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郭亞軍,陳紅衛,潘硯鵬,陳文寬,陳剛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心血管外科,河南 鄭州 450016)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治療冠心病多支病變的主要方法。隨著體外循環、心室輔助技術的提高以及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的迅速發展,射血分數(EF)減低的患者手術成功率明顯提高。本研究探討CABG治療多支血管病變并EF減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心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CABG的260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具備雙支及以上病變(左主干病變定義為血管直徑受損≥50%,其他血管病變定義為管腔狹窄≥70%)。根據術前超聲心動圖結果,50例EF<50%的患者納入EF減低組,210例EF≥50%的患者納入EF正常組。
1.2 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下手術,由技術嫻熟的同一術者完成。OPCAB:取胸骨正中切口,游離左乳內動脈與大隱靜脈備用,全身肝素化1 mg/kg。切開心包,用HK心臟穩定器固定靶血管,7-0或8-0聚丙烯縫線吻合血管。先行乳內動脈與前降支吻合,大隱靜脈與其他靶血管依次吻合,最后行升主動脈近端吻合。建立體外循環:全身肝素化3 mg/kg,依次插體外循環管、灌注管,中低溫阻斷主動脈,于根部灌注停搏液,橋血管吻合后心臟復跳。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資料。比較EF減低組術前與術后1周、3個月的EF、左室收縮末徑(LVSD)、左室舒張末徑(LVED)。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非參數檢驗。檢驗標準α=0.05。
EF減低組術前心肌梗死、瓣膜中重度反流和/或室壁瘤發生率高于EF正常組(P<0.05),兩組的其他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EF減低組圍手術期體外循環占比、紅細胞輸注占比、IABP使用率、低心排血量綜合征發生率、院內死亡率高于EF正常組,機械通氣時間長于EF正常組(P<0.05),見表2。術后3個月隨訪,EF減低組患者癥狀較術前改善,無院外死亡或嚴重并發癥。EF減低組術后3個月的EF顯著高于術前,LVSD、LVED顯著低于術前(P<0.05)。見表3。
表1 EF減低組與EF正常組術前臨床資料比較[±s,n(%)]

表1 EF減低組與EF正常組術前臨床資料比較[±s,n(%)]
?
表2 EF減低組與EF正常組圍手術期臨床資料比較[±s,n(%)]

表2 EF減低組與EF正常組圍手術期臨床資料比較[±s,n(%)]
?
表3 EF減低組手術前后超聲心動圖結果比較(±s)

表3 EF減低組手術前后超聲心動圖結果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目前治療冠脈多支病變主要方式仍是手術。OPCABG有多種優勢,如減少術后全身炎性因子產生、凝血功能紊亂、手術對肺和腎臟影響,避免體外循環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損傷,更有利于缺血性心肌病或EF顯著降低患者[1]。本研究中,EF減低組紅細胞輸注率更高、機械通氣時間更長,可能與體外循環占比高有關。術后3個月隨訪顯示,EF、LVSD、LVED均較術前改善,提示再血管化治療對左室功能改善有積極作用。低EF冠心病患者手術禁忌癥仍未明確,曾認為EF<20%為禁忌癥,但有合適靶血管就值得手術,日本報道了一例患者搭橋術后EF由9.3%提高到51.6%[2]。不可否認,EF<35%是術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3],把握手術適應癥尤為重要。堅持完善術前檢查,特別是了解遠端心肌存活情況[4]可改善患者預后。其次,使用EuroSCOREⅡ、STS等評分系統[5]評估手術風險,高風險者慎重手術。
本研究中,術前有大面積急性心肌梗死、PCI再通失敗、循環不穩定、左心功能低下、急診手術等因素的手術風險相對較高。EF減低患者低心排血量綜合征發生率較高,增加了院內死亡風險。IABP能有效改善心臟血流灌注和左室舒張功能,增加手術成功率。研究[6]表明,IABP時機選擇應在心肌發生不可逆缺血前盡早使用,當大劑量藥物不能維持循環時再用效果往往不佳。冠脈血運重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輕度反流一般無需處理。研究[7-8]表明,中度及以上反流應用IABP聯合二尖瓣成形或置換可降低術后反流程度,提高術后EF,選擇何種手術方式應根據病情特點靈活使用。另外,室壁瘤會影響心臟血流搏出,切除后可明顯改善心功能。
綜上所述,EF減低的多支血管病變患者行CABG的手術風險和死亡率雖高于EF正常者,但仍在可接受范圍內。CABG可在短期內改善EF,縮小左室內徑,減慢心力衰竭進展,但要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癥,必要時同期處理瓣膜反流和室壁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