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
2021年12月17日,“幼有善育”鵬城論壇第五期活動的聚焦主題為“看見兒童”的師幼互動。我們看到了本期觀摩園里的師幼如何進行雙向互動,感受著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如何看見兒童、回應兒童和支持兒童。這一期的學習,像一股涌流,推動筆者對“幼兒傾聽習慣”問題進行探究。探究源于前段時間組織活動時的師幼互動受阻,經查找原因得知是這個階段的幼兒的傾聽習慣較以前有退步的現象和趨勢。
回顧“幼有善育”鵬城論壇的學習歷程,都是緊緊圍繞著“兒童”,像備忘錄的提示音那樣提醒筆者——關注班級幼兒的傾聽習慣并做出有效調整。《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傾聽與表達”的目標1提到,大班幼兒“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其他人講話”“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能結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復雜的句子”。帶著目標,筆者展開了以下探究與實踐。
一、鼓勵認真傾聽的行為,正面強化禮儀
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若發現有不認真傾聽的幼兒行為,盡可能少正面批評,多些正面肯定幼兒注視教師、安靜傾聽不隨意插嘴和打斷教師說話的行為。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與同伴或好朋友“競爭”的意識,同伴的行為對他們有了導向的影響作用。因此,正面鼓勵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的積極影響,加上現階段年齡的幼兒容易出現叛逆傾向和選擇性忽略。
二、傳話游戲中體驗認真傾聽的成功喜悅感與挫敗感
將幼兒分成幾個隊伍,教師說一個詞語給隊首的幼兒聽,隊首幼兒將詞語傳給下一個隊友,依次進行,看哪一隊的最后一位幼兒能最快速地把聽到的詞語傳給教師。游戲難度可以隨著幼兒熟練的程度而提高,如,將二字詞語換成四字成語,也可嘗試更大的挑戰,再進階成傳遞一個句子。
幼兒參與這個游戲過程中,因為“取勝”心理使得他們有動力和自律,認真傾聽同伴傳遞到耳邊的詞或句子。初玩此游戲,幼兒會因為聽錯內容而傳遞錯誤,最終令本隊被對方隊友打敗。教師組織這個游戲的目標要明確,初玩之后要做游戲的總結,和幼兒一起找出游戲被打敗的原因。比如,是傳遞內容錯誤還是傳遞速度不夠快?若傳遞錯誤,幫助幼兒分析從哪個幼兒開始傾聽錯了內容?以此可以幫助該幼兒意識到專注傾聽和傾聽正確的重要性,同時也引起其他幼兒的重視。
三、為簡短動畫作品配音,反復傾聽原音并模仿
如,可在班級進行“我是小小配音員”的表演。教師要鼓勵幼兒在家利用“少兒趣配音”軟件進行簡短的配音。筆者選取與近期習得的主題內容相關的英語配音作品,并把鏈接發到班級微信群。幼兒逐句傾聽并模仿錄音,最后生成一個幼兒配音的作品鏈接,再分享到班級群。筆者收聽幼兒的配音之后,給幼兒回復肯定和鼓勵的話語,并在幼兒園的過渡環節播放給全班幼兒欣賞,請全班幼兒給予這位幼兒掌聲和肯定的話語,如,You did a good job.You are so good!
觀察到幼兒積極并樂于在家練習,筆者延伸了下一個活動——幼兒在家長幫助下選擇一個1至2分鐘的配音作品,在班級里展示。短短的一個多月里,每次幼兒都能自信滿滿地站在教室小舞臺上展示自己的配音,而其他幼兒也能非常專注地欣賞同伴的展示并自發地送出響亮的掌聲。
1.令筆者非常意外和驚喜的是:這一個鍛煉傾聽能力的小平臺,給幼兒帶來的幫助與發展不僅僅限于此,還培養了幼兒積極進取的做事習慣。筆者看到了個別幼兒平時沒有表現出來的優點和閃光點。比如,家長告訴筆者,幼兒小A會為了這一次配音表演而在家刻苦地一遍遍地聽原音并模仿。
2.激發了幼兒欣賞同伴和為同伴的優秀表現而感到開心的善良之情。同伴表演完,好動的幼兒小B會主動走到同伴面前,伸出自己的大拇指送給同伴。
3.提升了幼兒社會交往的能力和及時表達情緒情感的好習慣。在《寶寶日記》中,幼兒小C這樣口述:“到了下午,我的心又開始跳起來,我告訴了同伴小D。小D說:‘你不用害怕,你可以把表演當成家里的練習,把小朋友當成家里的兄弟姐姐,把老師當成爸爸媽媽。’聽完我就沒有那么害怕了。”小D說的多么暖心啊,教師和家長都被幼兒善于表達自己和善良幫助同伴的行為所感動。
班級配音表演看似是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但結合準備過程、表演過程、表演結束一系列,它卻是師幼互動、親子互動和幼幼互動的綜合。看見兒童,不僅僅是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作為教養的同路人,教師也是家長的專業引領者。每一場表演的現場照片和視頻,都得到了家長的歡呼和肯定,紛紛表示感動和感謝。
四、離園前教師用口頭布置任務,回家后完成任務的幼兒給以獎勵
對于第二天要帶的物品或要下發的通知單,在中小班階段,教師以書面通知的形式傳達給家長,如,通過微信群發給家長。升上大班,筆者改變了通知的形式的——口頭傳達給幼兒,并讓幼兒回家轉達給家長。筆者也與班級的科任教師默契地統一了這一做法。如,周四戶外大自選活動需要用的水壺,不再發到班級群里提醒家長注意給學生準備,而是告訴幼兒自己回家準備好并帶來幼兒園。
剛開始實施這一策略,班級只有5位幼兒能完成,能專注傾聽或者用心記住。第二天,我們會以貼紙或積分的獎勵來肯定幼兒,達到榜樣示范效應。此后,越來越多的幼兒能完成教師口頭布置的任務。甚至回到家后,會主動詢問家長:“老師說會發一首歌到微信群,你收到了嗎?”如此的師幼互動中,筆者想起了蒙臺梭利提到的“兒童的可吸收心智”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
五、教師要善于改變針對個別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時的應對策略
當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時,十年教齡的帶班經驗首先會使筆者反思,教學用語的語調是否得當,若不得當要及時調整。但通過這一次探究,筆者還領悟到,“當個別幼兒或一部分群體都出現傾聽水平下滑時,教師要調整有效的管理課堂的應對策略”,如:
1.教師組織活動時的語言切忌啰嗦,要適可而止;戒忌用音量的增大來蓋過幼兒的竊竊嬉鬧聲,而是要適當減小說話的音量。比如,當幼兒在與同伴聊天或者注意力分散時,筆者會停止說話,雙眼注視著所有的幼兒,尤其是沒有認真傾聽甚至影響了活動正常進行的幼兒。這個時候,他們首先會好奇“老師怎么突然停下來了?”“發生了什么事?”直到確保每一個幼兒都在注意筆者講話,而不是一直在強調“請看著老師”“小耳朵請聽老師講話”。
2.慎用活動的組織語言。要用幼兒對活動的好奇性和有趣性來替代教師對幼兒說“請看過來”。活動中,幼兒要有事情可以參與。“引導幼兒集中精力于老師”的策略應定期更換,而非一學期不變,甚至三年不變。如,筆者用引導語“Eyes on me”,幼兒雖回應筆者“Eyes on you”,但小眼睛并非專注于筆者,而是繼續和同伴聊天。如此無效的師幼互動下,筆者“看見兒童”并做出調整:將引導語改成最近習得的英語兒歌。筆者唱上半句,幼兒唱下半句;或者,利用英文繪本里熟悉的語言,筆者描述一句,幼兒再回應下一句。“看見兒童”的傾聽水平在這般情景下得到提高,即使在吵鬧的環境中,他們都能及時安靜并集體回應筆者。
以上是筆者在觀看“看見兒童”的論壇后結合理論和日常的疑惑,做出對幼兒傾聽現狀與調整策略的探究和記錄。它會鞭策筆者保持“看見”、探究與總結的習慣,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中幫助幼兒在園過得快樂且有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瑪利亞·蒙臺梭利.發現孩子[M].中國出版社,2006.
[3]瑪利亞·蒙臺梭利.吸收性心智[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