術后功能鍛煉的積極性與配合度,同時盡早下床鍛煉可降低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提高鍛煉效果,加快膝關節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下肢關節康復器鍛煉能夠幫助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持續關節被動活動,有效減輕其術后疼痛,提高術后康復效果,預防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