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深,盧金芳
(信宜市人民醫院 兒科一區,廣東 信宜 525300)
癲癇是臨床常見病之一,病因多且復雜,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調查[1]顯示,我國2018年癲癇患者數量超過600萬,患病率高達1.75%以上,尤其兒童為癲癇高發人群,存在治療難度高、易反復發作等特點。目前臨床治療小兒癲癇多采取藥物方式,丙戊酸鈉屬于廣譜抗癲癇藥物,但單純用藥效果不理想。左乙拉西坦同樣是常用抗癲癇藥物之一,二者聯用可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2]。本研究分析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對癲癇患兒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癲癇患兒45例,根據隨機抽簽結果分為對照組(22例)與觀察組(23例)。對照組男11例,女11例;年齡6~15歲,平均(9.4±1.1)歲。觀察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7~14歲,平均(9.5±0.9)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單純采用丙戊酸鈉治療,用量用法為:初始用量15~20 mg·kg-1·d-1,逐漸增加劑量,每周增加5~10 mg·kg-1·d-1,最高劑量不超過40 mg·kg-1·d-1。觀察組采用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丙戊酸鈉用量用法同對照組,左乙拉西坦用量用法為:初始用量10 mg·kg-1·d-1,逐漸增加劑量,每周增加5 mg·kg-1·d-1,最高劑量不超過60 mg·kg-1·d-1。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癲癇癥狀發作頻率較治療前降低>80%)、一般(癲癇癥狀發作頻率較治療前降低50%~80%)、無效(癲癇癥狀發作頻率較治療前降低<5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分為定向力(0~10分)、記憶力(0~5分)、計算力(0~5分)、語言能力(0~5分),分數越高則認知功能越好。③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認知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比較(±s,分)
?
2.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小兒癲癇俗稱“羊癲瘋”,屬于嬰幼兒、青少年階段群體多發性病變,導致發病的原因較為復雜,且治療也存在較高的復發率,癲癇的本質為神經系統綜合性病變,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紊亂[3-4]。根據發病原因和特點主要分為原發型、繼發型、隱匿型,患兒發病會出現肢體肌肉群異常抽搐,并伴有意識障礙的情況,嚴重時則可能在休克狀態下出現肢體不自主抽搐,根據發作肌群可分為局部型和全身型兩大類。根據現代臨床大數據顯示,遺傳因子、先天型腦組織發育異常、圍產期腦組織損傷、腦組織感染性病變、營養攝入失調、內分泌疾病、高燒型腦損傷等均為引發小兒癲癇的危險因素。目前診斷小兒癲癇的方式包括顱內CT掃描、腦部MR檢查、腦電圖等,各方法聯合應用下可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5]。小兒癲癇發作后不僅影響其腦神經組織功能,還會導致智力發育遲緩,甚至引起精神、心理狀態的異常,加之反復發作率相對較高,長期患病對小兒的整體發育造成巨大的影響。目前醫學界尚無完全治愈小兒癲癇的藥物或方案,因此只能通過藥物依賴性治療緩解病情,同時還可利用外科輔助手段緩解病情,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緩解癲癇的發作頻率。
癲癇短期內發病對腦神經元組織造成的損傷相對較輕,且大部分表現為可逆性損傷,但若病情多次反復發作,則會導致神經元損傷轉變為不可逆性,嚴重時還會引起神經元細胞脫失,膠質組織異常增生,可引發海馬體等腦組織內結構病變。同時,癲癇發作時腦細胞內外物質、離子運輸通道功能也會出現障礙或異常情況,最為典型的是鈣離子轉運異常,即細胞內鈣離子超載,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痙攣,也是造成腦組織缺氧的重要誘因[6]。MMSE是臨床用于評估認知障礙、弱智等患病群體的常用工具,且通常針對病情嚴重的患者,實際操作耗時較短,且更易上手,有利于臨床大規模實施[7],因此可應用于小兒癲癇認知功能評估工作中,對藥物治療效果給予準確判斷。
臨床常用抗癲癇藥物種類較多,如托吡酯等,但托吡酯只能針對10歲及以上患兒群體,且對強制性陣發性痙攣的效果更好,而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僅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因此臨床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丙戊酸鈉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抗癲癇藥物,可用于小兒癲癇治療,該藥物能夠有效控制γ氨基丁酸所介導的神經介質濃度變化,從而進一步提升γ氨基丁酸的反應程度,使突觸獲得的信號率增加。加之丙戊酸鈉具有高選擇性的特點,也可抑制神經元興奮性,從而提升抗癲癇效果。左乙拉西坦同樣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具有廣譜特性,該藥物起效速度相對較快,加之患兒機體對藥物的耐受度普遍偏高,因此應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更高。左乙拉西坦進入人體后的靶點為中樞神經突觸上的囊泡蛋白,可有效提升神經遞質的釋放效率和釋放量,同時其有效成分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相對較低,且不會受肝臟代謝影響,生物利用率普遍較高[8]。左乙拉西坦經過代謝后可直接經由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在人體內殘留率相對較低。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可提升抗癲癇的臨床效果,但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患兒具有確切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認知功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