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本屆中國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顧過去四年多的歷程,本屆政府取得的成績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戰又是什么?在本屆政府的最后一年里,中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將重點實施哪些政策,以更好地穩定社會信心、回應民眾關切?3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
3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這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以來的第五次總理記者會,也是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以來的第十次總理記者會。
記者會從上午10點15分開始,到12點23分結束,持續了128分鐘,李克強共回答了13個問題。這是2020年疫情以來三次總理記者會中,時間最長、回答問題最多的一次。
回應5.5%的經濟增長目標:分量更重
李克強回應的前三個問題,都是外國媒體提出的,涉及到中國經濟增速、烏克蘭局勢以及減稅降費的問題。
“我們制定宏觀政策是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的,沒有評價其他國家的意思。”李克強說,今年經濟確實遇到了新的下行壓力和挑戰。且不說各種復雜環境在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多,就是我們本身要實現5.5%的經濟增長目標,它的增量是中國百萬億元量級以上GDP5.5%的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
“十年前,我們經濟總量還是50多萬億,增長10%,增量有六七萬億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萬億GDP的增量。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條件也變了,越往上氣壓越低、氧氣越少,看似速度放緩了,實際上分量更重。”李克強說。
在回應烏克蘭局勢時,李克強說,當前的烏克蘭局勢確實令人擔憂。應當盡最大努力支持俄烏雙方克服困難進行談判,談出和平的結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我們都支持和鼓勵。當務之急要避免緊張局勢升級甚至失控。
他提到,當前世界經濟受疫情沖擊等影響已經很艱難了,有關制裁會對世界經濟復蘇造成沖擊,對各方都不利。
疫情及其給經濟帶來的嚴重沖擊是最大挑戰
新冠疫情是這場記者會的一個關鍵詞,13個問題中,有好幾個都直接或間接關聯疫情。甚至在回應有關俄烏沖突對經濟局面的影響時,李克強也毫不諱言,“已經很艱難了”。
“本屆政府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矛盾和困難疊加。說到最大的挑戰,那還是新冠疫情及其給經濟帶來的嚴重沖擊。我們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李克強對最大挑戰的再度強調,實際上傳遞的信息再明確不過:應對疫情及其經濟沖擊,仍然是本屆政府的重中之重,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就西班牙埃菲社記者對中國“動態清零”戰疫方略的提問,李克強的回應體現了一個核心原則,那就是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病毒特點,使防控更加科學精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也要保障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保障產業供應鏈安全。就當下而言,世界范圍內,疫情形勢有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有,發生了哪些變化?病毒傳播出現了哪些新特點?無疑,要確保戰疫防疫科學精準,對這些關鍵追問的判斷把握,不能也不應有偏差。
現階段香港戰疫壓力很大,進入二月以來的新冠疫情致死率,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居于最高位。李克強再度傳遞最高層的特別關切,強調中央政府每天都在關注香港疫情,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區政府要負起抗疫主體責任,中央政府會全力支持抗疫。相信擔起主體責任的香港特區政府,有中央的全力支持,有內地資源的馳援加注,有700多萬市民的勠力配合,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生死仗。
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
李克強還回應了香港問題和兩岸關系問題。
李克強說,我們將全面準確、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特區政府換屆將嚴格依照基本法相關規定進行。
在現場,臺灣東森新媒體的記者提問:“在疫情持續蔓延、兩岸關系不確定不穩定性增加的情況下,請問大陸方面將如何應對臺海局勢,維持并且增進兩岸民眾的福祉?”
對此,李克強說:“我們的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做了表述,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他說,兩岸同胞說到底是一家人,手足親情任何時候是割不斷的。我們愿意繼續同廣大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對來大陸發展的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回答就業問題時,總理分享了一個故事
就業問題也是每年總理記者會上都會提及的問題。在提到就業問題時,李克強在現場分享了一個故事。
“我記得去年到企業調研時,有企業負責人跟我說,到了8月份,許多職工向他預支工資,為什么?9月份孩子要交學費。春節前我到西北農村調研,農民就告訴我,他的一個孩子上大學,一年得花費1萬多塊錢,還有一個上高中,一年得8千多塊錢,靠種幾畝地是不行的,必須有打工的收入。我真是為我們的人民群眾感動,他們在努力打拼。打工、就業不僅關系當前家庭生計,也在為下一代爭取更好的未來。”
李克強說,今年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到約1600萬人,是多年來最高。高校畢業生1076萬,是歷年最高。還有近3億農民工要有打工的機會,還要保障退役軍人就業。還有一些企業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業。
“城鎮新增勞動力是在增長的,要有新的就業平臺。”李克強說,對于新增就業人員,我們要給他們以培訓等多方面的支持,用市場化的方法來解決就業問題。“我們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們的特長、聰明才智發揮出來,那就業的大舞臺會絢麗多彩”。
在回應“幫助特殊困難行業”的相關問題時,李克強說,疫情發生后,受沖擊最大的是服務業,特別是接觸型的服務業,其中量大面廣的是中小微企業。
“他們底子本來就薄,而且可以說是精打細算、日清月結地經營,很多困難積累起來讓他們難以支撐。幫助他們實際上也是支撐就業,因為僅1億個體工商戶就帶動了近3億人的就業。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幫他們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秤砣雖小壓千斤,得給他們及時的扶持。”
他說:“市井長巷店鋪林立、熱氣騰騰,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如果關門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扶持這些特殊困難行業,不僅是讓他們挺過去,而且也是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有溫度,讓我們的經濟能夠充滿更多生機。”
“今年是我擔任總理的最后一年”
在現場,李克強回顧了本屆政府4年多的歷程。
他說:“記得我出任總理時在這里召開第一次記者會,也就是在這個大廳里邊明確表示,要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這是我們政府的基本任務。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
他提到,“政府工作有人民群眾認可的地方,也有與他們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這些我們是清楚的”。
他還提到,“今年是本屆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我擔任總理的最后一年”。
李克強擲地有聲地堅定表態:“我們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困難和挑戰依然眾多。我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剛才回答問題中已經對應對困難挑戰做了說明和闡述。我和我的同事們,會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恪盡職守,用實干來踐行承諾。”
人民與民生,是這場記者會提及的高頻詞
“今年年初,有關方面給我遞了反映民生十盼的材料,我看多數都是基本民生,而且多數來自農民群眾。所以政府要始終把發展經濟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當然,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克強多次用到了“盡力”這個詞。
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在這次發布會上被提及。在現場,李克強特別強調,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這是人民政府必須扛在肩上的”。
他說:“最近,有的地方發生了嚴重侵害婦女權益的事件,我們不僅為受害者痛心,也對此事十分氣憤。對漠視群眾權益的,要堅決追責問責,對那些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為要嚴厲打擊,嚴懲不貸。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盡力惠民生、盡力保平安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責。”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大國總理的記者會回答,體現的正是這樣的執政理念與民本立場。大國總理,心中裝著人民。
回應中美關系:不能脫鉤
在記者會現場,李克強還回應了中美關系的問題。
彭博社記者提問:“50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開啟了美國對華接觸的時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這一時代已經結束,美中兩國現在正進入激烈競爭的時期。您是否同意這一評價?禁止在華銷售美國的半導體以及禁止中國企業在美上市這樣的情形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常見呢?”
李克強說,50年前,中美兩國打破堅冰,開啟了關系正常化航程。半個世紀過去了,兩國關系雖然時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發展的。
他說,中美關系還是要多對話、多溝通。既然雙方互相打開了大門,就不應再關上,更不能脫鉤。
他還提到,當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戰都需要中美兩國開展合作、共同應對。應該說,中美合作對兩國、對世界都有益。即使我們在經貿領域有市場競爭,那也應該是良性、公平的競爭。
去年,兩國貿易額超過75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近三成。這說明什么?中美合作領域是廣闊的,是有巨大潛力的。如果美國放寬對中國的出口限制,雙邊貿易額還會更大,兩國和兩國人民都會從中受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擇寬處行,謀長久利。
“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李克強對中國擴大開放的再度堅定重申。他在回應最后提問的日本共同社記者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這是刷屏點擊最高的記者會金句,許多媒體都在即時報道中用了這句話做標題。
為什么這樣的表達被全球媒體共同關注?因為它展現了大國的一貫姿態與堅定立場,而這恰恰是在百年未有大變局下,在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之際,國際社會最樂見也最希望聽到的中國聲音,這正是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最大期待。
那么,擴大開放僅僅是在展現姿態嗎?不,李克強說了,這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從來都是在改革中前進,中國對外開放40多年了,發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這是個機遇的大門,我們絕不會也絕不能把它關上。
所以改革開放之于中國,是關鍵一招,更是國家信仰,也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信心保證。這場“馬拉松”記者會,李克強回答13問,9個提問機會留給了包括港臺媒體在內的境外記者,這本身就是大國總理以身作則踐行開放的細節見證。
(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