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煒麗
【摘要】“學生講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課堂中實施“學生講題”訓練,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積極的探索意義?!皩W生講題”訓練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動力,同時對于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其它各方面能力也有著正向幫助。如果能夠長期堅持訓練和積累,必然能對學生個體培優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切實做到“減負增效”。
【關鍵詞】學生講題;思維培養;反思
一、“學生講題”的重要性
(一)學生層面
1.激發學生內驅力
“學生講題”可以打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模式,凸顯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由原來的單向聽課轉變為雙向溝通,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更高,不僅自己要明白題目的來龍去脈,還要能夠將自己內在的認知傳輸給別人,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臨場發揮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學生要想講好題,必須先儲備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2.開發學生思維潛能
學生為了講好一道題目,就要將相關知識點、知識框架做一個系統的梳理,為了應對講題過程中其他學生的疑慮,就必須將題目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做到心里有數。有些題目的解決方法不是唯一的,還要考慮一題多解,所以要求講題者先要預判各種解法、思路,還要能夠對比出最優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掘了潛在的數學思維實力。
(二)教師層面
適當的“學生講題”環節能豐富課堂構成,為常規課堂增光添彩,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傾聽的模式,讓學生以第一主人翁的角色參與課堂活動。對于一些習題課、活動課的某些環節,可以嘗試讓學生來,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肯定。只有學生真正地參與了課堂,才能體會課堂的樂趣和精彩。能夠通過學生講,活躍課堂氛圍,帶動學習氣氛,同時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更加細致入微地去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達到了“雙減”政策下對課堂的要求。
二、“學生講題”的實施過程
(一)學生層面
1.題目準備階段
基于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限定學生選取合適的題目,具體的要求:緊扣課本教材內容,不選過于看重技巧,側重于競賽方面的題目;提前選題,可以將所選題目先給教師審核,并將所選題目考察的知識點、大致的解題思路、滲透的解題思想方法等講給教師聽,教師給予選題指導并點撥該題的疑難點;然后將題目抄寫在黑板上,供其他學生將題目抄寫在自己的“每日一題”的本子上。
2.自行嘗試階段
“學生講題”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呈現,也是綜合實力的展示。要求學生脫稿講題,即,學生要對題目足夠熟悉,思路清晰,解題方法了然于心,如此才能在講臺上娓娓道來,解答其他學生的各種疑問。講題者可以反復講給自己或其他同學聽,在講的過程中,若發現自己思路不清晰、語言卡頓的地方及時梳理和完善,如有發現新的解題方法,要進一步對比和優化。反復講題訓練的過程,亦是思維碰撞,靈感突現的最佳時機。
3.正式講題時刻
教師和其他同學要給予講題學生足夠的肯定和重視,如,鼓掌歡迎講題的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幫忙打開投影設備,投影所選題目,提前準備好講題器材,如,三角板、圓規等。
(二)教師層面
1.題目審核
學生利用手上的資料,選取合適的題目后,將題目發給教師進行審核。審核的內容主要是,題目是否超綱,是否過于偏向競賽,以及一些偏題、怪題,不符合要求的。
2.試講指導
學生在自行反復講題后,正式講題前,可先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面前講一遍。教師則要幫助學生完善題目,以及相關知識脈絡的梳理,發現學生的知識有漏洞,及時幫其補漏;指導學生講題時的動作、神態、語言,給予學生信心和肯定。
三、學生講題的策略
1.講解題目的知識點
學生講題過程中,要講清楚題目中涉及到的數學定理、公式、解法,考察的主要知識點等,以及這些知識點之間是如何聯系的、融合的,相關的知識點能否進行適當的遷移轉化。
2.講解題目的整體結構
學生要將題目的整體結構進行剖析,進而讀題、劃重點,描述問題與所求之間的聯系。如何搭建題設和結論之間的有效橋梁,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更是教師知悉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發現學生思維漏洞的最佳時機。學生剖析題目的已知條件有哪些,暗含哪些隱藏條件,分析條件之間的聯系,然后進入深入分析,結合所求將所得信息,整理梳理,最終形成解題思路。
3.講解題目的解題策略
通常,當學生遇到題目無從下手時,則表明學生解題策略選取能力的不足。解題策略是學生解題的關鍵步驟。學生要講述清楚自己的解題切入點,是由條件向結論的推導,還是由結論回溯到題設要滿足什么條件,或者是前后夾擊,最終在中間匯合,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
4.講解題目的邏輯思維
學生講解自己看到題目是如何處理信息,如何選取解題策略,如何將思路進行整理的。這個過程就是學生思維動態展示的過程。教師要在這個過程,敏銳捕捉學生思維閃光點,尋找學生思維的漏洞。學生通過講述將在解題時思維中閃過的點描述出來,或聯系之前解題的經驗,將整個動態思考的過程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呂小兵.從教師講題的角度看解法自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9(Z2).
[2]王秀彩.在解題探索與反思中尋根覓源[J].新高考(高三數學),2013(11).
[3]張國治,奕功,張榮華.讓數學解題思路更自然[J].數學教學,2020(5).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