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陽
一、背景分析
教育部2014年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皆明確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建立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三門峽市第二實驗小學編織課程不單純是制作作品,而是追根溯源的過程。該課程從學生感興趣的編織不同的材料和不同寓意作為切入口,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和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傳承的責任感。由于該課程采用體驗、合作式的學習模式,所以對學生合作意識、交往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與發現能力、創造性思維等方面的提高與發展也同樣具有很高的價值和意義。
二、活動實施
(一)繩編課程的啟動與實踐
2014年3月,在學校的教學安排下,我擔任了四年級的美術教學。學校要求在每周的美術課堂上,以課堂授課的形式讓學生來學習繩編課程。學生學習積極性很強,學習效果也非常好。
2015年6月,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美術組的老師們,經過多次研討,一起申報了《關于“益智手工”課程開發實施的課題研究》的課題,其中包括繩編課程,在9月份,省級課題立項后,學校安排五年級的美術課堂上也學習繩編課程,同時,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還組織成立了繩編社團——繩結部落。我將繩編教學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材料準備階段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繩編,豐富學生在這方面的經驗,我和學生一起邊學邊收集資料。
我準備一些:人物、動物、吉祥物等大量書籍圖片資料和編制成的手鏈、項鏈、生活裝飾品等。
學生收集準備一些:毛線、呢絨線、玉線、中國結編織線、各種珠子等。
第二階段:實施操作階段
繩編作品分為平面作品和立體作品,在教學活動中,我總體依據“以學生為本”、課內外結合、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主要采用行動研究、觀察欣賞、精講多練、經驗總結等方法。讓學生掌握繩編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學校將每周的美術課中調出一節作為繩編教學。
2.每周一、三、五下午的最后一節課為繩編社團的活動時間。
3.由繩編社團的學生在班級中,主動帶動其他的同學,做到全班、全年級繩編活動人人參與、人人掌握。
第三階段:總結提高階段
根據學生作品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和總結,我鼓勵學生大膽展示他們的作品。首先讓學生自評,互相說出優點和不足,在互評的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是我評價總結,優秀的作品,我會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肯定,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016年5月,我們參加了三門峽市青少年動漫節活動,我校很多學生的繩編作品均榮獲市級一二等獎。在動漫節展出的過程中,引來了眾人的欣賞與贊許,把繩編作品稱之為藝術品,都紛紛表示想夠買,問學生編這個作品寓意是什么,多少錢可以出售等等。這樣更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們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讓孩子在操作中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才能使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手工制作正是典型的手腦并用、手眼協調的益智活動,有利于全面開發學生的大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二)從繩編到編織的轉變
1.貼近生活,以美育勞
我在教學中利用身邊資源開展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夠走出思維僵局,進入大自然,將課內所學的技能、知識應用于課外實踐,完成知識的應用與鞏固,幫助學生體會與感受傳統文化與美術知識學習魅力。在最初的學習中,以花朵、帽子這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和生活技能編織發型、利用繩子提拿物品等,進行編織藝術的體驗。再結合傳統節日將課堂上制作的作品送給朋友或將這些作品拿回家里裝飾房間,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民間傳統美術的實用性,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到民間美術并不只存在于書本上、課堂上,它和我們的生活也是聯系緊密的。
2.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生活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在編織課程中發揮自己的價值,比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紙餐具、紙杯等。這些材料制作技法非常簡單,只需要通過穿插、剪畫、粘結、拼擺就能夠創作出一個個精致的寶物。學生在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創作的樂趣,同時也幫助學生明白變廢為寶的道理,學生不再隨意浪費資源,為建設節約社會貢獻著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在進行編織花籃教學的時候,教師和學生一起搜集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紙杯、紙盤和廢舊的繩子。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全程參與,和教師一同探索與制作,在探究中解決制作問題,在創作中體會動手樂趣。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踐素質,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學生們通過實踐活動會形成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也學會勞動技能。他們不僅領略到了實踐活動帶來的專屬快樂,展現了多才多藝的自我。相信他們必將忘我地投入到自己的學業和生活中,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繼續享受勞動的快樂。
三、成效
近年來,學生的編織作品也獲得省市級賽事和藝術展覽一、二等獎;教師執教的微課《快樂繩編》---中國結,榮獲省級二等獎,優質課《吉祥結》榮獲市級一等獎;編寫校本課程《快樂繩編》榮獲市級二等獎;撰寫的論文,小學美術《益智手工》繩編教學的認識與策略榮獲省級一等獎等等。
四、社會反響
三門峽市第二實驗小學開展的編織活動,多次應邀到市級的各項活動觀摩和交流,深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處好評,成為了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學校特色發展、內涵發展的有效載體和獨特品牌。
五、探討
定期邀請傳統民間藝術學者和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向學生介紹傳統民間藝術的歷史淵源、藝術表現特點,還可以現場進行技藝展演,把民間藝術融入到學校藝術教育,使學生從多方面接觸和感受傳統民間藝術的存在。充分利用校園文化這個平臺,開展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和專題展覽,讓學生參與其中,對民間藝術產生興趣,有利于民間藝術傳承人的培養。也將不同風格的民間藝術形式展現給學生,指導學生制作民間藝術作品并進行比賽,讓學生通過所見所分析對民間藝術有深入認知和傳承,從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