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
摘要:從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出發對中職《幼兒教師口語》課程展開評價,主要是針對在課程開展過程當中學生知禮行儀的具體表現以及養心育德的最終實效。在對本門課程進行評價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堅持積極向上的評價原則,對學生知禮行儀的具體表現主要從學生教學活動當中的育德表現以及資料收集過程兩方面進行考核,對養心育德最終實效的評價則是通過調查問卷和案例分析法進行。
關鍵詞:知禮行儀;養心育德;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幼兒教師口語》
一、引言
在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理念下實施中職專業課教學,一方面突出了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體體現。在中職專業課教學過程當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發展愿景有機融合,讓學生做到知禮行儀,以實現養心育德的目標,為將來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幼兒教師口語》有機融合,從教學課程的內容出發,在教學實踐當中為學生增添校本拓展課程以及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或者是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
高質量的課程實施,其中也包括了科學化精準化的教學評價,這樣才能夠幫助課程有序推進,并且持續健康發展。在傳統禮儀文化理念下,對《幼兒教師口語》課程進行評價時可以從“知”和“行”兩方面展開,將教學評價劃分為過程和結果兩個階段,這樣不僅體現了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也保證了評價的精確度。對“知”的評價,主要是考查學生能否將傳統禮儀內化于心;對“行”的評價,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將內心的認知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對于養心育德質量評價,既要立足于學生的禮儀行為表現,又要分析學生在內心世界和性格品行等。
二、《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的評價原則
2.1 評價主體多元化
基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理念下的《幼兒教師口語》課程建設,主要是借助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來輔助專業課教學,充實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形式,為專業課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載體,其實與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存在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專業課教學當中滲透禮儀文化,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讓自信自身的思想道德水準得到提升,進而滋潤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品性。在教學活動推進的過程當中,不僅要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而且還要增強學生的情感滲透,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感知到禮儀文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價值。再加上教學活動過程當中學生并不是唯一的參加者,可能還會有教師、家長甚至是其他社會人士的合作參與,所以在對此門課程進行課程評價時應該設置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這樣會讓評價更加多維,也讓評價的專業性更強,精準度更高。塑造出一個相對寬松自由客觀公正的評價氛圍,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甚至是交叉評價的方式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并且也能夠全面深化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而達到養心育德的目標。
2.2 評價方式靈活化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由于學生的認知還沒有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所以知禮行儀、養心育德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自然對于本門課程的評價就不能采用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因為學生在具體的發展過程當中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要確保評價體系能夠對學生進行實時監督,而且能夠細化到學生學習的每個環節。在此基礎上,要產生流動性的評價方式,在流動性評價方式當中,面面俱到的評價方式倒逼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而提升思想認知。除此之外,育德場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再加上學生對于《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的學習能力也是不同的,個性化差異決定了養心育德效果的差異性,所以靈活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提升精準度,確保對個體狀況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完全適用。
2.3 評價內容正面化
基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理念下的《幼兒教師口語》課程在推進的過程當中,學生要學禮并且習禮,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的思想認知都能達到理想的狀態,所以在習禮過程當中還是會暴露學生的一些缺點,比如有的學生性格軟弱、膽怯,還有的學生自私、不能為他人著想等,這些缺點是學生未經滋潤和糾正的行為。但是對此進行評價時,并不能采用粗暴直接的評價方式,不然會讓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會讓學生降低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對課程產生厭倦。在對《幼兒教師口語》課程中“知禮行儀,養心育德”進行評價時,要盡量采用積極向上的評價方式,用溫婉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是莫大的感動。正面化的評價內容不僅能夠讓中職學生在學習《幼兒教師口語》過程中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還能浸潤學生的心靈,進而促進學生知禮行儀,確保養心育德目標的實現。
三、《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知禮行儀的評價
3.1 收集資料過程中的知禮行儀的評價
在《幼兒教師口語》課程體系建設過程當中,學生參與收集了中華傳統禮儀故事,并且創編成了手冊。學生在收集整理和歸納禮儀故事的過程當中,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學生通過對禮儀故事的認知加強了對其中優秀品德的了解,進而在心靈和品行上也受到了影響。所以,對《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的評價可以依據學生在收集資料過程當中的知禮行儀表現來進行綜合考核。比如學生在收集有關誠信的故事時,看學生能否將視野拓寬,是否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故事進行分析。以上是對于“知”的效果的檢驗,接下來再看學生是否能將傳統禮儀文化當中的“誠”外化于具體的實際行動中,這也就是我們講到的“行”,主要看學生在平時能否做到言而有信、誠實守信,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在“誠”方面的“行”打分。
3.2 活動育德,知禮行儀的量化評價
對學生知禮行儀表現的評價是外在可見的,也是能被量化的,所以《幼兒教師口語》課程一定要深刻遵循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聯系評價的內容和細則,將課程中所呈現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的誠、正、勤、仁等理念進行細化的評價考核。學生本人以及其他同伴、教師都可以對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量化的評價,通過學生的日常表現以及日常表現所體現的思想道德,可以分析出學生是否具備真誠善良、文明正直、勤勉踏實、仁愛寬厚等品格,這樣的綜合多元的評價方法能夠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在傳統禮儀文化滲透《幼兒教師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的學習質量,還可以讓學生為未來的發展尋找到正確的方向。另外,我們也可以更加清晰的分析出學生知禮行儀品格是否具備再塑的價值和上升的空間。
四、《幼兒教師口語》課程養心育德的評價
4.1 問卷調查的反饋與評價
圍繞《幼兒教師口語》課程中所呈現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誠、正、勤、仁等特質,并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以及日常生活實際,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情境下可以供學生選擇的反應和處理方式,然后形成一份比較科學完整的調查問卷。在課程開始之前,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完成調查問卷,這樣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在誠、正、勤、仁特質上的真實表現,在課程推進之前對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真切的了解。在課程結束之后,再次將同樣的試卷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再次完成,這時再次將學生的完成結果進行記錄。通過對比兩份調查問卷,認真觀察學生在品行、道德行為的前后變化,進而驗證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在《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當中的重要價值,確保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能夠對學生思想道德水準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并且在學禮、習禮的活動當中還可以浸潤學生的心靈,實現養心育德的教育目標。
4.2 案例分析的觀察與評價
對于養心育德目標實現的評價,最直觀最簡捷的方式就是案例分析法。通過對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下《幼兒教師口語》課程上的學生的真實行為舉止進行客觀綜合的分析評價,可以更清晰地驗證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對于《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的影響和意義。比如,隨機在班上選擇一名學生進行為其一個月的調查跟蹤,通過觀察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的言談舉止以及處事方式和態度,了解學生最真實的道德品質和品行。學校可以為每個學生定制專門的行為記錄卡,將學生的優秀表現和糟糕表現都客觀記錄下來,然后在記錄一段時間過后進行整合,對比分析學生在記錄過程中產生的變化等,這樣也能通過直觀的形式驗證傳統禮儀文化對學生道德品行的指引作用。
五、結語
基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的評價探討,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更加真實客觀地了解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的實效性、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在《幼兒教師口語》課程的重要價值,而且還可以讓教師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培養,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知禮行儀、養心育德的優秀人才,全面深化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薇.基于翻轉課堂的《幼兒教師口語》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0(07):31-32.
[2] 李曉晶.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教師口語課程實訓教學探究[J].廣西教育,2020(04):58-60.
[3] 林曉純.如何對中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進行禮儀教育[J]. 職業,2016(11):77-78.
課題項目: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GXZZJG 2019A013)《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中職教育教學的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