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17日17時54分,湖北省黃石大冶市陳貴鎮大金路陳油榨路口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兩輛大貨車相撞并起火。事故造成裝載挖掘機的平板貨車駕駛員陳某當場死亡,與之相撞的半掛牽引車駕駛員王某文受傷,兩車受損嚴重?,F場路段地面一名老婦衛某生受傷倒地,后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事發后,大冶警方成立偵破專班,集中精干警力展開調查。原以為只是一起交通事故,沒想到背后卻牽扯出了錯綜復雜的“案中案”。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這起交通事故背后隱藏的一個個疑團被層層揭開。
起火前倒地的行人
“著火了,著火了,汽車燒著了……”伴隨著人群的呼喊聲,一陣陣刺耳的警笛聲劃破傍晚時分的天空。很快,救護車、消防車疾馳而至。這是2021年11月17日17時54分發生在湖北省黃石大冶市陳貴鎮大金路陳油榨路口的一幕。
當時,大冶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多名群眾報警:兩輛大貨車相撞并起火。
接警后,大冶市公安局指揮中心迅速指令轄區交警大隊六中隊值班民警趕赴事發現場處置,并通知了120、消防救援部門和轄區派出所。
這起事故造成裝載挖掘機的平板貨車駕駛員陳某(男,1986年4月生)當場死亡,與之相撞的半掛牽引車駕駛員王某文(男,1983年9月生)受傷,兩車受損嚴重?,F場路段地面一名老婦衛某生(1950年7月生)受傷倒地,后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根據事故現場情況,本起交通事故并不復雜:陳某駕駛貨車行駛過程中,將橫過道路的行人衛某生撞倒,貨車因避讓不及沖向對向車道,與王某文駕駛的貨車發生碰撞,繼而導致陳某燒傷致死,兩貨車車頭損毀。
偵查專班滿懷信心——事故現場有公共監控探頭,查明事故情況不是難事。然而讓偵查人員始料不及的是,事故現場的公共監控探頭因故障無法查詢。專班民警沒有氣餒,結合沿途視頻,采取傳統偵查手段,對事故發生時間段經過事故現場的所有過往車輛逐一開展排查工作。經排查,途經事故發生地點的二十多輛車中,有3名駕駛員反映,在兩輛貨車相撞前已有一人(經證實系衛某生)躺倒在路面上。
如果不是陳某駕駛的貨車將衛某生撞倒,那衛某生為什么會躺在事故地點?這一事故又是如何發生的?
專班民警決定兵分三路開展偵查工作:一組到醫院調取衛某生的搶救記錄,查明死者受傷情況及死亡原因;一組到衛某生的居住地進行走訪,查明她當天的活動軌跡情況,為何出現在事故現場;一組安排法醫對死者尸體再仔細進行檢查,查明受傷情況及形成原因。
經過調查,多組信息匯總至偵破專班指揮部:醫院記錄顯示,衛某生右側背部多處骨折,應系外力撞擊所致,排除突發疾病倒地死亡;事故當天,衛某生在家附近乘坐客車到事故地點下車后準備前往道路對面的廢品收購站賣廢品;尸檢發現衛某生背部有挫擦傷痕,結合現場情況分析,可能是被車輛撞擊倒地后與地面發生接觸摩擦導致。
種種證據顯示,此次事故已經不單單是一起兩車相撞的普通事故,可能還存在一起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中案。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交通事故背后隱藏的一個個疑團被層層揭開。
肇事逃逸車輛逃往何處
肇事逃逸車輛是一輛什么車?交通肇事后又逃往何處?大冶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黃開廣要求交警大隊克服一切困難,盡快破獲此案。
為進一步尋找證據、搜集線索,偵破專班決定繼續深挖事故現場附近的監控、卡口。經視頻偵查,民警從事故現場附近加油站監控中發現,有一輛貨車行為反常、形跡可疑,不在道路的行車道上行駛,而是從旁邊的小路行駛。
與此同時,通過進一步排查調查事故路段事發時間段過往車輛的駕駛員,多名司機證實有一輛貨車在事故時間段曾在事故現場附近停留。其間,這輛貨車開了雙閃燈,駕駛員還下了車。所有疑點都指向了這輛貨車。
然而,事故發生時正值下班高峰期,途經事故地點的貨車很多,而嫌疑車輛的特征又不明顯,如何才能找到這輛嫌疑車成為擺在專案組面前的難題。
嫌疑車輛確定后,偵查專班調取事發路段的沿途監控,對過往車輛進行比對排查,經過艱苦排查,發現一輛裝有水泥的貨車與嫌疑車輛的特征基本吻合,但車牌號不是很清晰。
偵查專班窮追不舍,經反復比對、查看監控,終于鎖定這輛貨車號牌,案件偵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反咬一口的嫌疑人
案件偵查有了眉目,偵破專班決定趁熱打鐵,迅速展開調查行動,并很快查明嫌疑貨車的駕駛員為吳某廣(男,1956年4月生)。之后,專班民警連夜趕到吳某廣家,在吳家附近找到了肇事車輛。
將吳某廣帶回事故調處中心后,民警立即對其展開突審。但吳某廣拒不承認自己駕車撞人的事實,甚至反問民警:“事故現場有沒有監控可以證明我的清白?”“我的車買了足額的保險,如果我駕車撞了人,保險是可以理賠的,我為什么要跑?”
憑借豐富的辦案經驗,偵破專班領導研判后決定先不打草驚蛇,讓吳某廣之子將他接回去,再想辦法搜集更多直接證據。
辦案民警介紹,由于沒有直接證據,嫌疑人又極力否認,認定吳某廣是交通肇事者存在4個問題:
一是事故現場的監控探頭出現故障,過往車輛的行車記錄儀沒有拍攝到吳某廣經過事故現場的情形;二是司法鑒定中心在吳某廣駕駛的貨車上沒有發現明顯的碰撞痕跡;三是沒有過往車輛的駕駛員和行人看見事故發生的真實過程;四是吳某廣拒不承認自己駕車撞人的事實。
綜上所述,現有的證據還不能鎖定吳某廣就是交通肇事逃逸的嫌疑人,案件的偵破又一次陷入了困局。
如何撬開嫌疑人之口
把吳某廣放走后的當晚,大冶交警大隊事故調處中心會議室燈火通明,多警種警力再次對案件進行深入分析?!叭绻桥鲎苍斐尚l某生死亡,那死者衣物上肯定會留下擦撞的痕跡”?!靶l某生是被車輛從背后撞擊右側背部倒地的,從撞擊高度及受傷情況來看,肇事車輛是貨車的可能性比較大”。
功夫不負有心人,專班民警最終拿到了有力證據。鑒定結論顯示:從衛某生發生事故時所穿上衣表面提取的紅色附著物與從吳某廣駕駛的貨車前保險杠左側上部及前保險杠左側下部提取的紅色油漆成分均相同。
如何撬開嫌疑人之口?要將此案辦成鐵案,審訊是最后的關鍵環節。警方再一次找到吳某廣,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勸誡吳某廣放下包袱,放棄對抗,如實交代,爭取寬大處理。在鐵的證據面前、在法律的威懾、良知的譴責、政策道理的疏導下,吳某廣如實交代了交通肇事逃逸的全部過程。
至此,這起“案中案”得以成功偵破。
交通肇事逃逸為何屢禁不止
本案原本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由于肇事司機逃逸,導致后面兩車避讓不及而相撞起火引發“案中案”,最終造成兩死一傷,社會影響惡劣。
其實,媒體上經常有報道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為何交通肇事逃逸屢禁不止?
交通肇事在法律上是一種過失犯罪,之所以逃逸案件屢禁不止,客觀地說,主要是對肇事逃逸犯罪嫌疑人的處罰相對較輕。我國刑法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人普遍存在這樣一種心理:出了事故如果不跑,會賠償不少,弄不好還得判刑;要是跑了沒被警察抓到,這一切就都免了,即便“不幸”被抓到了,頂多是多判幾年。
要想有效地預防、減少交通肇事逃逸行為,首先,要加大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不斷加大對他們的懲罰力度,讓他們為自己的犯罪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其次,在刑事追究方面,應視情節以故意或過失殺人/傷人罪論處,在法定量刑內以最高刑處罰,并處以高額罰金。再次,在民事責任方面,全面承擔交通肇事的賠償責任。最后,要強化民事方面執行環節的力度,讓他們切身體會到肇事逃逸與不逃逸所付出的代價差別是巨大的,并不是多判幾年所能抵消的。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如今監控攝像頭遍布各地,痕跡鑒定技術也頗為成熟,絕大多數逃逸案件都能夠快速被偵破。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若有逃離現場的想法,一定要慎重考慮逃逸成本。畢竟,一念之差承受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損失、道德的譴責,還要犧牲珍貴的自由。
(《法制與新聞》總第359期 何正鑫/文等)
交通事故中存在哪些誤區
誤區一:直行被撞沒責任 A車由南向北行駛經過某個路口時,撞上了由西向東行駛的B車。B車司機稱:“我是直行,且是A車撞了我的車,當然是A車的責任?!苯痪浆F場后,判定B車司機全責。原來,這個十字路口沒有信號燈,根據右側先行的原則,經過路口時要讓右邊的車先走。A車司機從右側過來,B車司機當然要避讓。
誤區二:轉彎時被撞,都是對方的錯 A車沿著某路由西向南,右轉進入另一路段。B車也沿著某路由東向南左轉進入同一路段。但在轉彎過程中,B車撞了A車。雖然A車被撞,但交警還是認定A車全責。因為同樣是轉彎,小轉彎(右轉)的車要讓大轉彎(左轉)的車先行。
誤區三:打了轉向燈就有理 A車越線變道時,被直行的B車撞了。A車司機說自己打了轉向燈,而且是虛線變道,現在被撞當然應該是B車的責任。但交警認定A車全責,因為變道的車必須要讓直行車輛。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