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柏林
摘要:現代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推進,使得高中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教育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不僅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數學應用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當前,眾多數學教師更重視學生對不同數學概念和數學理論的有效記憶,忽略了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數學課程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主要教育創新研究,以期提升高中數學課程教學成效。
關鍵詞:學科素養;高中數學;創新研究
從學科素養的角度來看,教師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它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知識內化和外化,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學科素養是一個宏觀概念,在實踐教學中被不同學科重新詮釋。就數學而言,學科素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數學抽象、直觀想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生的數學考試內容也在發生著變化。2020年,我省對數學試卷進行了改革。根據課程改革的內容,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局限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而是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此外,豐富試題的題干,使學生不再直接獲取關鍵信息,解決正確答案,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數學文化,不再僅僅為了做題而做題。綜上所述,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學科素養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開展基于學科素養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將教學目標從知識教學轉向能力培養。
一、構建課程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是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成效的的最終目標。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于現代數學教學的創新思潮,不斷更新個人數學教育觀,注重凸顯學生的數學主題地位。推動學科素養在數學課堂中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師對例題講解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創新,同時也要保留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的精髓,以構建現代化的數學教學課堂。高中生思維活躍,教師想要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就要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數學課程氛圍,從學生的個人興趣出發,創新數學課程內容。
比如教師在開展《基本立體圖形》的課程內容時,我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截取了現在較為流行的游戲《我的世界》的游戲片段,在一上課的時候,視頻中呈現出某個學生自己在游戲中制作的城堡模型,這個城堡由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錐體和球體、圓柱等等立體圖形構成,然后我應用相關的工具對這一模型進行了分解展示,并且在分解的過程中逐步帶領學生分析不同立體圖形的數學公式,并組織學生探討不同的立體圖形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這樣的形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創新課堂實踐,拓展學生思維
高中階段的學生感性思維發展優于理性思維,很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那么很多學生在學習重難點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此外,很多高中生活潑好動,面對枯燥的數學例題講解活動缺乏必要的學習興趣。那么從學科素養培養的角度來看,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就要想辦法轉變單純的數學例題講解活動,而是要應用多元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
比如在開展《立體圖形的直觀圖》這節課程的知識內容時,鑒于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限,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在講臺上為學生準備了不同的立體圖形模型,從正方體的魔方到長方體的音響,再到球體的籃球等等,在為學生講解不同立體圖形的直觀圖知識之前,首先組織學生對不同的立體圖形進行描畫。在這樣的繪畫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很高。在繪制不同內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有效掌握立體圖形直觀圖的繪制,同時還能夠發現這一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三、結合數學模型,增強學生理解
在我們千年的教育工作發展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基本上就是對以往教育經驗的總結,重點結合不同的教材內容和考試要點為學生灌輸不同的數學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過于被動,并且缺乏必要的數學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在數學課堂中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那么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數學課程教師要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構建視聽化的數學課程內容,在增強學生數學理解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生的教學學科素養。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課程內容時,可以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不同的數學模型,將不同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圖形內容有效結合到一起,這樣學生們在觀看直觀的數學模型的過程中,就能夠形成良好的數形結合思想,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已經成了高中數學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教師一定要重新認識數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為基本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打造高效探究課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愛上數學知識,愿意主動去知識的天空中翱翔。
參考文獻:
[1]尚奎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初探[J].天津教育,2021(27):99-100.
[2]秦明方.新課改視野下高中數學學科素養的思考[J].求學,2021(3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