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鵬林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依折麥布聯合治療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將從2018.9-2021.9階段院內冠心病患者中進行病例選取,從中選擇100例入組,并應用雙盲法針對患者進行分組,兩組均為50例,命名聯合組、基礎組。聯合組為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依折麥布聯合治療、基礎組利用單一阿托伐他汀治療,研究分析指兩組治療有效率。結果:聯合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基礎組,有對比優勢(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依折麥布兩種藥物聯合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依折麥布;冠心病;阿托伐他汀;血脂
高血脂、冠心病為臨床上相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臨床分析發現,兩種疾病相互作用,在病情進展過程中會產生惡性循環。現階段,臨床上不具備高血脂合并冠心病的根治療法,一般為綜合對癥治療為主。阿托伐他汀能夠實施高血脂合并冠心病有效治療,但單一效果不夠理想。依折麥布為新型的降膽固醇藥物,能夠通過選擇性抑制膽固醇吸收,能夠作為冠心病患者的調脂藥。臨床研究中未對二者聯用針對高血脂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報道。本次針對我院冠心病患者實施聯合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針對2018.9-2021.9期間從院內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選取100例患者,本次采用雙盲法方式對患者進行分組,分成均分為50例的兩組。納入標準:患者無用藥禁忌,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者。基礎組,入組男性19例,入組女性31例,均在42-89歲,平均62.92±1.25歲;聯合組,入組20例男性,30例女性,均在42-89歲,平均62.89±1.34歲,對于患者資料實施統計學軟件分析,并進行兩組臨床資料對照,P>0.05為可對比研究。
1.2方法
針對兩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擴張藥物治療。基礎組采取阿托伐他汀鈣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33127 生產企業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治療,1片/次,每日l次。聯合組加用依折麥布(生產企業: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23)口服,每次1片,一日1次,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分級:顯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血脂正常;有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血脂改善;無效:治療前后指標無改變,心絞痛情況無改善。治療有效率最終結果為有效例數與顯效例數總和。
1.4統計學方法
阿托伐他汀、依折麥布聯合治療研究數據指標計算系統為SPSS22.0,n,%表示治療有效率,采取卡方模式進行指標檢驗,統計學軟件獲取結果P<0.05,則有意義對比。
2.結果
對比聯合組、基礎組治療有效率,聯合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基礎組,有明顯差異(P<0.05),比對情況數據見表1。
3.討論
高血脂、冠心病會相互作用,屬于互為因果性疾病。臨床分析發現,長期血脂過高會引發血流阻力提升,通過其血管內的脂質成分過量堆積,使患者產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缺血性冠心病產生。同時,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的血脂代謝異常,患者體內的膽固醇水平相比健康者更高。分析發現,膽固醇水平提高會誘發管腔狹窄以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提高冠心病發病率。因此,針對高血脂合并冠心病患者如何實現病情改善以及調脂,預防相關并發癥產生為臨床醫生重點關注的問題。阿托伐他汀鈣片為現階段臨床降脂藥物的治療藥物,為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口服吸收后的水解產物能夠在患者體內發生體內競爭性膽固醇合成抑制,促進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量增加,降低血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夠對于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防治發生作用。依折麥布為強效的降脂藥物,其作用機制與其它降脂藥物不同,能夠附著于小腸絨毛刷狀緣,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降低小腸中的膽固醇向肝臟中的轉運。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幫助患者實現內皮舒張功能改善,有效抑制患者機體炎性反應,同時,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實現患者機體血脂積極改善,降脂穩定斑塊,減緩動脈硬化的發展,穩定冠心病的病情,同時,能一定程度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具備較高治療安全性,臨床上可為冠心病實現理想治療。
本文研究顯示,聯合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基礎組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更高的為聯合組(P<0.05),因此,阿托伐他汀、依折麥布治療效果優于單一阿托伐他汀治療。
綜述,冠心病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依折麥布治療能夠實現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蔡曉瑜,王曉群,李緒洪. 氯吡格雷聯合依折麥布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效果及其對內皮功能的影響[J]. 中外醫學研究,2021,19(36):134-137.
[2]丁永,郭志紅,姚慧娟,等. 瑞舒伐他汀聯合依折麥布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心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21,19(12):58-62.
[3]任紫筠,楊紅. 阿托伐他汀聯合依折麥布對冠心病患者TC、LDL-C、尿酸水平的影響[J]. 貴州醫藥,2021,45(08):12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