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煒 張靜 余奇 夏雪 馬欣 王逸
編者的話:受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的影響J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肆虐 如何保護老人、未成年人、低收入者、缺少基本醫療衛生保障者等弱勢群體,是很多國家越來越關注的蔣題,特別是在一些防疫“躺平”的國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上萬條鮮活,生命的消逝。《環球時報》 記者調查發現,不管是日韓等東方國家,還是歐美等西方國家,主流社會都不能容忍“放任老年人感染”的觀點,但如果防疫舉措不到位,最終都無法對老年群體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做到真正的保護。(右圖為:1月20日,日本大阪的一名老人正在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美國:75%的死亡病例在65歲以上
“疫情帶來的是無情的威脅浪潮,新冠病毒給美國老年人帶來巨大壓力。”《紐約時報》4月17日這樣報道說,沒有哪個群體比美國老年人遭受的痛苦更多。美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超過8200萬人。一直以來,人們都知道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傷害,但損失的規模直到現在才全面進入人們的視野。在美國,75%死于新冠病毒的人年齡在65歲以上。每100名美國老年人中就有1人死于這種病毒。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已成為65歲及以上美國人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僅次于心臟病和癌癥。
哈佛大學衛生政策教授格拉博夫斯基的研究表明,美國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病例中,85歲以上的老人相對最多,其中一些人是養老院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因為很多老人住同一個房間,共用浴室和餐廳。2021年,媒體曝光紐約州存在瞞報大量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行為,其中包括數千例養老院死亡病例。
對許多美國老年群體來說,與年齡有關的更高脆弱性迫使他們重新討論死亡話題——關于死于病毒的同齡人,關于臨終計劃,以及關于時間的迅速流逝。70歲的艾林是華盛頓州米爾克里的一名半退休銷售主管,他說:“在看到我們認識的幾個人去世后,我們根本不想冒任何風險。”還有一些美國老人表示,他們經常覺得自己的生活自主性和健康被認為不如重啟經濟重要,這反映在《時代》雜志2020年5月一篇題為“復蘇之路:對老年人的有針對性封鎖如何有助于美國重新開放”的文章中。而在疫情嚴重的地方,一些不得不重返工作崗位的老年人擔心自己被感染的風險增多。《紐約時報》的報道近日援引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老年醫學專家阿倫森的話說:“(很多舉措)都沒有考慮到在這場大流行中老年人的需求。”
美國很多地方政府的衛生官員不斷發出老年人確診或者和死亡病例增加的、危險警告,提醒他們減少旅行、外出就餐或探望孫輩的次數。但也有少數美國人說“人越老死亡率越高,不必過度關注美國老人死亡數據”,對此,格拉博夫斯基直言:“這太無禮了。我們需要像保護、尊重每一個美國人一樣保護老年群體。每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不能有任何年齡歧視的做法。要讓他們盡快接種疫苗。”但據《紐約時報》報道,2/3的美國人以及超過1/3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還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加強針,而黑人和西裔群體的接種率尤為令人擔憂。達特茅斯學院研究健康公平的安妮?索辛說:“我們仍需要全社會范圍應對疫情的措施,特別是要保護那些不能充分受疫苗保護的人群。”
在美國,有醫療保險的人能享受很好的醫護。從上海移居舊金山的劉先生今年67歲,但還照顧著已101歲高齡的母親。2020年底,他的母親不小心骨折,因有醫療保險,所以選擇醫生上門診治,后來的康復也是康復師和護士上門服務。保險公司還兩次提醒他可以到指定地點“優先”接種新冠疫苗。目前,劉先生已接種了加強針。他告訴《環球時報》,美國在防疫政策方面的不是之處就是太過自由。特別是美國年輕人,喜歡聚會又不戴口罩,這讓他很是無奈。▲
日韓:養老機構群體感染最為嚴重
在日本,老人多和孩子分弁住,年紀大又身體欠佳的只好去養老機構。雖然櫻花時節已過,但《環球時報》記者上周末還是在上野公園看到人山人海的出游者。——位日本游客說:“還好家中沒有老人同住,要不我們出來玩也擔心會傳染給他們。”
但在嚴峻的形勢下,日本還是頻繁出現高齡群體確診的現象。在一些養老院,還出現過高齡者“集團感染”。今年1月,奈良縣一家名為“悠悠之鄉”的老人護理機構,.有79名老人和25名職員確診。兵庫縣西宮市多家醫院和老人設施的確診者超過300人,當地市政府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至4月中旬,該國確診新冠肺炎人數接近745萬, 死亡人數超過2.9萬;重癥率為0.98%,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重癥率為5%;死亡率為0.31%,其中60歲以上的人群死亡率為2.5%,84%的死亡病例在70歲或以上。日本政府去年曾向各地的醫療和養老機構發出通知,要求高齡確診者原則上要住院,但在疫情嚴重、醫療負擔重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醫生建議在酒店等設施或居家隔離治療。癥狀惡化的高齡確診者,需要轉到醫療機構時應及時咨詢和采取應對措施。但日本《每日新聞》近日援引東京都的統計顯示,最近一年來,在一些老人護理機構“隔離療養“的確診者死亡率從0.4%增加到15.8%。一位去世老者的兒子說:“因為醫院病床緊張,無法住院,所以只能在老人護理設施內接受治療。”
韓國的現象與日本類似。隨著韓國政府的防疫政策從嚴管嚴控向“與新冠共存”模式轉變,“一老一小”正成為疫情的最大受害者。在韓國累計死亡新冠肺炎患者中,60歲以上者占到九成,部分養老院反復出現全體感染事件,被韓國《先驅經濟》等媒體形容為“已成人間地獄不過,防疫部門解釋說,死亡病例中生前大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韓國電視臺4月10日報道了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從確診新冠肺炎到去世的悲劇故事。上班族樸某的母親從在京畿道一家養老院確診到進入傳染病專科養老醫院治療,僅兩周時間就離開了人世。治療期間,家人按要求不能進入病房陪護。老人無法自己進食或上廁所,身上還有嚴重褥瘡,但院方卻不能提供相應的醫療月艮務,有時只有靠同房'病友幫下忙。樸某想將老人轉到大型醫院,但被告知“病患滿員”。樸某認為,由于重癥患者增多,很多韓國老人其實不是死于新冠病毒,而是死于醫療機構管理不善4,政府也難辭其咎。
據《韓民族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疫情高峰期,“相互傳染現象慘不忍睹,韓國醫療體系處于部分崩潰狀態”。一些有基礎疾病的老人甚至有“生死由命”的想法。在一些養老院,老人和護理員相互感染已成為“家常便飯”。在大田工作的護工李某(64歲)說:“自己要照顧17位到30位老人,原本從早上7時工作到下午4時,現在要工作到晚上10時,因為實在太累了,還擔心自己確診。”為讓老人安度晚年,韓國政府已采取相應措施,如鼓勵60歲以上人群接種第四針新冠疫苗。對養老院來說,要求其增加醫護人員、'限制探視時間,如出現群體確診,政府派醫療團隊直接進入參與治療。▲
歐洲:“靈活”防疫給老人帶來傷害
盡管歐洲絕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能順利康復,但是否存在后遺癥的問題還是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表明,10%-20%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德國哈根-阿姆布洛克VAMED診所醫療主任兼首席醫師沃爾夫岡?加雷特克認為,老年入、基礎病患者和新冠重癥患者更容易產生后遺癥,主要是給肺部、神經系統、血管和肌肉帶來影響。
在歐洲,新冠肺炎被稱為“老年人殺手”。疫情暴發以來,歐洲輿論對如何保護老年人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很多國家的相關政策也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以奧地利為例,疫情暴發初期,專家學者就呼吁,防疫政策不能“一刀切”,而是應更多地向老年人等重點群體傾斜。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內科主任君特?魏斯甚至建議,政府在為弱勢群體提供最大保護時,木要忘記那些護理老人的群體。他說:“每名養老院的護理人員一天平均要照顧10多位老人,因此對他們的定期核酸檢測十分必要。”奧地利從4月16日起開始實施新版防疫規定,只對少數場所還適用強制戴口罩和必須提供11證明(核酸檢測、疫苗接種或康復證明)的要求,這其中就包括老年人比較集中的養老院和醫院。
對個別西方政客發出類似“放任老年人感染”的言浴,歐洲主流社會并不認同。奧地利政府多次強調,“老年人是社會和每個家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人,保護老年人是絕對必要的,也是我們竭盡全力要做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奧地利有眾多社會組織專門致力于疫情封鎖期間為獨居的老年人排解寂寞,防止他們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避免防疫措施給老年人帶來二次傷害。
最近一周,超過8000名居住在養老院和長期護理中心等公共養老機構中的法國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法國政府給出的數據是,今年以來,平均每周都有超過60名生活在護理機構的確診老人離開人世。“靈活且矛盾”是當下法國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主要特點,也釀成部分老人離世的悲劇。自3月14日起,法國餐飲機構、電影院、劇院、夜店和體育場館都不再核查疫音通行證,同時放寬強制戴口罩的要求,僅在進入醫療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必須戴口罩。但這些政策導致法國疫情過去一個月再次出現反復。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媒體表示,政府正考慮重新恢復疫苗通行證等措施。
接種疫苗似乎是法國政府現階段采取的唯一有效措施。目前,在超過60歲的老年人群中,超過九成已接種兩劑疫苗,約'七成已接種加強針。4月7日,法國衛生部宣布60歲及以上的人群可以接種第四針疫苗。生活在巴黎貝爾維爾街區的79歲老人岡貝?塔已聯系好家庭醫生,準備近日接種加強針。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相信疫苗可以很好地保護我和我的孩子們,因為這就是科學。”在法國定居的華人諾伊?張說:“接種疫苗十分管用,而且在法國,對老年人來說都是完全免費的。”
歐洲民眾的防護意識還相對淡漠。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在巴黎“家樂福城市”超市購物的老年人戴口罩的比例甚至較年輕人還低,能正確戴口罩的老人也屈指可數。一位名叫塞巴斯蒂安的老人說:“除了疫情蔓延,我還擔心物價上漲。好在我們都接種了疫苗,即使擔心,也沒有什么別的可做了。”但法國衛生部門還是提醒民眾:盡管疫苗接種十分重要,但對那些本就患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還遠遠不夠。▲
本系列下期主要內容:
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造成兒童群體感染的比例較高。還有一些國家的媒體關注有關后遺癥的問題。本系列下期文章將重點調查國外未成年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存狀態。
環球時報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