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欽英,賴德鑫,吳曉靜
(佛山市南海區中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麻醉科,廣東 佛山 528200)
上肢臂叢神經阻滯可有效阻滯橈骨骨折患者臂叢神經干周圍支配區域,使其產生神經傳導阻滯,達到麻醉的目的[1]。但部分患者在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存在痛覺過敏情況,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進程。因此,積極探尋橈骨骨折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痛覺過敏的相關因素至關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橈骨骨折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痛覺過敏的影響因素,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我院行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76例橈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學》[2]中橈骨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經X線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②凝血功能正常;③行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②病理性或開放性骨折;③合并重度感染性或傳染性疾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7.69±7.49)歲;骨折類型:伸直型33例,屈曲型19例,巴爾通型24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①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取側臥位,在上肢臂叢阻滯麻醉前10 min,負荷量泵注0.66μg/kg右美托咪定(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20,規格:1 m L∶0.1 mg)10 min,之后以0.4μg·kg-1·h-1持續泵注右美托咪定。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Esaote百勝(中國)有限公司,型號:Mylab Seven]的輔助下進行上肢臂叢神經阻滯,將探頭垂直于肌間溝位置,獲取滿意圖像后,穿刺針貼近探頭進行穿刺,在超聲引導下調整進針方向,之后應用0.5%羅哌卡因[AstraZeneca AB(瑞典),批準文號H20140764,規格:10 m L∶100 mg]20 m L稀釋液進行上肢臂叢阻滯麻醉,麻醉后10 min靜脈注射0.15 mg/kg地佐辛(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29,規格:1 m L∶5 mg),手術結束前20 min停用右美托咪定。②痛覺過敏判定:所有患者均在麻醉恢復室觀察1 h,并于術后24 h內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進行兩次痛覺評估。讓患者在10 cm直尺上標出可代表自身疼痛等級的刻度,10分制,評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嚴重。當患者滿足以下任2項即可判定為痛覺過敏:a.痛覺區域擴大;b.創傷局部劇烈且持續性疼痛;c.觸、溫、冷等誘發痛;d.疼痛程度與臨床情況嚴重不符;e.VAS評分持續高于8分;f.術后鎮痛藥劑量增加,并需要急性疼痛管理團隊醫師進行處理;g.出現精神癥狀,或存在肢體保護性動作。③基線資料: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年齡(≥60歲、<60歲)、性別 (男、女)、注射點遠端壓迫 (有、無)、骨折類型 (伸直型、屈曲型、巴爾通型)、手術時間、羅哌卡因劑量等。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痛覺過敏發生情況76例橈骨骨折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共有13例發生痛覺過敏,發生率為17.11%。
2.2 基線資料發生痛覺過敏患者與未發生痛覺過敏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痛覺過敏患者與未發生痛覺過敏患者的手術時間、注射點遠端壓迫、羅哌卡因劑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2.3 Logistic回歸分析將表1中得到的可能作為影響因素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手術時間長、注射點遠端未壓迫、羅哌卡因劑量小是橈骨骨折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痛覺過敏發生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1 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n(%),±s]

表1 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n(%),±s]
?

表2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雖然能夠有效阻滯橈骨骨折手術患者的痛覺傳導,但部分患者麻醉后存在痛覺過敏情況,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76例橈骨骨折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共13例患者發生痛覺過敏,發生率為17.11%,提示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痛覺過敏發生率較高。因此,積極探尋麻醉后痛覺過敏的影響因素至關重要。
本研究經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手術時間長、注射點遠端未壓迫、羅哌卡因劑量小是橈骨骨折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痛覺過敏發生的影響因素。對上述影響因素進行逐一分析:①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術中麻醉藥物劑量也逐漸增加,而大劑量的麻醉藥物可能會對患者正常痛覺機制產生干擾,增加痛覺過敏發生風險[4]。臨床上針對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應嚴格控制術中麻醉劑量,降低痛覺過敏的發生風險。②注射點遠端未壓迫的患者,其近端局麻藥擴散速度較為緩慢,這可能會導致術中麻醉劑量增加,導致患者正常痛覺機制受損,進而產生痛覺過敏[5]。臨床上在麻醉時可對穿刺點遠端進行壓迫,以促進近端局麻藥物擴散,降低痛覺過敏發生風險。③術中羅哌卡因劑量過小可能會影響患者術中的麻醉深度,致使其對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鈉通道阻滯效果較低,降低其對中樞痛覺傳導的抑制效果及對中樞過敏化的抑制效果,進而增加痛覺過敏發生風險[6]。臨床上應密切監測患者的麻醉深度,以降低痛覺過敏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橈骨骨折患者手術時間長、注射點遠端未壓迫、羅哌卡因劑量小可能會增加上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痛覺過敏的發生風險,臨床上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以降低痛覺過敏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