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珺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后,常會遇到質量問題,如果無法與廠商協商,糾紛可能會進入訴訟程序。但實踐中消費者往往無法正確區分產品質量問題的具體類型,導致維權過程產生波折。實際上,雖然同屬產品質量問題,但在法律上有“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律概念,消費者在維權時務必要注意區分。
物業公司與商貿公司簽訂了合同,約定商貿公司安裝2臺變頻器,物業公司支付4萬元貨款以及2萬元安裝費。合同簽訂后,商貿公司從電氣公司處購入了變頻器,并依約安裝。但還不到1個月,變頻器就無法正常使用了。經協商,物業公司將變頻器退回電氣公司,電氣公司退回4萬元變頻器價款。
物業公司認為,為了安裝變頻器,其共計支付6萬元,現退回了4萬元價款,還有2萬元損失未獲得補償,該損失是因變頻器存在質量缺陷所致,因此電氣公司應當賠償損失2萬元。
法院經審理后發現,變頻器在交付使用后,并未產生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不合理危險,質量問題應當屬于產品瑕疵,而非產品缺陷,物業公司不能基于侵權責任關系,要求電氣公司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經釋明法律規定,物業公司申請撤回起訴。
上述案例就是混淆“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概情形。這兩個概念雖然存在一定的共同之處,但在法律涵義、救濟途徑、免責條件三方面卻存在根本不同,也影響著消費者能否維權成功。
關于產品瑕疵,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0條列舉了三種主要情形:
(1)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2)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的;
(3)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這說明,產品瑕疵更注重的是產品的適用性。
關于產品缺陷,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或產品不符合產品本身之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由此可知,產品缺陷更關注的是產品的安全性。
區分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的關鍵,在于產品是否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如果產品質量問題已危及了人身或他人財產安全,那么這一問題就應屬于產品缺陷,而如果該產品質量問題僅體現在產品本身的適用性上,影響能否使用,那么這一問題就應當屬于產品瑕疵。
如果產品出現瑕疵,消費者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要求經營者承擔“三包”責任,主要方式包括修理、更換或者退貨。除此之外,還可有條件地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條款,包括:
(1)如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要求經營者按照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進行賠償;
(2)食品安全法中,如果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總的來說,產品瑕疵項下,消費者是基于合同關系要求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合同義務。
對于產品缺陷,消費者可選擇合同關系或侵權關系作為基礎主張權益。一般來說,如果產品缺陷造成他人損害時,消費者多會選擇侵權責任主張賠償。此時可就因產品缺陷導致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害、精神損害提出賠償。此處需要明確的是:
(1)人身損害主要指的是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或死亡,即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至于名譽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不在產品缺陷損害的主張范圍內;
(2)財產損害一般指向的是有體物的損害,且為了便于糾紛解決,通常該財產損害也可包括產品本身的損害。除此之外,財產損害包括直接財產損失和合理范圍內的間接財產損失;
(3)關于精神損害部分,如果因產品缺陷致使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損害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法院會對合理數額的精神損害賠償予以支持。當然,在合同關系項下,消費者也可基于合同關系主張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
產品瑕疵項下,經營者的抗辯事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營者在銷售時,已就產品所存在的瑕疵事先向消費者或買受方進行說明;
(2)消費者對于產品瑕疵的相關事實為事先明知;
(3)雖然產品存在瑕疵,但符合合同約定的免于承擔責任的情形。
如符合上述三種情況中任一一種情況,經營者均可以免除產品出現瑕疵后應當承擔的責任。產品缺陷項下,生產者或銷售者的抗辯事由包括:
(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上尚不存在的;
(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
除此之外,按照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相關規定,生產者和銷售者還有兩點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責任的事由,一是如果缺陷是消費者自身造成的,則不應由產品生產者承擔責任;二是如果產品存在可歸責于生產者或銷售者的缺陷,但受害人自己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責任人可以根據與有過失規則來請求減輕賠償責任。
回到前述案例中,變頻器在交付使用后,雖然產生了質量問題,但是并未出現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不合理危險,因此法院認定變頻器出現的問題為產品瑕疵而非產品缺陷。
根據法律規定,物業公司作為消費者,在產品產生瑕疵時,有權要求變頻器生產商履行“三包”責任。而本案中生產商已履行了退貨退款的義務,也不存在懲罰性賠償的情形,因此作為生產商來說,已經履行了產品瑕疵項下的責任。
那么物業公司的損失應當向誰主張呢?
答案是應當依據物業公司與商貿公司之間的合同主張違約責任。商貿公司因未能依約履行合同義務,有責任賠償商貿公司由此產生的合理損失。消費者在日常維權中,應注意區分“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兩個概念,避免混淆后無法有效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文中人物及公司名稱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