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西方世界的興起》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和經濟史學家羅伯斯·托馬斯的作品。該書闡述的經濟增長與制度因素的理論為筆者對于統編版高中歷史的相關問題理解與教學引發了新思考,豐富了歷史解釋視角。
一、宏觀視野下,新理論引發歷史解釋新思考
該書探討的是西方世界興起的解釋。對于該主題的原因,傳統經濟史研究通常歸因于技術革新和提高。統編版高中歷史大體是遵循傳統觀點的,如,突出強調兩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對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對于傳統觀點,該書提出質疑,認為有些社會具備了投資和創新,卻如此沒有經濟增長的結局。為此,該書認為技術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等乃是經濟增長本身,并非經濟增長的原因。該書提出全新的觀點——制度因素才是經濟增長的關健。所謂“制度因素”,即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財產關系作用,私人財產地位與變革直接相關,若沒有制度保證及提供個人經營的刺激,就發展不起來近代工業。
該書進一步指出:推動制度創新、變化并由此引發一系列經濟增長的最原始刺激就是人口增長。該書以十三世紀的北歐為例論述了具體過程:地區人口擴張促使勞動力規模增大引起報酬遞減,由此勞動力增加的部分就會遷移到未開發地,便延伸了拓殖區。但由于居民密度老區依舊高于邊區,使得地區之間勞動力與土地比率不同,再加上地區之間自然資源差異,就產生了生產類型差異,從而使得盈利產生在區域間的產品交換,由此促進了城市發展。而市場擴張又催生出職業專業化、革新技術及改善生產工藝這些提高盈利的手段。綜上,人口增長創造了貿易基礎,緊接著市場經濟擴張促使歐洲中世紀的經濟出現新變化。這種觀點引起了筆者的不解:其它地區與國家同樣存在人口增長帶來的勞動力報酬遞減問題,但為何沒有以上一系列連鎖反應而產生類似北歐的經濟發展?例如古代中國。由此,筆者思考:是否古代中國地大物博,所以人口增長帶來的勞動報酬價值遞減沒有嚴重到要推動中國農民進行大規模拓荒,所以沒有造成大規模的地區間經濟差異,也就沒有引發大規模市場交易擴大的需求,最終導致古代中國沒有向商品經濟方向發展?否則如何解釋?
二、微觀視角下,新觀點豐富課堂教學新視角
具體來說,該書論述涉及到人口增長、土地和人的所有權、財政政策和所有權的新觀點,為筆者的課堂教學相關問題提供了歷史解釋新視角。下面,筆者按教材順序略作介紹。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第一點,關于土地制度演變。該書第三章論述土地和人的所有權時指出,社會資源的短缺需求才會促使出現所有權改變壓力。例如,土地資源充足時,花費代價刺激來保養資源或改進資源的利用效率、去發明土地利用的專有權是不值得的。在課堂教學中,可用此觀點解釋“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從而把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原因形象闡述清楚:井田制下,土地不屬于自己,所以沒有動力去提高生產效率,而后隨著土地匱乏,才有了發展土地私有制的必要。第二點,關于“重農抑商政策”。該書指出,創立和實施所有權是政府作為強制統治來源的一項特權。而只有所有權符合財政利益時,這種所有權才會被政府建立。另外,哪些經濟部門由國家征稅可以最有盈利始終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因此,已創造的實際收益或儲蓄與創立新制度的成本差決定了國家發明新所有權的所得增益。而政府不同征稅方式的收益成本也由經濟結構決定。以上觀點,就從經濟理論的深度為筆者教學中解釋為何古代中國固守“重農抑商”政策提供幫助。課堂上,學生提出:政府同樣可以征收商業稅獲取收入,為何不支持商業發展?以往,筆者主要從政治管理角度,指出商業發展帶來人口流動不利于統治進行解釋。但根據以上經濟理論,就可以得到新解釋: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部門是農業,這決定了國家從農業征稅可以最有盈利。同樣,由于小農經濟的經濟結構關系,固守古老的農業,比發展保護新興商業的新制度的成本低,收益高。所以,在古代中國固守“重農抑商”政策。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課《文明的產生于發展》關于人口增長對經濟的作用。《西方世界的興起》將人口增長視為經濟增長的最原始刺激。對于以上觀點論述的勞動力增長推動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以致城市發展的邏輯關系,事實上在《中外歷史綱要(下)》也有類似的論述“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要求有質量更好、更方便實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不同地區的產品互通有無,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社會經濟的發展,讓一部分人能夠脫離社會生產活動而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但兩者對關鍵事件的邏輯關系的理解有差異,《中外歷史綱要(下)》提出“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要求有質量更好、更方便實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從而產生社會分工以促進了交換和貿易,而經濟發展促使新社會階層出現,以致城市發展。顯然,這是唯物史觀的解釋,是正確的。但“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要求有質量更好、更方便實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這里的“要求”似乎有些含糊。由此,課堂教學中可以介紹《西方世界的興起》提出的“勞動力規模增大引起報酬遞減帶來人口遷移造成生產類型差異,引發區域間產品交換以致城市發展”的觀點,開闊視野,豐富歷史解釋視角。
《選擇性必修1》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關于賦稅制度功能。該書把政府理解為提供保護和公正而收取稅金作為回報的組織,對應地把稅收理解為是對政府建立和實施所有權服務,國民給予國家獲得的回報。課堂教學中,可以先補充賦稅制度的概念解析,以說明賦稅制度功能與合理性。
《選擇性必修2》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關于灌溉工具改良。該書認為人口密度增長最后導致當地的勞動報酬遞減和當地土地價值的相應上升,以致造成家畜飼養比以前費用更高,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利用自然力來替代役畜。課堂教學中,可用此觀點介紹古代中國筒車與風力水車等灌溉工具的出現,理解工具改良的深層動因。
《選擇性必修2》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關于集市。該書指出,十三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交易活動稀少,以致一個有組織的市場都不能維持。到十三世紀時,集市改變了這種狀態。集市起到了提供交易時空信息的作用,降低了交易費用,作為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成為了生產率增長的源泉。可見,該書將集市定性為一項制度創新,而不是一項普通的歷史事物,來高度評價集市所起的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此觀點啟示筆者,在講授集市的出現和發展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具體史實,更應該闡明集市的重要作用,強調它對古代商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閱讀史學經典,豐富歷史解釋視角,體會閱讀與教學思考相結合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華夏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