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劉康重慶市公安局江北區分局石門派出所案偵民警
每當遇到困難時,重慶市公安局江北區分局石門派出所案偵民警劉康都會習慣性地摸一摸自己的警號牌—102233,“仿佛父親與我一起并肩作戰”。
102233,這串數字對劉康有著特殊的意義。這組數字曾是父親劉景華的警號,陪伴父親37年的從警生涯。2020年,父親因公犧牲后,警號封存。
警號是人民警察的身份證明。每個警察的職業生涯里只有一個警號,一般情況下,一個警號會跟隨一名警察直至退休。
父親去世后,劉康通過申請,成為新的“102233”。
在父親工作過的地方工作,做著和父親同樣的工作,和父親共用一個警號。他覺得,父親從未遠去。
30歲的劉康已從警8年。2014年,他從重慶警察學院畢業,以優秀成績考入萬盛經開區公安分局特警支隊。
受父親影響,劉康從小就有一個警察夢。小時候,他常常看到父親穿著警服、佩戴警槍的樣子,感覺很神氣,也很威風。
“有這樣一位父親,我覺得非常自豪,從小就萌生了做警察的想法。”他說。
和小時候對警察的想象不同,當自己成為一名警察,劉康感受到了警察艱辛的一面。
作為一名案偵民警,劉康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
3月30日,劉康通宵值夜班,直至次日9 點。期間,他處理了兩筆電詐報案、一件孩子走失求助,還有一些群眾矛盾糾紛。
交班后,又被一起案件牽絆,他和同事一直忙到下午6點。
雖然很累,劉康在回家路上還是專程找了一家照相館,拍了一張穿警服的照片。這天,是父親劉景華的生日。
父親已離世近兩年。2020年6月29日凌晨,劉景華因公殉職,倒在了崗位上。
“發病的時候,父親正在值夜班。大概在凌晨,父親倒在了自己的辦公室。早上同事趕到時,已經去世。”劉康說。
去世前一天,劉景華剛剛為兒子劉康慶祝了28 歲生日。很少談及生活的父親,這次操心起兒子的婚事,“希望能早日完婚”。
得知父親去世消息的時候,劉康正在押送嫌疑人。做完交接,他趕回去,未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只是一張單人照,但他胸前的編號牌上,有著跟父親一模一樣的警號。他想用這樣的方式,紀念父親。
從警以來,劉康努力工作,多次立功受獎。
成為警察后,劉康經常和父親交流工作方面的事。其中,談及最多的話題是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警察。
每次獲得榮譽,他都會將成 績告訴父親,希望得到認可和鼓勵,但父親都顯得很平淡。
父親去世后,劉康才知道自己和父親之間的差距,“父親曾經獲得的榮譽遠比自己多,也更有分量,只是他從未提及”。
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劉康才發現擺滿半張辦公桌的各種榮譽證書和勛章:個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個人嘉獎8次、年度十佳社區民警……
榮譽背后,是劉景華傳奇的履歷。
“抓過毒販子,也審訊過黑社會,后來成為一名和老百姓關系融洽的社區民警。”
談及劉景華,共事多年的江北區公安分局大興村派出所副所長程長能說。
從警37 年來,劉景華先后在江北公安分局刑警支隊、拘留所、大興村派出所等多個單位工作。雖歷經多次崗位調整,但他盡職盡責、一心為民的初心從未改變。
劉康眼中的父親,槍法很好,擅長整理分析各種筆錄材料,警務專業技能過硬,為人正直善良。
但是,和工作中出色的表現相比,作為父親,劉景華不算太合格。
“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即便答應家人的事情,也總是臨時反悔、爽約。因為類似的事情,母親與父親還起過多次爭執。”劉康回憶。
“父親是我心中的一盞燈,指引并照亮我前行的路。”劉康說。
2021年,劉康離開堅守7年的特警崗位,申請回到父親曾經戰斗的地方,成為江北區公安分局石門派出所的案偵民警。
父親的突然離世,讓劉康感受到了世事無常。“除了照顧母親外,我希望能接替父親的工作,完成父親未竟的任務。”
“我選擇父親曾經使用過的警號‘102233’,希望用余下的人生完成父親始終牽掛的事業。”劉康輕撫著胸前的警號牌說。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僅公安機關人民警察隊伍就有1.6 萬余人犧牲,10余萬名民警負傷,3700余名民警被評為烈士。
在警隊有一種傳統,某位警察因公犧牲后,他的警號會被永久封存。若英烈的后代長大也成為警察,經過申請,被封存的警號可以重新激活。
如今,劉康的生活忙碌而充實。除了學習法律知識外,他還讀了在職研究生,去年結婚。
“除了需要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外,案偵民警還要熟悉法律知識,具備綜合分析和應變能力。”談及案偵民警的崗位要求,劉康說。
“因為走得突然,父親沒留下什么遺愿。如果父親看到現在的我,應該會倍感欣慰。”劉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