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婷,周 紅,易 鑫,李達娜,莫 霖
1.重慶佑佑寶貝婦兒醫院,重慶 401122;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重慶 401122
兒童在就醫過程中普遍存在恐懼、焦慮、不配合等問題[1]。研究表明,87%的患兒表示在住院期間經歷了疼痛[2],54%的患兒在出院2周后會持續出現心理問題,包括沮喪、不安、焦慮等消極情緒,嚴重者還會出現失眠、噩夢、進食退化等[3]。在環境適應方面,不適宜的溫濕度可能會增加患兒呼吸道疾病發生[4],噪聲可使患兒產生煩躁感,甚至影響其短期記憶和注意力[5]。Kolcaba提出,患者舒適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四個方面的三種狀態:輕松自在、痛苦解除、自我超越,并對整體舒適護理理論進行了實踐[6]。舒適狀況的改善與患者尋求健康的行為是相互促進的,患者采取積極的行為既可促進健康,又能提升與健康相關的服務與結果。目前,舒適化服務僅碎片化運用于成人手術、特殊疾病護理及兒童的重癥護理等領域[7-8]。尚未檢索到構建兒科舒適化服務方案的相關報道。重慶佑佑寶貝婦兒醫院基于Kolcaba舒適理論構建兒科舒適化服務方案并有效開展舒適化服務。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9-11月(舒適化服務方案實施前)就診的67例患兒和67名家長作為實施前組,患兒男32例、女35例;年齡6~14歲,平均(9.78±2.64)歲;普通呼吸道感染29例,耳鼻喉疾病14例,普通外傷10例,兒童保健14例。選取2019年9-11月(舒適化服務方案實施后)91例患兒和91名家長作為實施后組,患兒男48例、女43例;年齡6~14歲,平均(9.99±2.58)歲;普通呼吸道感染38例,耳鼻喉疾病21例,普通外傷13例,兒童保健19例。舒適化服務方案實施前后患兒在性別、年齡和病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編號YYBB-ER-2022001。
基于Kolcaba舒適理論,圍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方面的舒適需求,醫院從環境去醫化改造、引入舒適醫療設備、優化治療操作流程、舒適手術服務設計及高效醫護患溝通平臺建設等方面,構建兒科舒適化服務方案。
1.2.1成立舒適化服務保障小組
組建多學科協作團隊,共計18人:護理部主任1人擔任組長,負責團隊管理、制度流程修訂;護理部干事1人,負責協調工作、質量控制以及數據收集分析;醫生3人、護士3人,參與授課講座、方案制定與溝通;護士7人,負責各科室方案落實與發放問卷、調研;護士2人,客服1人,負責娛樂活動的協調參與。
1.2.2人員培訓
開展院級舒適化服務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兒科舒適化服務進展、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特點及危機干預、兒童無痛治療、兒童醫療游戲輔導及人性化醫院環境管理等。培訓形式包括理論授課、操作演示、工作坊、情景模擬等。
1.2.3改善醫院人文和物理環境
1.2.3.1 院內環境改造
門診區域采用卡通森林主題,通過綠色、淺黃色調的森林裝扮或林間小動物使環境溫馨、去醫化。在就診大廳和候診區域增設兒童游樂區,并設立墻面玩具和讀書角,部分墻面采用防撞和隔音軟包。住院病房區域以卡通世界為主題,病房內部根據兒童興趣愛好,布置成專屬卡通主題病房(如冰雪奇緣、蜘蛛俠等),消除患兒緊張及恐懼等不適。
1.2.3.2 開設童話屋和手工坊
在門診及住院區域的兒童游樂區和讀書角,定期開展童話屋和手工坊等,為患兒講故事,和患兒一起做主題手工;適時開展診間科普、節日主題活動,如哮喘患兒的管理、洗手日活動等。
1.2.4治療操作舒適化改進
1.2.4.1 制訂舒適化操作標準
在現有各項常規護理操作標準中加入舒適化服務要素(如操作前的行為誘導、操作中轉移注意力和操作后的獎勵等),護理人員按標準實施舒適護理操作。
1.2.4.2 減輕操作性疼痛
對于靜脈、肌內、皮下注射等,采取以下措施減輕疼痛:操作前行為誘導,根據年齡采取不同方式,如年長兒以角色扮演的游戲方式,讓其了解和親自體驗操作過程并表達感受,以配合完成操作;按需使用表面麻醉劑(利多卡因軟膏);操作過程中,根據患兒年齡特點,采用手偶、搖鈴、音樂、觀看動畫片、聊天等形式轉移患兒注意力;操作后給予表揚、趣味游戲紀念打卡或贈送貼畫小禮品等形式進行正面強化。
1.2.4.3 購置舒適化醫療設備
醫院引入無痛皮試機、動畫一體霧化機、觸壓式采血器等,減輕患兒疼痛,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針對部分檢查如耳道沖洗、超聲檢查,對沖洗液、耦合劑等進行37℃恒溫加熱,提高檢查的舒適度。
1.2.5“游樂園手術室”服務設計
1.2.5.1 術前訪視
術前通過“智能訪視終端”醫護一體化進行術前訪視,以陪伴、玩耍、游戲的方式完成體格檢查,了解患兒疾病、生理狀況,同時收集患兒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信息,以興趣為導向講解手術室環境,并根據患兒愛好及需求做主題設計,如為患兒定制蜘蛛俠、白雪公主主題術程等,發放“游樂園手術室”邀請卡。
1.2.5.2 接入手術室
根據術前訪視收集到的患兒資料,按需求攜卡通主題推床(如蜘蛛俠、白雪公主等),以故事引導的形式進行術前核查,接患兒入手術室。手術準備室內進行相應主題布置或播放患兒喜愛的兒歌,患兒在家長陪伴下完成預麻醉后推入手術室(不需要預麻醉的患兒以坐小推車或步行方式直接進入手術室)。將家長引導至手術等候區,電視屏幕實時呈現手術進展狀態。
1.2.5.3 術中護理與溝通
手術間溫濕度適宜,術中沖洗用水加熱至37℃,氣管插管患兒拔管后進行霧化治療。專人跟進手術過程,向家長講解及提供答疑服務。
1.2.5.4 送返病房
手術室護士安排家長在手術準備室與患兒見面,講解患兒目前狀態及術中或復蘇時的正向表現;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后,向家長講解術后注意事項、進食時間等。
1.2.5.5 術后訪視
根據患兒特點選擇性準備獎狀、手工小禮物、貼畫等,了解患兒術后睡眠、飲食及疼痛情況并予以指導。根據家長和患兒意愿向其展示“手術童夢紀念冊”,邀請家長和患兒對本次手術流程做出評價,自愿留言或者繪畫。
1.2.6加強醫護患溝通支持
針對日間手術如腹股溝斜疝手術、耳前瘺管手術等,組建醫護患圍術期溝通群。麻醉護士提醒家長關注術前注意事項,手術醫生向家長確認手術時間及患兒準備情況;術后離院后麻醉醫生持續跟進患兒疼痛情況并予相應指導,手術醫生在術后7 d內對家長和患兒康復中的疑問進行解答等,及時解除家長對手術相關事項的疑惑;護士進行護理指導。
1.3.1患兒舒適度
采用Kolcaba提出的舒適度10級評分法[6],在就診結束時或出院時,由患兒對舒適度進行評分,評分范圍0~10分,分數越高表示舒適度越高。
1.3.2家長滿意度
在就診結束或出院時,由家長對醫院進行整體滿意度評價,評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滿意”至“非常滿意”分別記1~5分,分值越大,表示滿意度越高。
運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兩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舒適化服務方案后,患兒就醫舒適度較實施前提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舒適度得分比較
實施舒適化服務方案后,家長滿意度較實施前提高(P<0.001),見表2。

表2 兩組家長滿意度得分比較
本研究中的兒科舒適化服務方案基于Kolcaba舒適理論,從環境、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對患兒就醫體驗進行改善。環境上兼顧物理和人文因素,對醫院環境實行去醫化改造、卡通主題化,完善診間游樂區,定期舉辦診間游戲活動,改善患兒就醫環境;在生理、心理方面實施多維度、多形式干預,綜合運用舒適醫療設備、表面麻醉劑、醫療游戲、行為誘導等減輕患兒治療操作的疼痛和不適,提高患兒治療的生理和心理舒適度。采用“游樂園手術室”服務設計,全術程根據患兒年齡、喜好、性格特點,運用個性化主題游戲式溝通和引導,讓患兒輕松完成手術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舒適化服務后,患兒就醫舒適度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舒適化服務有利于提升患兒就醫舒適度。
就醫對患兒及家長是一個壓力事件,陌生的環境、人群、醫療設備、不了解治療過程及創傷性的治療,會使其產生壓力和不適感。本研究方案減輕了患兒環境方面的緊張感,舒適化操作改善患兒就醫方面的心理體驗,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答疑解惑,提高支持度,提升家長對患兒的疾病知識和健康管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舒適化服務后,家長的滿意度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明舒適化服務有利于提高家長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