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玲
摘要:皮影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作為優秀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還融合了諸如音樂、美術、說唱等多類藝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深受人們的歡迎與喜愛,現代文創作品也有不少屬于綜合藝術體,而且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其實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通性。本文將以現代文創作品中的動畫藝術為例,探究皮影戲與現代文創作品之間的深層關系。
關鍵詞:皮影戲;現代文創作品;關系
引言
皮影戲是我國傳統藝術,在經濟與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逐漸淡出了社會舞臺,被與之相似的現代數字傳媒藝術所取代,比如動畫。動畫藝術在全世界都很流行,在我國也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近些年來由于大量海外動畫作品的涌入,使我國部分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影響了人們的文化觀念和思想意識形態,那么如何在現階段做好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的基礎上,推出現代文創藝術的發展,便成為現代藝術工作者需要面臨的問題。
1皮影戲與現代文創作品(動畫)的由來
1.1皮影戲
皮影戲也被稱作影子戲、燈影戲,主要是通過獸皮與紙板制作的各種剪影,輔以燈光照射進行民間故事的講演,并且用料十分考究,需要經過仔細的雕刻與上色涂漆后才能用于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操作者不需要露面,只要在幕后操縱著人物,同時用對應的曲調哼唱表達的故事即可,有時也會也能夠一些管弦樂器進行配樂,過去在很多地方都十分流行,尤其是河南和山西這樣的農村地帶,因為皮影戲帶有明顯的鄉土氣息,那種淳樸的表達形式備受我國勞動人民的喜愛,也是無數先輩們廣為認可的娛樂消遣形式,這種幕影的表演形式,也為現如今的電影的誕生創造了基礎,所以說皮影戲其實是影視藝術的鼻祖[1]。
1.2動畫
動畫藝術具有濃厚的綜合性,它包含了繪畫、電影以及數字媒體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剛剛發源的時候,也常常被稱作美術片,畢竟當時的動畫基本都是以剪紙或是木偶等工具制作而成,帶有明顯的藝術之美[2]。我國動畫的發展歷程雖然不及皮影戲久遠,但是最早的動畫片《大鬧畫室》其實在上世紀初期就衍生了,距今已將近90年的發展歷史。我國動畫的發展要從萬氏四兄弟說起,他們受到國外動畫的影響,對動畫制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鬧畫室》便是出自他們之手,隨后又制作出了多部動畫作品,比如轟動一時的《鐵扇公主》,震驚了全亞洲,這些動畫中都融入了許多美術元素。
2皮影戲與現代文創作品之間的關系
2.1相同點
無論是皮影戲,還是現代文創作品中的動畫,都在其中融入了美術、音樂這類藝術元素,皮影戲中看似簡單的剪影,需要經過嚴格的選材,并且要在雕刻的基礎上完成必要的縫綴,最后涂漆上色,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表演工具,然后表演者要通過合理的操縱技術,配以演唱或是音樂的方式配合;而動畫則是需要在繪畫與數字媒體以及音樂等多類藝術的基礎上制作,并且對于人物的刻畫也需要通過雕刻與剪紙等的輔助,結合音樂或是文學語言講述整個故事,為人們帶來強烈的感官盛宴。同時,皮影戲中傳達的內容主要包括歷史或是民間故事,動畫內容則是在本土藝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與豐富,從發展至今,誕生了眾多題材新穎、觀點獨特的動畫作品[3]。所以說,皮影戲與動畫兩者具有很多相同點,比如技術手段,比如內容。
2.2不同點
2.2.1皮影戲
皮影戲使用的造型,大多是以襯托忠良與邪惡的形象對比為主,并且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的美術藝術和雕刻手法都不盡相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它的美感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值得稱道的[4]。
比如,大漠的飛天、山區的佛雕、石廟的神像,抑或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動物或是人物,都能夠通過皮影戲的形式呈現到觀眾面前,這些獨特的造型中不但融合了民間傳統藝術的美感,同時也匯聚了各個年代帶有的生活氣息,包括白描和工筆畫,并且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精煉性。皮影的造型藝術靈感主要來源于窗花,除此之外,剪影作品中的衣著與布景設計方式主要取決于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事實上,在表演皮影戲的過程中,不但要將大量人物與動物完整地呈現在布景當中,同時要串聯起所有故事的場景,對于很多人而言簡直難以想象,但是那些表演藝人們卻還是運用自己專業的態度與獨特藝術手法完美地展現了出來,這樣的藝術實踐形式,早已成為世界戲劇藝術寶庫當中不可忽視的一頁。隨著我國傳統文化與世界藝術文化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學者對我國皮影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今已經有不少皮影中的造型被應用于刊物或是教科書當中[5]。
皮影戲從宋朝時期就用它獨特的表演形式與靈活的流動性,讓廣大觀眾為此傾心,并扎根于我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中,同時因為皮影戲自編自演的難度不高,所以后期出現了不少皮影團體并展開了相互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皮影藝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更重要的是,由于皮影戲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它的繁榮與昌盛也為后來的民間戲曲等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2動畫
我國的動畫藝術可以追溯到建國時期,在蘇聯與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的影響之下,我國的藝術者也在動畫制作方面不斷得到提高,并且還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制作了許多帶有創新風格的動畫作品,例如《小貓釣魚》與《野外的遭遇》等,從中都不難發現蘇聯動畫的印跡[6]。
隨后,在美術廠長探究民族風格的創作指引下,我國的動畫風格開始朝向民族化的方向演進,在作品中增添了許多民族元素,爭取能夠將我國獨特的傳統習慣呈現出來,很快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在《驕傲的將軍》這部作品中,不難發現它的民族氣息濃厚,對于主要人物的造型創意來源于京劇臉譜,并且人物動作也沿用了京劇的特點,配樂也采用了民樂,一首“十面埋伏”讓無數觀眾叫好,畫面與音樂之間完美地契合,使畫面效果十足,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人們對于民族化精神的探索動力。
我國的動畫作品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演變,從20世紀中期開始,第一部剪紙美術片《豬八戒吃西瓜》面世,融入了濃濃的民間特色;在動畫作品《漁童》當中,則是借鑒了皮影戲與窗花的藝術特征,使人物形象的刻畫顯得十分生動而飽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傳統文化藝術;著名動畫導演在其導演的多部作品中融入了童趣與童心,比如《拔蘿卜》、《鼓博士的新發現》。到了上世紀末期的時候,我國剪紙文化藝術越來越成熟,并且還研發出了一種新型工藝技術——“拉毛”,自此帶有水墨藝術的《鷸蚌相爭》誕生,可以說非常具有我國民族風格,不僅情趣盎然,并且更加活潑生動,很好地將水墨畫和動畫聯結了起來,將我國特色的筆墨藝術展現給了全世界,推動了動畫藝術走上了全新的境界。
總體上來看,20世紀中期可以說是我國動畫發展的高潮時期,更是作品之中民族特色最為濃郁的時期,隨著藝術手法的逐漸成熟,許多至今膾炙人口的作品被津津樂道,比如《大鬧天宮》,無論是它的人物造型還是場景的設計,甚至是用色的安排,都將孫悟空的形象表達得淋漓盡致,將無形化為有形,可謂是將民族風格與藝術技巧融為一體。有國外學者表示,雖然《大鬧天宮》中的美感不及迪士尼的動畫作品,但是它的造型藝術也是迪士尼無法比肩的,很好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藝術形式。
其實動畫藝術的發展萬變不離其宗,始終是朝著我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方向前進,即便是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后,這一核心都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并且還此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活潑和清新的當代元素,為人們帶來了美的感受。持此之外,我國動畫藝術中也包含了一定的教化意義,在作品當中基本都是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為人們帶來啟發,所以我國動畫并非單純是為了娛樂。
2.3傳承性
皮影戲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皮革,帶有較強的堅固性與透明性的特點,所以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牛皮與驢皮,在上色環節當中則重點應用紅色、黃色、青色、綠色以及黑色,并且要求是透明的顏色,這樣才能保證演出的時候投射出的人物形象晶瑩剔透,富有美感。按照過往先例,皮影戲中人物往往會分為五種,分別是生旦凈末丑,不同類別的人物形象構成都是相同的,比如上半身、下半身、手臂等十一個組件連接而成,在表演的時候,操縱者主要是控制人物脖領處系著的主桿以及手臂處的耍桿根據不同的動作需要,完成人物動作演示。我國有很多地方自行發展的戲曲也是因為受到皮影戲的啟發而衍生出來,而皮影戲表演使用的幕影以及演出的道具,甚至是表演藝術方式,都是近現代美術片與電影藝術的前身。
雖然現在皮影戲幾乎已經消失在人們的娛樂生活當中,但是我國皮影戲的藝術地位從未被動搖,現已被各大國家當作藝術收藏品,更是我國政府向其他國家領導者表達友好時的最佳選禮,這足以說明,皮影藝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具有著一定的藝術價值。
而現代數字化動畫藝術也正是傳承了這一優秀藝術形式,并且還打破了其在現代的局限性,在保留傳統藝術原理的基礎上,實現了簡潔化的制作,并且能夠做到根據市場需要靈活調整和修改內容,不同于傳統藝術的繁雜,現代文創藝術更具流行性,也更易于被現代人接受。例如,可利用皮影戲的表演方式講述現代故事,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在電影當中利用長鏡、短鏡、長短鏡結合或是蒙太奇的方式,帶動傳統藝術皮影戲的流傳,使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并不要求相關人員具備如何高潮的雕刻與表演技術,只要心中擁有對藝術足夠的追求與熱情,發揮自己的創意即可,事實上這也是現如今藝術家們要將皮影戲這種傳統藝術以動畫的形式展現的根本目的,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為皮影戲帶來新的生命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藝術對于現代文創作品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而民族文化同樣是屬于世界的財富,要想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價值,就需要培養更多皮影藝術的新時代傳人,并在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向全世界樹立和傳播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推動現代文創作品如動畫產業的發展,以本土文化委核心,不斷提升認知,促進市場化的穩定運作,從而增強核心競爭能力。相信在補救的以后,我國現代文創作品一定能夠承擔起弘揚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孫永平.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關系[J].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2).
[2]凌曉堯.中國動畫與皮影戲之間的關系[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7):11-13.
[3]劉定邦.皮影戲概論[J].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6):10-15.
[4]彭一象.皮影戲對后現代藝術創作的影響[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5]辰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看現代藝術作品設計[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9(07):12.
[6]唐清.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動畫設計中的應用[J].湖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