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沙條約組織(以下簡稱華約),這個已煙消云散的龐然大物,仍然隱藏在東歐各國的集體記憶中,牽動著東歐各國的敏感神經。
西德加入北約,蘇聯成立華約
華約是二戰的產物。
1943年,考慮到反攻東歐的前景,蘇聯將手中掌握的波蘭人與捷克斯洛伐克人組建成了民族軍隊。次年,隨著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各國先后轉入蘇聯陣營,蘇聯對這些國家的軍隊進行了改造。二戰結束時,蘇聯掌握的東歐盟軍已有50萬人。
蘇聯最初并不需要華約這一工具。駐扎在東歐的蘇聯坦克、東歐各國軍隊中的蘇聯顧問和蘇籍指揮官、仿照克格勃建立并與克格勃保持密切業務聯系的各國內務部門,這“三駕馬車”足以將東歐牢牢控制在蘇聯手中。然而,上世紀50年代中期,西德的再次武裝化并加入西方同盟,使得蘇聯人驚恐不已。西德于1955年正式加入了北約。隨后,蘇聯決定成立華約。但這更多只是權宜之計,華約并不具備像北約那樣完善的內部組織和決策機制。
蘇聯國防部的手臂延長到東歐
隨著東歐各國的非斯大林化,蘇聯對東歐的直接控制有所松動。蘇聯此時才開始認真考慮,如何使用華約這個工具,來加強對東歐軍隊的間接控制。例如,華約總司令和總參謀長都由蘇聯單方面指派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與第一副總參謀長出任。蘇聯外的每一個華約國家首都皆有一名蘇軍上將坐鎮,充當華約常駐代表。
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又一手促成東歐各國軍隊的機械化。
經過這兩輪整編,華約各國摩步師、坦克師,成為可以任憑蘇聯上級調遣、編組的標準模塊。這樣一來,東歐各國軍隊是無法脫離蘇聯而作戰的,各國軍隊的關鍵部門都有蘇聯軍官,它的裝備和技術設施也都是由他們直接控制的。此外,東歐軍隊也不具備獨立的國防政策,根據蘇聯的定位,東歐國家面對蘇聯和其它華約國家的后方基本不設防。
受歧視的盟主蘇聯
在成立的數十年間,華約進行了各項名為“戰友”“聯盟”“友誼”“西方”之類的大小軍事演習。此類軍事演習對蘇聯有著一石多鳥的妙用:演習大多數時候是由蘇聯將官指揮,它能使東歐各國官兵習慣于在蘇聯指揮下作戰,并能使蘇聯注意到各國軍隊指揮官的思想動態,還能防止東歐各國制定獨立于他國的本土防御方針。
更直接的是,演習能使蘇軍熟悉東歐各國的地形,以便日后用兵。看出這一端倪的羅馬尼亞最高領導人齊奧塞斯庫,一再拒絕蘇聯在本國領土上舉行軍事演習,并拒絕參加華約多國軍事演習,甚至不允許華約軍演部隊經過本國領土。
盟主蘇聯受到的歧視,另有不少原因來自于不愉快的軍隊駐地關系。一位曾經派駐德國的蘇聯軍官憤憤不平地回憶:當時德國有著英法美蘇四國的軍隊,不知為什么只有我們被德國人視為是“占領者”。東德最后一任軍職國防部長特奧多爾·霍夫曼,或許可以為他提供答案:遇到東德居民反映蘇軍西部集群的違法建設直升機場、飛機訓練擾民、實彈射擊超出靶場界限等問題,和顏悅色來解決問題的蘇軍高級指揮官不是沒有,但很少,反而是擺解放者資格,認為德國人不知感恩的多。
世易時移,1991年3月31日,華約宣布停止一切活動。7月1日,華約正式解散。
(摘自《冷戰國際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