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閣,郭艷華,張林,王喜紅,楊曉琨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科,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慢性腎臟?。–KD)是一種以腎臟功能異?;蚪Y構障礙為主,伴有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及代謝產物潴留的慢性腎臟疾病[1]。一項薈萃分析[2]指出中國成年人CKD發病率高達13.2%,且發病率逐年升高[3],最終進展至終末期腎臟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中醫藥具有多靶點、多途徑、多通路的優勢,202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藥治療CKD 3~5期非透析患者臨床應用指南強調尿毒清、腎衰寧、腎康注射液等藥物對延緩CKD進展,保護腎功能的作用[4],然而既往文獻多以臨床研究、理論研究為主,全面性和連貫性有所欠缺,文獻計量學可聯合文獻作者、單位與關鍵詞的共現分析,構成一個研究領域、研究機構、作者、主題的多層次發展網絡,通過信息可視化方法揭示領域的體系、研究熱點與發展軌跡。
Citespace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團隊開發的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可以動態圖譜的形式反映某領域的研究導向,本研究文章聚焦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ǚ峭肝觯┑南嚓P文獻,期待通過探索中醫藥治療非透析CKD的國內發展熱點與前沿,為臨床提供更為直觀的參考數據。
1.1 數據來源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檢索時間段為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
1.2 檢索策略 參考《中醫內科學》“十二五”版本的中醫腎系疾病的表達,擬定的檢索策略為:SU=慢性腎臟病+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炎+腎衰竭AND SU=中藥+中醫藥+中草藥+中成藥+針灸+針刺+傳統醫藥NOT SU=透析+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1.3 納入與排除 納入標準:涉及中醫藥研究的文獻,包括期刊、會議及學位論文等,文獻內容如有雷同,選擇資料最為完整者。排除標準:通知、報道以及信息來源不清、主要數據不完整的文獻。
1.4 統計方法 使用Citespace5.7.R5W軟件進行文獻計量統計和可視化分析。首先通過Citespace5.7.R5W對CNKI導出的Refworks數據進行格式轉換,篩選與去重后進行可視化展示。在參數設置中,作者和機構可視化分析結果參數設置方面,以1年作為時間切片;節點分類分別選擇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s);閾值選擇(Top N per slice)=50。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對統計數據進行部分校正,統計使用 Vlookup、Countif、Trim、Average 等內置函數,校正以應用程序語言(VBA)為主,部分腳本語言見圖1。

圖1 VBA部分校正腳本Fig.1 Part correction script of VBA
2.1 文獻分類 共檢索出3 301篇文獻,刪除訪談、新聞類文獻6篇,共納入3 295篇文獻,其中期刊論文2 120篇(64%),學位論文934篇(28%),會議論文184篇(6%),科技成果57篇(2%)。結果見圖2。

圖2 文獻類型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document types
2.2 時間 每年發文量如圖3。2011年文獻發表為361篇,2011年至2019年間,文獻發表量出現波動,總體保持穩定。2019年之后,文獻發表量開始下降。本研究納入截止時間為2021年4月,時間納入不全對本研究2021年結果有所影響。

圖3 每年發文量Fig.3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every year
2.3 機構 本研究納入機構共有1 833個,其中發表文獻超過10篇的機構共有43個,以發表文獻數量對機構進行排序,排名前五的分別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66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62篇)、南京中醫藥大學(47篇)、天津中醫藥大學(43篇)、遼寧中醫藥大學(37篇)。結果見圖4。

圖4 文獻量排名前10的機構Fig.4 Top 10 journals of amount of institutions
2.4 期刊 本研究所納入文獻涉及362種期刊,發文量排名前5的期刊分別是光明中醫(105篇)、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92篇)、河北中醫(76篇)、湖南中醫雜志(66篇)、中國中醫現代遠程教育(65篇),發文量排名前10的雜志均為中醫類雜志圖5。

圖5 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研究核心作者Cluster View圖譜Fig.5 Cluster View Atlas of core author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KD
2.5 作者 發表文獻數量排名前10的學者及所屬單位見表1,共有57位學者發表文獻數量大于10篇,排名前5的學者分別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孫偉教授(72篇)、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何立群教授(44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宋立群教授(43篇)、湖北中醫藥大學的王小琴教授(28篇)、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劉旭東教授(27篇)。

表1 文獻量排名前10的專家Tab.1 Top 10 experts of amount of literature
根據學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做Clusterview圖譜,做出 N=530,E=880,Density=0.0063的合作關系網絡圖,所篩選的 g-index中 k=25,LRF=3.0,LBY=5,e=1.0,以Citation≥10作為篩選條件,所得網絡圖見圖5。作者節點越大,其在相關領域作用越強。由圖可知,目前已總體形成以孫偉教授、何立群教授、楊洪濤教授、曹式麗教授、王小琴教授、趙靜教授等為核心的團隊。
2.6 關鍵詞分析 納入研究的文獻共包含4 709個關鍵詞,其中排名前10的關鍵詞見表2。

表2 排名前10的關鍵詞Tab.2 Keywords of top 10
根據關鍵詞尋找突現點,將Minimum Duration設置為2,根據突現強度(strength)對突現詞進行降序排列。前25個關鍵詞突現情況如圖6所示,其中突現強度最大的關鍵詞是“數據挖掘”,突現強度為10.08,突現時間持續最長的是“Meta分析”和“特發性膜性腎病”,突現時間均為5年。

圖6 被引頻次最強的關鍵詞Fig.6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各種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逐年上升趨勢,甚至目前仍在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亦可導致CKD的發生[5-6]。中醫學并無CKD的病名,其歸屬“水腫、虛勞、關格、溺毒、癃閉”等范疇,病機錯綜復雜,如何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延緩CKD病情進展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本文通過Citespace研究近10年中醫藥治療CKD(非透析)的研究熱點與前沿方向,為今后的實驗探索或者臨床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3.1.1 總體平穩,近年減少 共納入符合標準的相關文獻共計3 295篇,論文類型包括了期刊文獻,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和科技成果,以期刊論文為主(64%);在文獻發表時間上,從2011年至2019年,文獻總體保持穩定,但是2019年至2021年文獻數量開始減少,考慮與時間納入不充分有關,2021年僅納入至4月份,其他文獻研究也有類似情況出現[7-8],亦可能與COVID-19有關。
中醫藥對COVID-19的臨床療效已獲得認可[9],中藥早期干預能夠減輕重癥患者炎癥反應,同時可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肺部炎癥吸收,降低死亡率。COVID-19對腎臟有一定的損傷,2020年1項腎活檢[10]發現COVID-19患者可出現廣泛的腎小球和腎小管疾病,并強調COVID-19是導致相關腎損傷的主要病理機制,這可能與細胞因子介導免疫反應有一定的關聯。目前中醫藥對COVID-19所導致的CKD的臨床研究較少,將來可增加相關研究,更好地發揮中醫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優勢。
3.1.2 華東為主,華北為輔 對作者行聚類分析,目前國內研究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相關團隊分布以華東地區的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孫偉教授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何立群教授為主,其次為華北地區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楊洪濤教授、曹式麗教授,再者是華中地區湖北中醫藥大學的王小琴教授和巴元明教授。
在發表機構排序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66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62篇)、南京中醫藥大學(47篇)、天津中醫藥大學(43篇)、遼寧中醫藥大學(37篇),作者文獻發表排名前5的學者分別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孫偉教授(72篇)、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何立群教授(44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宋立群教授(43篇)、湖北中醫藥大學的王小琴教授(28篇)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劉旭東教授(27篇)。
3.2.1 研究方法-數據挖掘 突現詞分析表明了突現強度最大的是“數據挖掘”,突現強度為10.08,突現時間持續最長的研究方法為“Meta分析”。Meta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循證研究方法,常與數據挖掘聯合使用[11]。數據挖掘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研究方法,多通過使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或VBA、Python、R語言等軟件中的Apriori算法,被廣泛應用于中藥的挖掘與分析中,如挖掘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或用藥經驗[12-13],分析臨床常用藥物的潛在組成等[14],為臨床治療CKD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CKD臨床病程長,前期進展緩慢,臨床用藥復雜,此時數據挖掘作為一種藥物關聯的分析方法,可較好地回顧某一時間段的潛在藥物組成,相較于隨機對照試驗,臨床運用更靈活,但是很多數據挖掘類的文章,只是單純的挖掘,沒有進行臨床療效的比較[15-16],在數據挖掘的基礎上增加療效分析,會讓結果更有說服力和參考性。此外,隨機對照試驗作為驗證藥物有效性的金標準,今后可根據所挖掘的藥物,在隨機對照試驗報告規范(CONSORT)的基礎上設計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以驗證藥物的有效性,發揮中醫藥在治療CKD的重要作用。
3.2.2 研究疾病-特發性膜性腎病 突現持續時間最長的疾病為“特發性膜性腎病”。特發性膜性腎病是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一種病理類型,一直備受眾多學者關注。在特發性膜性腎病的治療上,諸家各有千秋,比如張林等學者[17]通過探討高危特發性膜性腎病的治療與用藥,提出三源辨治,并提出“補氣清源,活血澄源,固腎復源”的治療思路;劉暢等學者[18]針對高凝狀態,擅長使用曹式麗教授的辛通暢絡法;王耀光等學者[19]重用黃芪,臨床黃芪的用量最高達120 g,并提倡健脾、補腎、清熱、利濕、化瘀的基礎思路[20],以調暢氣機,溫利結合為治療原則,均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非透析)各階段的研究熱點隨時間不斷變化,當前國內以研究方法中的數據挖掘,研究疾病中的特發性膜性腎病為熱點趨勢,這些值得研究者充分利用與挖掘,為臨床提供更為直觀的參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