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格,劉 靜
聊城市人民醫院,山東聊城 252000
子宮肌瘤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是臨床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腫瘤,在中青年婦女中患病率為20%~25%[1]。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因其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廣泛應用于臨床[2]。術后疼痛是外科最常見的急性疼痛類型[3]。盡管微創手術技術進步和止痛藥物的應用,術后疼痛管理對醫護人員而言仍然是一個挑戰[4]。經皮神經電刺激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是一種經典、無創的鎮痛方式,可有效控制多種急、慢性疼痛,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TENS因具有操作簡單、無創、方便、鎮痛效果確切等優點,近年來逐漸被應用于臨床,但目前有關其在婦科腹腔鏡手術后應用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了TENS技術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方便選取2020年4-10月在聊城市人民醫院婦科病房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8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編號2020102。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且具有手術切除指征;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腹部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等其他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或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兩組患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的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康復指導、術后基礎護理。手術后常規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按需予以鎮痛藥物。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后應用TENS技術緩解疼痛。護士使用低頻神經肌肉治療儀進行TENS,連接導線,避開手術切口2~3 cm,將4個電極片對稱貼附于手術切口四周。治療儀脈沖為不對稱的雙向脈沖,頻率為2~10 Hz。刺激強度為患者最大可耐受強度,操作時護士逐漸增加刺激強度,直至患者主訴感覺到刺激,當患者感到疼痛時停止增加刺激強度。患者術后第1天開始接受TENS,每日2次,每次30 min,共3 d。對于術后疼痛劇烈或首次TENS治療后疼痛減輕效果不佳者,可臨時增加干預1次[5]。
1.3.1疼痛評分
責任護士分別于術后6 h、24 h、48 h及72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評估并記錄患者疼痛分值。方法是使用一條10 cm長的標尺,數字0~10,分別代表無痛至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根據自我感覺說出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的點。
1.3.2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和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
由責任護士記錄患者從手術結束至術后首次下床的時間、首次肛門排氣的時間和首次排便的時間。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的VAS評分在組間、時間、組間×時間效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首次下床和首次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TENS可刺激內源性阿片肽以及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類物質的釋放,避免使用藥物鎮痛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也可以避免患者對針刺的恐懼,是一種舒適安全的鎮痛方法。已有文獻證實其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并減少阿片類藥物的應用[5]。本研究將TENS應用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在組間、時間、組間×時間效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在應用TENS后縮短(P<0.05),這可能與TENS能夠降低腹部手術后患者活動引起的疼痛密切相關[7]。研究顯示TENS能夠降低機械性痛覺敏感性,相應的運動誘發的疼痛也會減少。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首次排氣、排便時間較對照組均縮短(P<0.05)。與紀秀波[8]研究結果一致。由于術后切口疼痛劇烈,患者承受極大的痛苦,不利于病情恢復,采用TENS技術鎮痛效果較好,患者能夠盡早下床活動,從而加快患者肛門排氣、排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