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緣看俄羅斯的軟肋
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后,西方國家一直在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但很長一段時間里效果并不大。真正讓普京開始感到頭疼的,是后來的國際油價大跌,因為石油出口是俄羅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所占比例差不多一半。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一個中東產油國并不足為奇,但俄羅斯是一個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工業國家。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能見到來自俄羅斯的民用產品。
俄羅斯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歐洲。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來自俄羅斯的工業制品,但是它們的競爭力甚至還不如波蘭和土耳其的商品——質量未必多好,價格卻不低。既然俄羅斯的工業品賣得不好,自然只能依賴石油出口換取外匯了。
除了工業傳統、管理等因素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之外,俄羅斯工業品的短板其實是先天而來的——地理特質。
如今工業產品的成本主要來自這么幾塊:能源、倉儲、物流、人工。如果說前兩條是俄羅斯的優勢,那么后兩條恰恰是俄羅斯的軟肋。
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一看地圖就全清楚了,俄羅斯的地理特質可以總結為兩句話——地廣人稀,五行缺水。
俄羅斯國土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卻只有近1.5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千米8.6個人(美國是34.2人),而且受“二戰”的影響,俄羅斯的人口比例至今仍舊不正常,作為勞動力主體的青壯年男性比例遠低于其他國家。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國家要維系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至少要1億人口,顯然俄羅斯的人口數量對比其龐大的工業體系僅僅能算是及格。
人口不足,那么工業生產中的人力成本就低不了。俄羅斯的工業體系繼承于蘇聯,當年蘇聯的經濟模式是高度分工下的有計劃的大生產模式,很多城市都只負責一種或幾種零部件的生產,來自各個城市的零部件運到一個地方,再進行組裝。這樣一來,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也就變得緊密了。由于地廣人稀的緣故,城市之間的距離都非常遠。原本令人驕傲的廣袤國土大大拉高了俄羅斯工業品的物流成本。
俄羅斯國內人少地廣,工業品運輸距離長、成本高,要把產品運出去銷往國外,同樣是個麻煩。現代國際貿易主要還是靠海運,俄羅斯雖然瀕臨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三大洋,似乎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優勢,實際上卻極度缺乏出海口。大型港口城市主要就是圣彼得堡,除此以外,還有東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新羅西斯克等。由于地處高緯度地區,本來就數量不多的海港中不少還要考慮結凍的問題。這樣一來,通過海港的貨物出口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無論產品原產地是哪里,你只能運到那幾個有限的港口才能出口,受到很大限制。
“坐吃山不空”的俄羅斯
所謂地緣戰略,根本立足點是安全。具體點說,對多數國家而言,地緣戰略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不要被殺死,就是國家的戰略安全;第二不要被餓死,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源。從地緣角度說,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和龐大的自然資源總量使得它的對外戰略也被大大“簡化”了。對俄羅斯來說,無論是殺死還是餓死,都是幾乎不可能的。
以資源而論,俄羅斯恐怕是這顆星球上最配得上“地大物博”這個詞的國家了。俄羅斯土地上所蘊藏的各種自然資源占到了全世界總量的21%,種類多,儲量大。俄羅斯科學院社會政治研究所2004年報告顯示,俄羅斯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都可以實現完全自給。
所以,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立足點,只有國土安全這一塊,只要守住國土就什么都不缺,也誰都不怕了。
明白了這一層,對于俄羅斯的外交理念我們也就好理解了。俄羅斯基本沒什么海外資源方面的訴求,對國外的資源沒有依賴,一旦出現涉及俄羅斯的地緣爭端,多半都是事關國土安全的問題。再考慮俄羅斯雖然國土遼闊、縱深極大,但平原為主的地形基本無險可守,所以在地緣政治問題上俄羅斯的妥協余地必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