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陽,張永杰
(南陽張仲景醫院 神經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腦梗死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具有起病急、致殘率與病死率高的特點。據統計,腦梗死存活患者中有70%~80%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以偏癱最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2]。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需接受長期康復治療,治療期間往往焦慮、抑郁情緒嚴重,進而影響康復效果[3]。因此,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在康復治療的同時予以必要的護理干預臨床意義重大。本研究探討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心理狀態、應對方式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7例。觀察組男36例,女21例;年齡47~81歲,平均 (65.28±7.06)歲;病程1~7個月,平均 (3.55±0.94)個月;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20例,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1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50~79歲,平均(64.59±6.47)歲;病程1~7個月,平均 (3.48±0.87)個月;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4例,初中19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CT、MRI等檢查確診為腦梗死;②伴一側肢體活動不利;③意識清楚,溝通無障礙;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②先天性殘疾;③惡性腫瘤;④近期發生重大生活事件。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采用發放健康手冊、一對一宣教、健康講座等形式進行健康宣教、康復訓練指導,情緒不穩定者予以心理輔導;出院時提供科室聯系方式,囑咐患者遇到問題及時咨詢。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①知識支持。a.居家康復訓練相關知識指導。指導床旁坐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下肢負重訓練等,注意循序漸進。b.日常生活活動鍛煉。肘關節屈曲功能障礙:使用長手柄牙刷、筷子等;指掌關節屈曲功能受限且握力不足:指導患者使用粗柄梳子、勺子、牙刷等;握力喪失:用扣帶將筷子、牙刷等固定在掌部,以感受抓握能力。60 min/次,1次/d,出院后采用微信、電話等方式提供知識支持,2次/周。②心理支持。充分熟悉患者病情、文化層次、家庭社會關系等,了解其個性特點,關注其心理狀況變化,每2周進行1次心理健康狀態評定,并及時向患者反饋,與其共同討論如何控制不良情緒;指導患者掌握深呼吸、轉移注意力、音樂背景下肌肉緊張-放松訓練等自我情緒調節辦法,并組織病友看喜劇、寫書法、下棋等娛樂活動,以放松身心。③社會支持。及時向家屬反饋患者病情、康復信息,充分理解患者痛苦,明白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建立精神支柱;尋求社區義工幫助,主要提供生活護理外的康復指導、心理疏導等服務,每日20 min~1 h。兩組均持續干預3個月。
1.4 評價指標①心理狀態: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4]評分。得分越高則焦慮、抑郁越嚴重。②應對方式: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醫學應對問卷(MCMQ)[4]評分,包含面對(8項)、回避 (7項)、屈服 (5項)3個維度,每項1~4分。面對得分越高,應對方式越好;回避、屈服得分越高,應對方式越差。③生活質量: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腦卒中影響量表(SIS)[5]評分,包括思維、日常生活能力、情緒、溝通、移動能力等8個領域,共59個條目,5級評分(1~5分),總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 干預后,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
2.2 應對方式干預后,觀察組面對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MCMQ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MCMQ評分比較(±s,分)
?
2.3 生活質量干預后,觀察組的S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SI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的SIS評分比較(±s,分)
?
腦梗死最常見的后遺癥為肢體偏癱,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的肢體偏癱癥狀,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但大部分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因擔心病情,往往負性情緒嚴重[5-6]。因此,盡早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疾病認知、不良心理狀態,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作用。
研究[7]指出,腦梗死后康復延遲由心理、生理及社會多方面共同作用所致。本研究將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充分了解患者個體情況,對其心理狀態進行準確、動態評估,以指導臨床干預,短時間內減輕其負性情緒,提高依從性,并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加速病情恢復,進入心理-病情康復的良性循環,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在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方面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面對得分、S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在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應對方式、提高其生活質量方面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在于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中,院內系統性教育使患者掌握康復知識,出院后延續性信息支持對健康教育效果進一步鞏固,配合家庭監督、社會支持,實現醫院、家庭、社會的綜合性管理,激發患者積極應對、自我護理,進而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時,社會家庭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病情并配合治療,明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知識-社會-心理照護支持模式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