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蘭作為大國爭奪、沖突和戰爭的高發地帶,如果成為永久中立國,將一勞永逸地解決俄羅斯與北約沖突以及烏克蘭自身的定位問題,最有可能成為各方均能接受的結果。
俄烏戰爭不僅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多年沖突的集中體現,也是俄羅斯和北約的徹底攤牌。所謂烏克蘭的前途問題,并非指烏克蘭采取什么樣的憲法或政體,而是選擇面向何方的問題。從目前來看,烏克蘭未來國運如何,并非烏克蘭的自主選擇,而是國際社會多方博弈的結果。
最可能的結果:烏克蘭“白俄羅斯化”
冷戰結束后,在內政、外交方面,白俄羅斯以俄羅斯為圭臬(比喻準則或法度),在國際上成為俄羅斯打造歐亞聯盟、對抗西方最為忠實的伙伴。
在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之前,烏克蘭雖然在國際戰略中搖擺不定,但與俄羅斯并無重大沖突。克里米亞事件(克里米亞事件使烏克蘭徹底加入了歐洲陣營,成為歐洲與俄羅斯對抗的前沿陣地)后,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沖突成為結構性的、持續性的沖突,任何親俄的政治家都難以在烏克蘭立足,烏克蘭在親北約、親西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無法采取“體制內”手段阻礙烏克蘭加入北約和走向西方的情況下,普京只得選擇軍事手段。
當前,戰爭的結果朝著俄羅斯全面控制烏克蘭的方向演進。一旦軍事控制落定,政治、經濟的控制將不斷加強,烏克蘭原先的領導層將全面撤換,并在俄羅斯的監督下組建或選舉領導層。在國際上,烏克蘭將扮演著類似白俄羅斯的角色,從親西遠俄轉變為親俄反西。
在無條約義務和法理不足的情況下,北約斷然不會冒著打歐洲大戰乃至世界大戰的風險出兵支援烏克蘭。這就使得烏克蘭“白俄羅斯化”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它變成現實,北約和俄羅斯邊界就已事實劃定,北約的東部邊界將止步于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一線。
但是,這種模式很可能因為烏克蘭的不滿和北約、西方的不甘并未得到有效釋放,而演化為下一場危機,直至惡性循環。
最差的結局:新的“鐵幕”降臨
烏克蘭目前大約有4400萬人,其第一大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約有700多萬人。在烏克蘭領土的中央,第聶伯河縱貫全國,從南到北將烏克蘭切割為兩個大致相等的部分:西烏克蘭和東烏克蘭。西烏克蘭與北約及歐盟成員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接壤,主要受西方影響;而作為俄羅斯族人口主要聚居地的東烏克蘭,則主要受俄羅斯影響,與俄羅斯有著密不可分的經濟、文化往來,這也是烏克蘭東西搖擺不定的深刻原因之一。
分裂模式將使烏克蘭在法理上一分為二,但加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如今可能是一分為四。西烏克蘭加入北約,而東烏克蘭、“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將投入俄羅斯的懷抱。這種模式雖然可以使北約與俄羅斯的爭端暫時消弭,但烏克蘭將在第聶伯河形成新的“鐵幕”(意指烏克蘭對自己實行鐵桶似的禁錮),兩邊對峙進一步加劇。
最大公約數:永久中立
北約未出兵參與俄烏戰爭,表明其還不希望把事情演化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俄羅斯如果贏得戰爭,或將在國際上失去更多合作伙伴,面臨更嚴重的制裁。可見,今后要解決烏克蘭的前途問題,俄羅斯和北約、烏克蘭均要作出一定的讓步。而最能讓各方接受的方案是烏克蘭成為永久中立國。
永久中立國一般是以國際條約或國際共識為依據,在對外關系中承擔永久中立義務的國家。目前,世界上被國際正式承認的永久中立國有7個: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愛爾蘭、哥斯達黎加、土庫曼斯坦。
永久中立國的義務主要有:除自衛外,不得對他國進行戰爭;不得締結與中立地位相抵觸的條約或協定,尤其是軍事同盟條約;在與他國的戰爭中,遵守中立規則;不采取任何使其卷入戰爭的行動。當然,永久中立國也享有一些好處,即任何國家不得對永久中立國發動戰爭,也不得在永久中立國領土上發起戰爭或其他軍事行為。
成為永久中立國有兩個關鍵條件:一是主權國家自愿承擔永久中立的義務;二是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承認并保證其永久中立的地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烏克蘭有實現的基礎。烏克蘭作為大國爭奪、沖突和戰爭的高發地帶,如果能成為永久中立國,將一勞永逸地解決俄羅斯與北約沖突以及烏克蘭自身的定位問題,最有可能成為各方均能接受的結果。
不過,目前最為緊要的,是需要當事國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適當場合提出烏克蘭永久中立的建議,并逐步探索各方接受的可能性和協調各方立場。從目前來看,“永久中立國方案”是俄羅斯、烏克蘭、北約、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烏克蘭周邊國家等各方的最大公約數。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