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樹凱,曹衛星,王雪嬌
(通州區中醫院 影像科,江蘇 226300)
在人體構造中,膝關節是最大的曲關節,其復雜性較高,于人體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承受著巨大壓力,所以膝關節存在較高的損傷風險。膝關節損傷是骨科疾病的一種,較為常見,發病原因多為接觸性或非接觸性損傷,包含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關節腔積液、骨質變化等,主要發病群體為運動員與體力工作者[1]。膝關節損傷臨床癥狀主要為膝關節疼痛、關節內積液、無法伸直等,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合理,易造成膝部相關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嚴重影響[2]。膝關節損傷診斷方式眾多,如X線、CT、MRI等。X線檢查在損傷病變診斷中準確性較高,CT檢查可鑒別病變類型。但是X線與CT檢查均無法確診患者膝關節韌帶、軟組織與半月板損傷,分辨率較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核磁共振技術得以出現。此技術具備獨特的優勢,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分辨率較高,可清晰地分辨出肌腱組織與肌肉組織,對病變存在提示效果,具備視野廣、低輻射等優勢,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效果較為理想[3]。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接收的膝關節損傷患者60例(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于膝關節損傷診斷中行MRI檢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接收的膝關節損傷患者60例(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分組方式為抽簽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7:23,年齡最低31歲,年齡最高77歲,平均(45.65±2.77)歲,損傷病程 1-6(3.19±0.78)d,右膝關節損傷 10例、左膝關節損傷20例。致傷原因:運動鍛煉傷11例、交通事故7例、重物砸傷5例、高空墜落3例、其他4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2:18,年齡最低17歲,年齡最高 86 歲,平均(46.65±2.81)歲,損傷病程1-6(3.24±0.81)d,右膝關節損傷 15 例、左膝關節損傷15例。致傷原因:運動鍛煉傷10例、交通事故6例、重物砸傷5例、高空墜落4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關節部位、致傷原因基本相同(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與膝關節損傷相關診斷標準相符;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于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合并腫瘤性疾病患者,如肝癌、肺癌、骨腫瘤以及結直腸癌;②患有精神疾病者,如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癥等;③對CT或者MRI檢查過程中所應用的造影劑過敏者;④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⑤合并危急重癥并且需緊急搶救者;⑥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者。
1.2.1 對照組
應用CT檢查方式展開臨床診斷。使用西門子64排螺旋CT機展開常規CT檢查。實際檢查期間,將患者膝關節略微墊高,并彎曲患者膝關節,以定位片為依據確定掃描范圍,待確認完成后,通過薄層螺旋析CT(1mm-2mm)展開掃描處理。
1.2.2 觀察組
應用核磁共振方式展開臨床診斷。使用西門子1.5T磁共振成像掃描儀展開MRI檢查。在實際檢查期間,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并應用常規矢狀面的冠狀位T2W1、T1W1、T2W1及STIR。從矢狀面分析,T1W1的TE及TR分別設置為300ms、17ms左右;T2W1 的 TR、TE 分別設置為 4000ms、102/Ef,STIR的TR、TE分別設置為4000ms、44.3/Ef。從冠狀位分析,T2W1的 TE、TR 分別設置為 102/Ef、4000ms。 從層間距層面分析,將間距設置為0.5mm,將層厚調節為5mm,并將FOV調節為16cm-20cm左右。另一方面,將矢狀面與前交叉韌帶保持平行位置。以患者實際膝關節損傷狀況為依據,對不同位置展開相應調整。待MRI檢查完成后,運用關節鏡展開相應檢查,并采取兩種檢查方式確定患者膝關節實際損傷狀況。
①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包含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關節腔積液、骨質變化。
②向兩組患者分發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問卷100分滿分,非常滿意:90分或者90分以上;一般滿意:75分至89分;不滿意:75分以下。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③觀察比較兩種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特點。
運用SPSS25.0軟件研究搜集的數據展開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診斷準確率、患者滿意度)的表示方式為例(n)和率(%),使用X2檢驗法展開組間對比,以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診斷準確率 (70.00%),觀察組(96.67%)更高,組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n(%)]
與對照組患者滿意率(66.67%)比較,觀察組(93.33%)更高,組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3例韌帶損傷成像特征:T1W1呈現低信號或者高低混合信號,T2W1呈現高信號,邊緣視野模糊,產生血腫或者水腫區可觀察到信號增強現象。5例半月板損傷成像特征:低信號影大呈現不規則狀,并且其存在不同形狀增高壯性信號影,并且隨著損傷程度的加強,高信號波及范圍持續擴大。在5例半月板損傷中,2例Ⅰ級受損,2例Ⅱ級受損,1例Ⅲ級受損,高信號影至關節囊連接部位。14例關節腔積液成像特征:以T1W1呈現低信號、T2W1呈現高信號為主,呈現條狀,低信號影有增粗現象。7例骨質變化成像特征:T1W1呈現低信號,T2W1呈現低信號或者高信號,軟骨凹陷或者斷續,短T1W1信號。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關節,膝關節損傷是骨科疾病的一種,發病率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膝關節具有復雜的解剖結構,較為脆弱,若遭受損傷,極易合并眾多組織結構異常,臨床治療難度較高[4]。膝關節損傷存在諸多類型,如恥骨挫傷、韌帶損傷、關節軟組織損傷、關節腔積液、骨質變化、半月板損傷等。從解剖學層面分析,膝關節為人體最大的屈戌關節,是人體最大的兩個大杠桿臂的連接樞紐,易受多因素影響產生扭傷、骨折或組織勞損等問題,癥狀輕微者會表現出輕度疼痛,癥狀嚴重者會使活動受限[5]。從臨床治療角度而言,即使損傷程度較輕,患者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延誤診療極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會使病情惡化,影響后續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預后。此外,還會延長診療時間,增加診療費用,加重患者經濟壓力[6]。相較于其他骨折,膝關節損傷除了多發于骨質疏松與合并眾多的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外,活動較為劇烈的青年也是該病的主要發病群體[7]。所以,高效、精準地診斷在膝關節損傷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及改善預后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往膝關節損傷臨床檢查方式主要為X線檢查,此種檢查方式具備操作便捷、經濟等特點,可較為清晰地觀察到骨折線與局部軟組織變化情況,但是對于深處位置的病變以及一些細小的骨折碎片難以清晰地顯示,并且在診斷半月板損傷等疾病時效果不佳,漏診率較高[8]。相較于X線檢查,CT檢查診斷效果更為理想,此種檢查方式具備更高的分辨率,但是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診斷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再加之其價格較高,對臨床應用產生一定限制[9]。相較于上述兩種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檢查有諸多優勢。核磁共振對軟組織分辨率較高,可多方位展開診斷,使微結構多角度成像,輻射較低,無創傷性,安全性較高[10-11]。MRI檢查可發現X線檢查、CT檢查難以發現的骨骼微細改變,為后續治療提供更為詳細的臨床診斷信息,存在多個掃描序列。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診斷準確率(96.67%)高于對照組(70.00%),表明于膝關節損傷診斷中,MRI診斷準確率較高;觀察組患者滿意率(93.33%)高于對照組(66.67%),表明于膝關節損傷診斷中,患者對MRI診斷認可度較高。于核磁共振檢查中,處于正常狀態的膝關節韌帶呈低信號,當韌帶發生損傷后,如腫脹甚至斷裂時,呈T2W1高信號。此外,通過核磁共振檢查,還可對韌帶損傷進行分級,從而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臨床上將半月板損傷分為3級,于MRI診斷中,1級一般無明顯表現,2級一般會呈現出線性高信號,3級會產生達關節面緣的高信號。另外,部分研究指出,運用核磁共振高級序列利于組織出血、水腫狀況的顯示,通過圖像處理可展開三維建模,可為后續治療提供支持,診斷準確性、靈敏度及特異度均較高[12]。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RI診斷具備較為明顯的優勢,但CT檢查也有一定優勢,在患者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聯合兩種檢查方式,從而更為清晰地了解患者損傷狀況,減少漏診、誤診事件的發生,進而保證治療效果[13-14]。
綜上所述,于膝關節損傷診斷中,行MRI檢查效果理想,診斷準確率較高,可幫助醫生了解膝關節損傷程度及組織變化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