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俄烏戰爭持續的戰火讓人們思考更多戰爭背后的問題。比如,打這場戰爭要燒多少錢?前幾天就有西方媒體在報道時,給出了“俄羅斯每天將為戰爭付出200億美元代價”的驚人結論。那么,打一場現代戰爭,花銷究竟幾何?
最近,俄烏戰爭持續的戰火讓人們思考更多戰爭背后的問題。比如,打這場戰爭要燒多少錢?前幾天就有西方媒體在報道時,給出了“俄羅斯每天將為戰爭付出200億美元代價”的驚人結論。
毫無疑問,“每天200億美元”結論的背后有著西方媒體打擊俄羅斯整體經濟信心的輿論戰動機。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說法有沒有可能是真的?打一場現代戰爭,花銷究竟幾何?
直接成本:每天真能花200億美元?
談到戰爭一天要花多少錢,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戰爭直接成本”。比如,一架戰斗機飛行一個小時需要多少錢?被打下來一架會損失多少錢?發射一枚巡航導彈需要多少錢?諸如此類。
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可以看看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方面的損失。目前,俄軍從飲食、油料、彈藥等正常后勤消耗到重型多用途戰機被擊落之類戰損在內的各種開支,每天肯定遠低于200億美元。合理推測,應該是每天在幾億到幾十億美元之間。
不過,戰爭只有直接成本嗎?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已經有統計結果的戰爭,比如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
按照美國政府公開的數據,伊拉克戰爭直接開支在7600億美元左右,算上間接開支則在1.1萬億美元左右。但是,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政府大幅度隱瞞了戰爭相關開支。他的研究結果是,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上支付的經濟成本保守估計在3萬億美元左右。
俄羅斯付出的真正代價
除了“戰爭直接成本”之外,戰爭開支至少還包括以下幾點:
戰爭經濟損失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盧布對美元匯率出現暴跌,俄羅斯大量公司遭受制裁,資金鏈和業務中斷,大量資本出逃……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僅此一項,俄羅斯這段時間每天的損失都比戰場上實際被擊毀、丟棄的武器裝備損失要大得多。
戰爭人力資本損失 參戰的軍人以身體健康的青壯年為主,正是向社會提供人力資本價值的階段。在和平社會的正常狀態下,一個普通人可以工作幾十年直至退休,并產生大量的勞動成果和服務價值。但是當這個人走上戰場,受傷致殘或者死亡以后,他自身所蘊含的人力資本價值也就部分或者完全喪失了,社會將因此損失預期的回報。
戰爭后續成本 戰爭結束之后還存在大量的后續工作,包括恢復社會經濟秩序、重建基礎設施、對受傷致殘軍人進行撫恤等,而且這些費用將會是長期持續的。比如海灣戰爭的直接戰爭成本是761億美元,而針對海灣戰爭士兵相關傷害、疾病的處理費用,每年都要花兩億美元。
如果將這些代價都算起來,再平攤到戰爭進程的每一天,俄烏戰爭讓俄羅斯所付出的代價則遠高出想象。
戰爭帶來的后果比想象中更嚴重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側面。當戰爭付出的經濟代價達到國家難以承受的地步時,社會動蕩、政局不穩就是必然結果,由此引發的政權更易、國家解體都是屢見不鮮的教訓。
俄羅斯已經不是第一次吃到戰爭的苦頭。歷代沙皇中,由于俄國在戰爭中獲得的領土擴張等收益遠不足以彌補損失,沙皇死于宮廷政變的例子相當多。特別是20世紀初期,俄國在正面戰場上的勝負尚未見分曉,國力也還沒有見底,但國內由于長期經濟困難,社會矛盾急劇激化,最終導致沙皇政府被推翻。
80年代,蘇聯遭遇了空前的經濟危機,并成為之后解體的直接原因。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西方對蘇聯的技術封鎖制裁,以及國際油價的變化。
阿富汗戰爭僅持續了兩三年后,蘇聯經濟增長率就降到零,國家實際上已經陷入了非常危險的狀態:官方價格控制下的商品極度短缺,買什么東西都要搶著去排隊,而且難以買到;真正反映市場價格的黑市流通商品不僅價格高得離譜,而且種類和數量嚴重不足。
1985至1986年,蘇聯經濟的災難時刻到來了。一方面,西方自身經濟下行,對油氣需求減少;另一方面,以沙特為代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由于自身在全球市場份額的下降,在西方的推動下拒絕繼續限產,石油價格在不到半年內,就暴跌了70%。
蘇聯在阿富汗那邊依然不斷失血,最重要的經濟收入又被腰斬不止,經濟頓時被徹底擊垮。1986年以后,蘇聯在政治理論上的空前動搖、在對西方外交上的空前軟化、在東西方軍事對抗中的節節退讓,在政治上的自殺性改革,都是試圖走出經濟絕境的嘗試和結果,但為時已晚。
(澎湃新聞網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