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清 周航 桑芝芳 高雷





[摘 要]SWH模式是一種將論證和寫作融入探究實驗的教學模式,能提升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文章基于SWH模式將“探究平拋運動”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論證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科學論證;SWH模式;平拋運動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5-0048-03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將科學論證列為科學思維的基本要素之一,科學探究中也包含了科學論證的相關要素,由此可見科學論證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1]。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SWH(Science Writing Heuristic)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國外已有研究表明將SWH模式應用于實驗教學之中,可培養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元認知能力和自我批判的科學態度等[2-5]。
一、SWH模式簡介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常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出現許多“食譜式”的實驗活動[6]。基于此背景,1999年Keys和Hand提出了將寫作和論證融入科學探究的SWH模式,SWH模式通過將實驗活動與同伴討論、閱讀、寫作相結合,明確問題、程序、數據、證據和主張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和規律的理解[7]。該模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質疑批判,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
SWH模式包含一系列與科學活動相關的寫作提示,要求學生通過規范的推理形式來協商理解科學本質。該模式有兩個組件:教師模板與學生模板[7]。教師模板(如表1)包括一系列建議的活動,教師可以使用該模板來創建適合特定實驗活動的任務和問題。此模板共有八個階段,根據實驗活動的具體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重復進行3至6階段。學生模板(如表2)內的問題形成了一個啟發式結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闡述想法的能力,教師可以直接呈現這些啟發式問題或根據具體的實驗重新編寫問題。
二、基于SWH模式的“探究平拋運動”的教學設計
(一)研讀課標,分析教材
“探究平拋運動”是高中學生必做實驗之一。《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要求學生能認識平拋運動的物理模型特征,在做該實驗時能明確實驗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并由此設計實驗方案,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其中的特點,進而歸納實驗結論,并嘗試對其做出解釋,能撰寫簡單的實驗報告[1]。
“探究平拋運動”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曲線運動和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此時學生并不能直接觀察得出平拋運動的特點,但對研究曲線運動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本節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活動進行學習打下了基礎[8]。該課程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體現了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教材并未給出具體確定的實驗方案和操作程序,而是給出兩個以問題串形式展開的實驗方案和一個參考案例,輔助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實驗環境。
(二)教學思路
本文以SWH模式為基礎,結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節的要求,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基礎,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主線設計“探究平拋運動”的教學思路(如表3)。
2.實驗前的活動,包括非正式寫作、觀察、頭腦風暴和提出問題。 1.開始想法:我的問題是什么? 環節2:指導實驗,收集數據 3.參與實驗活動,收集實驗數據。 2.實驗:我做了什么? 環節3:分析數據,構建主張 4.協商活動Ⅰ:為實驗活動撰寫個人對數據意義的理解(如日記、寫作等)。 3.觀察:我看到了什么?
4.主張:我的觀點是什么?
5.證據:我是如何得到這個觀點的?我得到這個觀點的原因是什么? 環節4:討論閱讀,深入理解 5.協商階段Ⅱ:在小組中共享和比較數據(如制作小組圖表)。
6.協商階段Ⅲ:將自己的想法與權威觀點比較(如教科書、其他印刷資料、教師觀點等)。 6.閱讀:我的觀點與其他觀點相比有何異同? 環節5:反思轉變,進行寫作 7.協商階段Ⅳ:個人反思和寫作(如制作海報、實驗報告、有說服力的文章、多媒體演示)。
8.通過概念映射,探索教學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7.反思:我的觀點是如何改變的? ]
(三)教學流程
環節1.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教師活動1:請學生參與套圈游戲并提出問題(套圈落地的位置和哪些因素有關?怎么才能成功套準?若不計空氣阻力套圈在空中做什么運動?這種運動的特點又是什么?),用多媒體展示標槍、鉛球等的運動,引導學生總結平拋運動的概念。
學生活動1: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總結平拋運動的概念。
教師活動2:明確問題并在學生已有知識(平拋運動的概念、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上利用問題串(應該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從哪兩個方向分解平拋運動?為什么?)啟發學生猜想。
學生活動2:在明確所要研究的問題后提出猜想,并以文本或圖形的形式進行記錄。思考如何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小組討論給出研究思路。
設計意圖:利用套圈小游戲引入研究課題并適時提出問題,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通過科學寫作進行記錄可以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環節2.指導實驗,收集數據
教師活動:介紹平拋運動實驗儀(如圖1)的結構原理及使用方法,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用定量的方法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設計實驗方案,使用平拋運動實驗儀進行實驗,并通過錄像記錄小球經過相等時間間隔所達到的位置(數據記錄表格見表4)。
設計意圖:本環節學生在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平拋運動實驗儀進行實驗、收集數據,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環節3.分析數據,構建主張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處理實驗結果(數據處理結果表明,相等時間間隔內小球水平位移近似相等,豎直位移之差[Δ y]也近似相等,利用逐差法可求得豎直方向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g),進行誤差分析。
學生活動: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得到證據支持或修改自己的主張,以提綱、表格、筆記等形式記錄探究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需要根據實驗數據支持或修訂主張,并以文本的形式進行記錄,在實驗證據的基礎上進行書面論證,建立對平拋運動特點的正確理解,為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條件,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論證能力。
環節4.討論閱讀,深入理解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組內討論并給出權威觀點,傾聽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活動:展示自己得到的結論和推理過程,參考權威觀點,進行小組討論并修訂自己的主張,每組推選出學生代表發言,重點闡述所得結論(平拋運動水平方向為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為自由落體運動)和推理論證過程。
設計意圖:在組內和組間展開討論,小組派代表運用各種證據以小組筆記、演示文稿、海報等形式展示結論和推理論證過程,便于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出批評或建議,從而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論證能力和自我批判的科學態度。
環節5.反思轉變,進行寫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發言并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明確科學論證的過程。
學生活動:在以上環節的基礎上,整理手稿并撰寫實驗報告。
設計意圖:SWH模式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為學生構建自己的主張提供了空間。學生通過寫作進行回顧和反思,發現自身主張的發展和轉變過程,體會科學論證在物理學習中的魅力。
SWH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中要結合分組實驗活動進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實驗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該模式,把握其核心理念,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思考探究。本教學設計通過套圈游戲引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理解“化曲為直”的物理思想,引導學生猜想平拋運動的特點并設計實驗,鼓勵學生自主構建對平拋運動的理解,引導學生討論并反思,結合語言論證和書面論證使學生對平拋運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體會完整的論證過程。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GREENBOWE T J,POOCK J R,BURKE K A,et al. Using the science writing heuristic in the general chemistry laboratory to improve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7(8):1371.
[3]? CHEN Y C,HAND B,PARK S. Examining elementary students’development of oral and written argumentation practices through argument?based inquiry[J].Science & education, 2016(314):277-320.
[4]? HAND B,NORTON?MEIER L A,GUNEL M,et al. Aligning teaching to learning: a 3?year study examining the embedding of language and argumentation into elementary science classroo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6(5): 847-863.
[5]? HAND B, SHELLEY M C, LAUGERMAN M, et al. Improving critical thinking growth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with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using the Science Writing Heuristic approach[J]. Science education,2018(4): 693-710.
[6]? HAND B,KEYS C W.Inquiry investigation[J].The science teacher,1999, 66(4):27.
[7]? KEYS C W, HAND B, PRAIN V, et al. Using the science writing heuristic as a tool for learning from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in secondary sci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99(10): 1065-1084.
[8]?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物理必修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