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幼喜愛藝術,尤愛書法,篆隸碑行均有涉獵,尤擅草書。對二王和唐宋明大家碑帖法書無不臨習,不僅臨其書,且對每個人物在歷史上之傳承關系、地位、歷代評述了如指掌,近年在上古文字及秦漢上追求猶深,形成碑帖兼融的獨立風格。因此在書法創作上,我親睞原創,不愛跟風,也不太計較名利得失,只為心中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而創作,也因融合貫通、風格獨特,而自成面貌。
于書道之路上,我喜向前輩學習,并結下了深厚的忘年情誼。曾為鄭家林、劉奇晉、朱清時、劉正成等諸多蜀中大家撰聯。此外,還多次為書畫名家作序,為蜀中舒炯、劉新德、蔡寅坤等老師撰寫理論文章。巴蜀文化的詭奇、豐厚和深長對我浸淫極深,巴蜀文壇和書壇先賢對我的文化品格和書法創作也影響至深。
人品即書品。當代中國書畫界的很多人受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極端影響,以形式設計為主要,忽略了文化內涵,這實則脫離了藝術創作的根本宗旨。我認為當代書家應虛曠為懷,在書法道路上不僅要講究典雅清正,而且還要具有深厚的文化韻味。沒有文化為底蘊的技法展現,就失去了藝術的內在韻致。正因如此,我在鉆研技法的同時,更注重文化內蘊的提升。因為,在技法的基礎上,只有追尋書法的精神內涵,才能提升書法的品格。在這一點上,我注重向傳統經典的回歸,回歸魏晉,當然不僅僅是技法、技巧層面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魏晉文人精神的回歸。如此將平時積累起來的對古人經典的學習經驗,運用于作品之中,因形生勢,因勢利導,方能呈現作品的個人氣韻和性情。
蘇東坡曾經說過:“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作為一名深得傳統文化內蘊的書法工作者,我一直踐行曠達、閑適的精神意趣,這種精神意趣能使我在藝術創作上保持多層面的審美認知,即將創作作為一種人生情趣和文化建構的重要支撐,而不是作為一種謀求功利的工具。如此潛心創作與學術研習,方能創作出情感充沛、純任自然的作品。
魏愛臣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成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