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云,吳慶光,湯志鋒,李小容
(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雅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 廣州 510800)
股骨下段骨折是骨科常見下肢骨折,常行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可恢復關節解剖結構[1]。但骨折及手術創傷會對患處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導致腫脹、疼痛、關節僵硬等,加重患者身心痛苦,影響膝關節功能恢復[2]。傳統醫學認為,股骨下段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障礙與氣血瘀阻凝滯、筋脈拘攣有關,治療應以活血散瘀、疏通經絡為主[3]。穴位按摩、中藥外洗是中醫特色療法,通過對患肢進行熏洗,按摩特定穴位,以達到疏通痙攣、活血散瘀之效。本研究探討中醫康復治療與肢體功能訓練在股骨下段骨折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衛生院收治的80例股骨下段骨折患者。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確診為股骨下段骨折;行閉合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自愿參加研究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其他部位骨折;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至無法交流。本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9~56歲,平均年齡(40.52±3.24)歲;骨折原因:摔傷12例,車禍傷11例,砸傷9例,墜落傷6例,其他2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9~58歲,平均年齡(40.56±3.21)歲;骨折原因:摔傷11例,車禍傷10例,砸傷11例,墜落傷7例,其他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
1.2 方法兩組均實施常規圍術期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照組術后開展肢體功能訓練:①術后第1 d指導患者行踝泵運動訓練,取平臥位,保持下肢伸展、大腿放松,將腳尖緩緩內勾,至最大限度保持5~10 s,然后繃直下壓,保持5~10 s,放松,重復動作,5~10 min/次,3~5次/d。②術后3 d指導患者行下肢肌肉收縮舒張訓練,將患者膝關節被動屈曲至15°,維持8~10 s后放松,重復上述動作8~10下,10~15 min/次,1~2次/d。③術后5~7 d指導患者行膝關節功能訓練,主動屈伸膝關節,屈伸至最大限度后,堅持5~10 s,然后緩慢伸直,反復鍛煉,10~15 min/次,1~2次/d。之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增加抗阻訓練、行走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康復治療:①中藥外洗。待患者手術切口愈合拆線后,采用骨外洗劑對患肢進行熏洗,中藥包括當歸、乳香、丹參、黃柏、大黃、紅花、細辛等,30 min/次,2次/d,持續2周。②推拿按摩。選取患者風池、神庭、百會、合谷、太沖、內關等穴位,采用推、拉、按、揉等手法進行按摩,注意力度適中、手法輕柔,5~10 min/次,1~2次/d。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訓練,并教會家屬按摩手法,出院后由家屬輔助進行推拿按摩。隨訪至術后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干預前后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HSS)[4]評價膝關節功能,包括屈曲畸形、關節功能、膝疼痛等6個項目,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則膝關節功能越好。②干預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疼痛程度,在標尺上標記數字0~10,0分為無痛,10分為重度疼痛,患者依據自身感受選擇相應數字,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③統計兩組的下肢腫脹、關節僵硬、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④干預后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6]評價滿意度,包括護士工作能力、護理服務態度等19個條目,用5級評分,分值范圍19~95分,分為非常滿意 (≥77分)、滿意 (58~76分)、一般滿意 (39~57分)、不滿意(≤38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干預后,觀察組的HSS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HSS、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HSS、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P>0.05。
?
2.2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比較[n(%)]
2.3 滿意度觀察組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滿意度比較[n(%)]
股骨下段骨折術后患者周圍軟組織腫脹明顯,增加下肢靜脈血栓、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不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7]。肢體功能訓練是促進骨折術后恢復的重要措施,術后早期行踝泵運動,能夠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脹消退及骨骼肌放松,預防關節粘連、關節攣縮等并發癥,有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8]。但受到骨折損傷及手術創傷的影響,患者術后疼痛較嚴重,鍛煉積極性不高,阻礙肢體功能訓練的開展,影響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
中醫認為骨折術后筋脈、骨骼損傷,氣血淤阻,不能營養關節及肌肉,肌肉攣縮拘急,傷肢脹掣,不通則痛,則關節不利,臨床干預需注重活血化瘀。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HSS評分和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康復治療與肢體功能訓練能夠促進股骨下段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中藥外洗和穴位按摩均為中醫特色康復治療方法,在股骨下段骨折術后進行中藥外洗,可通過水合作用及熱效應,有效擴張患處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性代謝產物及致痛物質排泄,有利于疼痛及腫脹消失。本研究中采用的骨外洗劑是由丹參、當歸、大黃、紅花、桃仁等多種藥物制成,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局部外洗可促使藥效直達患處,改善骨折端血液循環及代謝,促進疼痛緩解及骨折端愈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穴位按摩是中國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通過輕柔手法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能夠激發人的經絡之氣,起到調和血氣、緩急止痛等效果。中藥外洗與推拿按摩聯合應用,可增強鎮痛、促進血液循環及骨折愈合等作用,有利于肢體訓練的順利進行,增強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中醫康復治療與肢體功能訓練可促進股骨下段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減輕關節疼痛,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