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幼便對藝術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憧憬。猶記得我的發蒙老師——蔣云祥先生,他屬于全能型老師,不僅毛筆字寫得好且能歌善舞,我對他特別敬仰,是他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一粒書法的種子。而我真正開始系統地學習書畫篆刻藝術是參加工作后,算來至今也有近四十年的時間了。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坎坷曲折,嘗過了不少酸甜苦辣,從中也收獲了很多學習感悟。
一是跪著學古人。我學習書畫篆刻藝術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補齊自己的短板,通過這個載體去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領略古人的風采。為此,我對投稿參展和為刻意加入什么協會不太熱衷,總認為這些和打麻將、唱歌跳舞、喝咖啡吃茶一樣,是屬于自己工作之余的事情。我一開始臨寫的是唐楷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邊臨習邊讀一些書法理論書籍,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同時還在單位開設講習班,帶動一些書法愛好者。讀理論書籍方知書法藝術不是簡單把字寫好,必須理解掌握古人的法度,了解漢文字體與書體的演繹,以及如何寄情其中等。由此上溯秦漢,下攬宋元明清,從中去比較、辨析、消化,真誠地低下頭、彎下腰,跪著向古人討法,吸收自己需要的營養。
二是問道師百家。我堅信人沒有生而知之,只有學而知之,我從不迷信,總是帶著思考、辨析與疑問去學習、敬仰古人,尊重老師,但不盲從迷信,從古碑法帖中感悟古人,從借鑒欣賞中尋師問道。不拘泥于派別門戶,只要是我需要的,我都會認真學習借鑒,從中獲取營養。為此,我前前后后結識了許多藝術家,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獲得了一些印證經驗,并擇師深入請教或拜門系統學習,先后得到侯正榮、蘇園、龍國屏、王永年、鄒文正、羅巨白、舒炯等恩師的悉心指導和鼓勵。
三是放眼悟萬物。我堅信人間事事處處皆學問、萬事萬物皆關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也。早年我是從事野外調研考察工作的,我習慣于將讀到的古人詩詞歌賦、觀看到的名書名畫同自然山川萬物相印證,從中去感悟古人當時的創作心境,去領略古人作品的內涵美。同時,世間萬物皆聯系,我從生活、工作中感悟藝術的瀟灑與嚴謹,從藝術中感悟生活與工作的浪漫與自由。將生活、工作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工作化,這樣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學習、生活、工作就自然輕松愉快,不會產生厭倦疲勞的情緒。
四是站著寫自己。有了向古人學習懂法后的基礎、尋師問道的經驗和對萬事萬物的感悟后,我們就應該創作出能真實表達反映自我心境的作品來,也就是我常說的站著寫自己。人活著,就必須要有尊嚴與品格,不能奴顏媚骨;為藝先做人,人奇藝高古。藝術創作也一樣,不能尾隨別人,一定要有自我風骨,哪怕技法不完全成熟,也不必困死在別人的影像中。我始終秉持藝術創作業余化的思想,不茍同藝術職業化的觀點。一個藝術家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境界是衡量其藝術作品高下的最好標尺,完全照抄別人是豐富不了自己的,唯有創造才能成就自我。
不慕虛名,天地為師,恒于情愫,踐于美好。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和鑒別能力。馬克思在其哲學手稿中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鼻迦巳~燮也有言:“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生畏縮,無識則不能取舍,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因此,提高眼鑒能力對于一個藝術愛好者是必要的,對于從事藝術創作更為重要。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個人的藝術知識,不斷提高文學、美學等方面的修養,才能提高我們的欣賞鑒別水平和創作能力。
學無止境,書法是一個長期學習追求、不懈奮斗的過程,只有將整個身心加以傾注,多看、多思、多習,才能在追求美好風骨的路上不斷超越自我。
陳沫吾
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與理論委員會主任,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四川省書學學會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四川鄉村振興文化藝術院副院長,四川省作協、美協、書協會員,四川省草書研究會創作研究員,成都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作品及評論文章常展出發表,獲“四川硬壇百家”稱號,兩次入選四川省文聯年度百家“推優工程”。出版有《陳沫吾詩文集》《陳沫吾印存》《三十六計書法篆刻賞析》《圍爐煮墨》《曾默躬印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