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劉亞輝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放射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0006)
肝癌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僅次于肺癌[1]。原發性肝癌患者普遍伴有肝硬化,此類患者早期檢出并經有效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肝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或無癥狀,許多患者確診時病情已至中晚期,此時無論手術治療還是化療、放療,效果均不理想[2-3]。為此,掌握準確、高效便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成為提高肝癌早期檢出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4]。MRI、CT均為惡性腫瘤的常用檢查手段,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果。本研究分析MRI與CT診斷肝硬化合并肝癌的影像學特點及診斷效能,以期為臨床檢查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6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納入標準:①既往有肝硬化病史;②無其他惡性腫瘤疾病;③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無肝臟手術史;⑤無MRI/CT檢查禁忌;⑥有惡心嘔吐、乏力納差、肝區疼痛等癥狀。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對比劑過敏。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30~88歲,平均 (57.34±12.55)歲,腫瘤直徑0.7~4.31 cm,平均(1.63±0.24)cm。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①CT檢查:采用飛利浦64排128層螺旋CT檢查,管電壓120 kV,矩陣512×512,層厚、層距均為5 mm,管電流250 mA,先給予平掃,后靜脈推注75~90 m L碘普羅胺,速率3.5 m L/s,完成動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期掃描,獲取影像資料后進行數據重建。②MRI檢查:利用美國GE 1.5T核磁共振成像檢測儀進行MRI檢查,使用體部表面線圈,進行T1WI(TR 420 ms、TE 42 ms)、T2WI(TR 3 000 ms、TE 110 ms)等序列掃描,掃描是參數設置:層厚4.0 mm,視野40 cm×30 cm,完場平掃后進行三維動態增強掃描,TR 3.3 ms,TE 1.2 ms,矩陣166×256,視野29 cm×36 cm,肘靜脈推注馬根維顯對比劑,速率2~3 m L/s,完成三期掃描。
1.3 觀察指標兩種檢查方式所得影像學資料均交由我院兩名影像科醫師閱片完成診斷,以最終病理結果為金標準,計算兩種檢查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MRI、CT檢查影像學特點50例疑似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CT檢出肝癌38例,共檢出病灶46個,其中邊緣清晰34個,邊緣模糊12個;平掃低密度35個,高密度11個;動脈期高密度31個,低密度5個,等密度10個;門靜脈期高密度6個,低密度34個,等密度6個;延遲期高密度5個,低密度37個,等密度4個。MRI檢出44例肝癌患者,共檢出50個病灶,其中邊界清晰37個,邊界模糊13個;T1WI序列呈低信號34個,等信號5個,高信號11個;T2WI序列呈高信號36個,等信號5個,低信號9個;動脈期、門靜脈、延遲期多數均呈高信號。CT、MRI影像診斷典型病例見圖1。2.2 MRI與CT診斷效能50例患者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45例,MRI檢查出現1例誤診,2例漏診,43例真陽性,4例真陰性,1例假陽性,2例假陰性;CT檢查出現2例誤診,9例漏診,36例真陽性,3例真陰性,2例假陽性,9例假陰性。MRI診斷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靈敏度、準確率均顯著高于CT(P<0.05)。見表1。

圖1 CT及MRI影像診斷典型病例

表1 MRI與CT診斷效能比較
肝癌為肝硬化后常見進展形式,目前治療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最理想的手段為手術治療,但手術介入適應征嚴格,且術后患者預后情況與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我國肝癌早期確診率不高,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多數肝癌患者預后較差,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不足30%[5]。鑒于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掌握準確、高效的影像學診斷方法是進一步降低肝癌病死率的重要途徑。
螺旋CT可對患者肝區病灶進行多層掃描,獲得多層數據后可在處理站進行數據重建,獲得三維立體圖像,幫助醫師直觀獲取患者病灶信息[6]。本研究中患者CT檢查主要表現為病灶邊界清晰,平掃低密度,動脈期高密度,門靜脈期及延遲期低密度。但CT檢查可能受運動偽影影響,對直徑較小的微小病灶檢出率較低,易出現誤診漏診。MRI作為一種無輻射、安全性高的檢查手段,其獨特的成像原理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信號強度不易受干擾等優點[7],可清晰顯示患者腫瘤的形態、性質、周邊情況,通過對比劑進行增強掃掃描,可完整觀察患者病灶輪廓,且不受脂肪、運動偽影影響,對微小病灶的檢出率也較高[8-9]。本研究中患者MRI檢查病灶邊界清晰,T1WI序列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三期均高信號為主要表現,MRI整體靈敏度、準確率均顯著高于CT(P<0.05)。這是由于患者的病灶均較小,其中不少患者腫瘤直徑<1 cm,而在此類微小病灶檢查中MRI成像較CT具有更高的辨識優勢,可更好地預防漏診發生。此外,MRI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可避免檢查過程中運動偽影引起的誤診,因此整體診斷效能更佳。方黎等[10]對比微小肝癌、小肝癌CT與MRI的檢出情況,結果顯示,MRI檢查對微小肝癌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檢查,MRI檢查對小肝癌的檢出率與CT檢查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MRI在肝癌診斷中更具優勢,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MRI與CT診斷肝硬化合并肝癌均有一定的檢出效果,但MRI整體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優于CT,臨床診斷時可優先考慮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