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夢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接收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特別是初中生,他們這個年齡階段正處于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和探究心理,這時候正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時機。而新課改明確指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務必要與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本文旨在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滲透有效策略作出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德育;有效策略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具有鮮明的特征,即先進性和時代性,不得不說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相應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有些學生逐漸發展成為了“網癮少年”,全然不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的學生被網絡上多種多樣的信息沖昏了頭腦,產生了混淆,不知到底該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假,甚至信息的不確定性還影響著不少學生的三觀建立,這些統統與新時代國家和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完全不符。基于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迫在眉睫,也是相有意義的。本文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采集數據做研究相關內容為例,詳細闡述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
1在數據采集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最初信息技術課,我們稱之為計算機課,從稱呼的改變,不難發現,國家和社會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格外重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也不僅僅指的是單純的手指操作,一些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步驟已經不再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點了,其重心逐漸向高等信息技術、復雜的操作步驟靠攏,更為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對待信息正確的思想觀念,并且由傳統的老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導,老師從旁輔導和引導,最終構建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一起進步的美好畫面。另外,如今信息技術課程的重點不再只是關注學生怎樣學,而更關注的是學到了什么,如何運用到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適當地滲透德育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良好的素養以及正確的觀念。
例如,在學習完利用excel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之后,為了鞏固學生相關的知識,測試學生的掌握情況到底如何,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選擇一個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深入研究,如“參照青少年營養健康標準,通過調查班級內同學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的飲食狀況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并以此為依據,給學校的食堂提出一些關于配餐的可行性建議”。在前期進行數據的采集過程中,首先老師要告訴學生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同學的飲食習慣并對一些特殊的情況要采取保密的措施,同學是否配合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要以平常心對待等等,采集后的數據要借助excel表格進行登記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通過上述操作,學生不僅能熟練應用excel表格的相關功能,同時也能增進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感情和交流,不管是對于個人今后的健康發展還是班級整體良好氛圍的建設,都極其有利。當然,通過這一課題,老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節約糧食、保護環境”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
2在數據分析與研究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數據分析與研究中,首先老師可以進行的德育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未來的社會不僅需要競爭意識,還需要學會與人合作,因為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需要團隊協作,集思廣益。因此,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過程中,主觀看法有時候不一定是正確的,只有將團隊中每一個人的看法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得出的結論才更有參考價值,更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還是從上面的例子出發,首先老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收集組內同學的建議和想法并進行整理,與老師分享與溝通。當然,這個組長也不是固定的,可以幾天一更換,其實這里就涉及到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滲透,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有擔當,有所為,才是新時代青少年應該有的精神面貌。其次,老師需要讓各小組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互相吸取長處和參考其他組較為新穎的觀點,以此來培養學生的主動分享、虛心學習的精神。
3在評價與總結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最終評價與總結的部分,需要學生們各自總結在整個過程中有哪些是做的好的,有哪些是有待于改進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只有團隊協作,運用較為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法,得出的結論才更有說服力。這里主要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探究能力。當然,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審視的最好時機,只有正確看待自己,才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結語
總之,對于初中生來說,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前提,是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的必要措施,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信息技術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要保持常態化,為學生形成更好的信息素養蓄力,也為課程育人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荊超.探析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5):62.
[2]王勇強.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探析[J].文淵(中學版),20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