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提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特色文化產業、文化和旅游融合八大領域,明晰了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立匯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機制、加強項目建設和金融支持、統籌規劃發展和資源保護利用的4項政策措施,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意見的出臺是文化領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之舉,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明確了著力點。
鄉村振興,是推動鄉村全方位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
“文化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鄉村產業興盛包括文化產業興盛,鄉村文化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表示,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是發掘鄉村豐富深厚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推動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渠道;是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是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農民文化素養,美化鄉村環境,促進鄉村文明的重要途徑。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各地探索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熱情很高,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事實上,此次發布的意見也對各地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實踐進行了提升和總結。
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范周認為,此次意見由六部門聯合發布,足以說明其重要性及重視程度。“這不僅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系統工程的重要開端,也為下一步行動指明了方向。”
范周進一步分析,脫貧攻堅中的文化建設重點解決了“給文化”的問題,在鄉村振興中需要完成賦能,也就是“用文化”。這里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化管理部門的“文化”,而是“文化強國”當中的“大文化”,包含產業、事業、教育、道德素養等多個方面,因此需要相關部委共同聯手建立緊密型聯結機制。
“意見充分考慮了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形勢,文化產業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新突破口。”范周說。
意見發布后,各地政府、相關企業該如何抓住機會?有觀點認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
在實施過程中,范周認為需要注意兩方面,一是對鄉村資源要進行嚴格、科學的系統性梳理;二是需建立有效的傳播機制,加大對小鎮青年的關注力量。
范周說,不同省份的每個鄉村情況各不相同,鄉村與鄉村之間也有著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性既包含歷史文化傳承的差別,又有產業發展的差別。文化產業賦能要做到有針對性,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通過主觀意識進行判斷與選擇,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

4月10日,甘肅省酒泉市金佛寺鎮,當地舉辦的杏花文化旅游節上,一名表演者正在展示絕活。圖/侯崇慧
當前,互聯網傳播的表現形式非常豐富,應注重立體宣傳,擴大影響力。與此同時,吸引從城市返鄉的小鎮青年發揮重要作用,小鎮青年是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不可缺少的助力。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教授魏翔看來,在意見推行實施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做到分清主次、分層推進。文化是對農業的賦能,農業生產唱主角,文化進入鄉村為鄉村產業和農業產品提供附加價值。文化賦能也要明確,是通過文化附加值的提升,使農村增收,共同富裕,解決糧食安全生產和防止返貧的雙重問題,守住兩條底線。
意見指出,要促進共同富裕,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強化以城帶鄉、城鄉互促,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
魏翔表示,這里面“花開兩朵”,包含兩個關鍵詞,一是共同富裕,意味著要增收;二是賦能,即通過文化產業提高農產品、農業產業的附加值。
對于意見提出的8個重點領域的發展方向,他建議各地政府可以從“設計強鄉建”和“文化活鄉產”兩個方面著手。
在“設計強鄉建”方面,魏翔認為,之前的鄉村建設更多的是通過民宿投資、第三產業、工業經濟帶動農業經濟,而此次意見提出“創意設計賦能”,并且放在重點領域第一條的位置,強調推動更多文化元素應用到鄉村規劃建設之中,提升鄉村規劃水平、設計品質和建設標準。
“以文化產業發展帶動鄉村美學普及和教育,提升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用設計來加強鄉村建設,通過文化來提高它的附加值,在提高鄉村適宜性的同時,也彌補城鄉基礎設施和軟件方面的差距,為后期的‘硬投入’抬高起點。”
關于“文化活鄉產”,魏翔說,在鄉建、鄉產的過程中,要注意文化和環境的脆弱性,如果一味用“硬投資”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來建設鄉村,很可能會對鄉村文化、鄉村環境造成損傷。所以,通過文化產品來包裝鄉村產業和提升農產品價值變現更容易形成經驗、實現目標,摸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首先要固化鄉村產業的附加值、鄉村產業的文化內涵,這樣,方向就明確了,以后的投資、建設循此穿衣戴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