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高效路徑選擇——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研究》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研究》
作者:周瑾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1816723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的持續轉移,務農人口老齡化、兼業化程度不斷加大,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鄉村產業振興人才需求間的矛盾加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提高農民職業化水平,促進農村勞動力穩定的重要途徑,是破解“誰來種地”困境的關鍵對策,對提高農民主體意識、促進農村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究竟“新”在哪里,“職業性”體現在哪里,“培育”的內涵與方法定位在哪里等問題,學界觀點多集中于教育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周瑾博士所著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研究》選取了全新的立意角度,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看作是一項經濟活動來研究,反映了農業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進展,是對農民職業化問題的梳理與實踐探討。
該著作內容豐富,邏輯清晰,觀點新穎。從研究視角來看,該著作結合職業和收入的線性關系,瞄準農民的職業化與產業化需求,結合行為經濟學理論切入主題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該著作既關注三大經濟主體的自身行為,又關注多主體間的行為耦合。具體表現在:一是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為主要研究內容,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看作一項經濟活動,明確了參與其中的三大經濟主體,并將政府的行政管理與扶持服務職能內生于經濟活動系統,從經濟學角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經濟主體行為與相關問題展開研究。二是通過案例實證和成本-收益分析,明確了企業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培育效率改進的必要性作用和對自身利益追求的必然性動機。三是運用博弈論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企業與培育對象行為間的合作關系,得出了企業投資新型職業農民的專用性人力資本,政府投資新型職業農民的通用性人力資本和職業化發展能力建設,并且由政府對企業和培育對象予以激勵扶持的均衡解結論,最終提出了適用于不同職業類型、不同從業特征、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選擇。
該著作依托大樣本數據資料、實地調查案例和權威政策文本,結合文獻分析法、經濟計量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博弈論等研究方法,重點運用理性層次分析、多分類從業選擇模型分析、利益機制分析、政府職能分析等邏輯推理與經驗實證手段,圍繞各經濟主體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行為邏輯、行為方式、行為路徑等內容展開論述。如,該著作重點述評了近20年來學界有關新型職業農民概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現狀,得出了相關研究在學科領域、成果形式、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的異同和缺口。運用多分類邏輯回歸模型分析了農業職業分化與農民職業化雙演變背景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從業選擇特征。通過案例分析和比較分析,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解析了企業與培育對象組建委托代理型、合作型、客戶型三種利益機制的條件和路徑。構建博弈論模型分析了政府、企業和培育對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重點行為方向。
該著作資料豐富,研究過程翔實。扎實的文獻檢索、系統的理論框架和詳細的技術路線夯實了本書的理論基礎,立體的政策梳理、模式比較、摸底普查和田野調查保障了實證分析結論的代表性和可信性,自洽的邏輯框架和學術思想實現了歸納與演繹的理論建構,最終用以更清晰地認識實踐,更精準地指導實踐。首先,是構建了農民理性的層次分析框架,明確了新型職業農民在一般性經濟活動中遵循的行為準則,進而分析了培育對象在不同職業類別間的從業結構差異和影響其進行從業選擇的微觀因素,得出不同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居住地特征的培育對象會表現出差別化從業意愿的基本結論。其次,是分析得出了企業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各項行為的核心動機是企業逐利性的根本體現,且不同的利益聯結機制決定了企業與培育對象的利益實現方式。再次,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系統性與正外部性決定了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基礎作用和主導意義,通過分析并評價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規范設計、教育培訓、認定管理與政策扶持行為,提出了政府行為的規范性內容,明確了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扮演著教育培訓資源供給者和整合者、培育質量監督者和公共服務供給者的系列角色。最后,該著作提出要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為核心,依據培育對象的現實需求,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內容體系,同時提出了可供不同職業類型、不同從業特征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培育對象針對性選擇的高效培育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研究》是一部系統、完整研究中國農民職業化發展問題的優秀著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值得相關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研讀學習。
(張波,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