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城江,張 瑜,孔 宇,張楚晨,王安娜
(1.南京南工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47;2.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3.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4.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6)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政府批準成立的以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導產業的企業集群,由于其產業特性,高新區一般分布在知識集中、智力密集、技術密集的城市區域,高水平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使高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1]。 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169 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9 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2.2 萬億元,占全國GDP 的12.3%。
2019 年全國高新區新增注冊企業61.9 萬家,園區內各企業組織形式多樣化,規模大小相差懸殊,管理模式不盡相同,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園區作為管理方應當以專業化、集約化為原則,通過采取“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對園區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保障, 進行標準化、 規范化管理[2-4]。
發達國家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安全意識都較高,可自行進行嚴格監管,國外對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風險管控和土地規劃方面[5]。Papazoglou 等[6]對煉油廠的擴建選址情況進行分析,并以可能引起的生命傷亡人數、噪聲水平以及經濟效益等指標為基礎開發了基于多目標的土地使用決策分析軟件。 Bottelberghs 等在荷蘭政府制定的風險可接受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重大危險設施的可接受風險標準[7]。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的企業組織形式多樣化,規模大小相差懸殊,人員流動性大,系統培訓和教育欠缺,安全生產意識淡薄,考慮更多的是經濟效益,忽視安全發展,導致安全事故易發。 張潤婕等[8]認為高新區中大量企業聚集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中,在環境、安全和職業健康方面互相影響,導致高新區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園區監管部門應當進行嚴格監管,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楊宏葉[9]對高新區生物醫藥孵化器的安全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得到應從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安全檢查工作的開展以及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等方面加強管理。
對國內外學者有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全管理體制方面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得到:通過不斷完善高新區安全管理方式,降低安全風險,才能保證高新區安全、高效、穩定發展。 目前國內高新區在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企業人員安全意識落后、政府監管不到位、隱患整改不徹底等。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高技術性、企業高密集性、產業多樣性等特點,基于安全系統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理論,將園區的生命周期分為建設階段、運行階段和退出階段,根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產業特點,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方案如圖1 所示。

圖1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全管理體系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必須充分考慮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園區內企業根據其風險性、公共設施的建設情況以及企業間的相互影響等因素進行合理布局,有效避免園區發展與產業政策的沖突,建設環境安全、配套設施完備的高新園區,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高新園區。
堅持企業嚴格準入,嚴禁落后裝置和工藝的建設項目入園,針對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加強項目風險研判。 必要時借助第三方安全專業技術力量,提升園區應急保障能力,規范園區系統建設。
堅持全過程安全監管,對危險性較大的危險源實施源頭管理、動態監控,運用大數據、數字化等技術手段,將事故風險量化表征和最優化,從而實現精準管控。 從企業危險源和管理體系兩個維度量化建立園區的系統運行風險管理。
堅持事故預防為導向,落實企業主體責任,設計隱患排查、風險量化表征指標,構建自園區到企業全覆蓋的應急救援體系,強化人員應急培訓和演練,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管理的系統化提升。
4.1.1 園區合規性
園區應當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安全、消防方面的建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的標準進行,避免在后期運行過程中出現硬件設施不符合要求,阻礙園區、園區企業的發展。 環保方面,重點解決危廢處理能力問題,對危險廢物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和轉移等全過程的風險實施監督和管理。
4.1.2 公共設施建設
公共設施布局合理,供水、供電、通信技術、道路交通等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避免出現制約企業發展的情況出現。
4.1.3 園區內功能區劃
科學評估企業風險以及企業危險源之間的相互影響、公用設施保障、應急救援等因素,合理布置功能分區,風險性較高的企業應遠離行政辦公等人員集中區域,同時避免企業間的相互影響。
4.2.1 嚴格準入
入駐企業需嚴格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園區規劃等要求執行,嚴格準入,嚴禁淘汰類企業入園,積極引進鼓勵類企業,與園區規劃存在沖突、制約園區發展的企業一律不得入園。
4.2.2 園區安全管理體系
(1)園區的主管單位應明確園區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機構,實施安全生產與應急一體化管理,建立健全園區自主監管、協同安全監管部門執法、聘用專家和應急救援的聯動機制。 園區的主管單位作為監管部門應落實本體責任,加強對園區企業的監管,但園區主管單位更應該做好服務工作,指導園區企業開展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建立適合園區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并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通過風險辨識評估、安全監督檢查、隱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訓等制度體系保障園區安全平穩運行。
(3)園區監管部門除了落實人員隊伍、管理制度,應積極建設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園區安全生產狀況數據化、透明化,其中重點突出對企業較大危險源的管控。
(4)園區內企業數量多、類型雜,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園區管理力量配備具有一定滯后性,可通過引入專業第三方機構輔助安全管理模式或委托進行輔助安全管理服務。 重點提供風險評估、規劃指導、日常檢查、專項整治、教育培訓、隱患治理、應急演練、事故救援等服務,與園區共同創造穩定環境。
4.2.3 園區應急保障體系
(1)園區應急管理部門根據園區存在的風險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并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使配備的應急資源足以應對園區風險失控導致的安全事故。
(2)園區設置專職或兼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根據安全風險類型和實際需求,配套建設醫療急救場所和氣防站。
(3)制定園區總體應急救援預案及專項預案,與上級應急管理部門的應急預案銜接,并指導園區內企業根據本單位風險特點制定適用于本單位的應急預案,使企業應急預案與園區級應急預案相銜接。 聯合園區企業、上級政府部門等單位定期組織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對應急預案進行總結、評估、完善。
對于退出階段而言,應當制定嚴格的要求,重點落實危化品、廢棄物的處理,設備設施拆除以及環境污染恢復。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可以解決安全生產責任壓實不到位、資源整合不充分、管理標準不統一、安全設施管理水平落后等問題。 從園區建設發展不同階段,建立源頭控制思維,完善各階段法律法規合規性,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整性,最終形成政府—園區—企業—第三方機構有機整合的安全管理、應急防控機制,從系統化、專業化和智慧化三方面打造安全發展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