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予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陶瓷繪畫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時期的彩陶裝飾藝術,后發展至成熟的元代青花、清代粉彩、古彩,近現代的新彩、高溫顏色釉等,歷經千年衍變至今日,面臨新的發展動向。審美觀念的改變也要求藝術作品呈現當代化的面貌。變革是陶瓷繪畫前行的出路,面對當前多元的藝術浪潮和機遇,如何拓寬思路、踏出桎梏、尋求革新是當今陶瓷繪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陶瓷承載著千年人文歷史,記錄下時代的演變與進步。而陶瓷繪畫作為其中支脈,成就了工藝美術與繪畫藝術的結合,亦是“藝術美”、“生活美”、“科學美”三大美感集聚陶瓷形式上的重要體現。隨著工藝的不斷推進,陶瓷繪畫獲得蓬勃發展。但就當前形勢而言,陶瓷繪畫相較其它畫種的發展相對緩慢、滯后。筆者試將原因梳理如下:
相較于其它畫種,陶瓷繪畫要求繪畫者掌握一定工藝技法和繪畫的能力,其門檻高,導致研究學者相對較少。
傳統師承傳授模式下,多為程序化的模仿,使創作趨向“同質化”,風格單一。
除國內美院及工藝特色學校外,普通高校鮮少開設陶瓷相關課程。傳播難度大,欠缺陶瓷基礎教育。
藝術品的商業化程度影響著藝術發展,陶瓷繪畫相較于日用瓷、陶藝雕塑,尚未形成商品化趨勢,市場的銷售量較低,且多傾向傳統古瓷精品或仿古類陶瓷制品。
結合上述分析,對于陶瓷繪者而言,引入時新思維觀念,走出傳統技術與應用方式的固有認知,發揮材料優勢,對當前陶瓷繪畫的發展意義重大。
20世紀80年代始,國內興起個性相融合的藝術運動,文化的密切交流,使藝術家們不斷探尋。在中西新鮮內容元素的交融刺激下,陶瓷這一傳統材料走進了當代藝術的視野。藝術家如劉立國、劉建華、阿仙、方力鈞、艾未未等人將個人藝術與陶瓷相結合,使陶瓷逐漸顛覆原有的章法,成為了新興的藝術表現。此外,藝術形式多樣性的出現也促進了陶瓷繪畫新風格的形成,并為陶瓷繪畫提供了有力的借鑒。
不同年代下陶瓷繪畫反映著當時的時代特色和生活情境。清末明初,淺絳彩瓷的出現將陶瓷繪畫藝術引向文人畫及祥瑞圖式。圖案彩繪表現“真善美”情節,追求教化意義。后至改革開放時期,陶瓷繪畫成為宣揚時代新貌、謳歌祖國變化的創作媒介。從“珠山八友”到王錫良、秦錫麟、張松茂、熊鋼如等藝術名家的作品可見,文人畫的引入,使陶瓷繪畫從教化、裝飾轉化成為表達自我、寄寓個人思想的藝術媒介。
在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下,現代、當代藝術顛覆傳統、宣揚自由,甚至出現反思、諷刺等內容主題。西方形式、抽象元素內容的涉入,使繪畫思維空間不斷開放,繪畫者的視域也得到了拓寬,在藝術表達上取得了更廣闊的闡釋空間。中央美院胡明哲教授提出:“視覺藝術的變化下,人類對藝術的關注趨向的改變目的在于全方位擴展人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多角度地展現人的精神世界,創造新鮮的形式語言。”無疑要求陶瓷繪畫者發揮個性,選擇符合時代特色的創作視角。在當下,不受既定約束,培養創新精神、實驗精神,是革新藝術的關鍵。
當代藝術重要的觀念之一是重視材料自身的語言,在這一觀念的引領下,挖掘材質語言的多重可能性,成為了當代陶瓷藝術家的關注與切入點。
若上文所提及的觀念革新是以主題內容來表現當代精神,技法革新則是用材料達成當代化的表意方式。繪畫創作需要媒介的依托,任何畫種都需要在既定的材料背景下完成。而陶瓷材料可塑性極強,從瓷板材質的選擇、工藝方式的制作、工具材料的使用再到燒成技法,陶瓷的可塑性貫穿于創作的每個環節,這也正是其它畫種難以具備的。在創作中,運用不同的泥料、制作方式及燒成技法都會形成別樣的藝術表現?;诖?藝術家們進行了多樣的技法創新。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具復雜的工藝特性,以下將從其材料本體及多元化融合,對技法革新進行分別討論。
2.2.1 陶瓷材料、繪制技法、燒成手法的革新
首先是不同的泥、砂、釉的使用所形成的裝飾化肌理美感。傳統陶瓷繪畫以瓷面的光亮潔白,釉料的透亮均勻為上品。對斑駁、鐵點、流釉等因工藝或燒成所致的細小缺陷避之不及。而當代繪畫者,往往尋求這類“瑕疵”所代表的特殊美感。通過對陶瓷工藝的再認識,人為地將這些工藝肌理進行放大,形成樸拙生趣的當代畫面。其次,是繪制技法的使用。陶瓷繪畫受中國畫筆墨影響,重視筆墨層次,創造出了瓷繪專用的筆、顏料、調和劑等系列工具。自現代以來,樟腦油、酒精等原用以塑造的材料一改往日使用方法,配合噴壺、刻刀、海綿、針筒工具廣泛用于制造肌理。再者,燒成手法的創新。除常規的還原、氧化燒成氣氛外,燒成性質的特殊亦為陶瓷繪畫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如雕塑、陶藝技法中常見的電鍍工藝,被局部運用于陶瓷繪畫當中,形成多種材質的對比效果。
2.2.2 多元化技法的融合
從創新的觀念層面出發,重新審視、認識陶瓷材料,不難發現陶瓷具備強大的包容性。開放是時代新的風格面貌,用開放性思維,通過實驗,引進新的材料技術,使陶瓷繪畫接軌現代藝術成為現實。近年來,陶瓷疊加其它材質,形成的新表現手法,在綜合藝術領域十分常見。如全國美展——陶瓷藝術作品展及“瓷的精神”——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中,陶瓷燒成后加入如木質、玻璃金屬、金銀彩箔等裝飾技法,讓傳統的繪畫材料與現代化的思想、手法相結合。在保留傳統審美的同時,形成了亦古亦今的藝術風貌。
綜合當前多元的藝術形式,筆者選定了在工藝及效果上與陶瓷相近的中國水墨畫、版畫、漆畫進行討論。通過“表現性研究”,學習發展較迅速的藝術領域,調動其藝術形式中的審美、技法,進行運用,重組為當代陶瓷繪畫發展所需的創作元素。優秀的研究成果將為陶瓷繪畫的未來提供參照,幫助陶瓷繪畫在文化交融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眾長,有所獲益。
水墨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從“傳統水墨”到“當代新水墨”,發展史的背后是藝術觀的不斷革新。上承中華傳統,下接西方現代,讓中國水墨始終走在當代藝術的前沿。觀念上,“新水墨”顛覆傳統筆墨構圖程式,引入了“抽象觀”。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題材均在空間的塑造上取得進步,并開始考慮構成的形式感,形成了新的創作思維。而在技法上,當代水墨突破了筆墨媒介局限,出現了如張羽、劉子健等人的“實驗水墨”(見圖1),以及王南溟、彭薇等人的“水墨裝置”,語言表達更為自由。

圖1 《靈光系列》 張羽
青花瓷繪與中國水墨相仿,均是將單色的美感發揮極盡淋漓。當色料、墨融入飽滿充盈的水分,成就出一幅幅極具中國審美的特色畫面。青花藝術家干道甫從水墨中汲取養分,融匯詩情畫意,用堅韌透亮的高白瓷板,通過陶瓷語言將水墨的滲化暈染放大。成就個人藝術的精彩表現(見圖2)。水墨畫家陳家泠,將個人的觀察角度和審美,延伸至陶瓷藝術。用抒情的語言符號結合高溫色釉,呈現獨特的時代氣息。整體畫面美學深厚,筆簡卻意濃。

圖2 《本質·萬夏》 干道甫
版畫寄托于特定的技術和制作工藝,包含繪畫、刻板、印刷,是一項自成一格的藝術門類。從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到現在,各種媒介材料、類型和技術逐漸成熟,形成出自己的一套體系。銅、紙、木等不同的材質呈現的肌理,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為觀者增添觀賞的樂趣。借助“陰陽凹凸”的刻印特性,版畫藝術取得單純、明快而強烈的藝術效果。極具視覺感染力和沖擊力的表現層次對陶瓷繪畫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如創作中引入版畫“減法觀”的塑造手法以及“運刀”的審美觀,在陶瓷繪畫中展示多元的審美體驗?;蚪柚谔沾刹牧衔礋汕暗目伤苄?使用刻刀等工具,豐富陶瓷繪畫的表現語言。當代陶瓷藝術家羅小聰,便在其中獲得靈感,憑借刻刀與大面積的統一色塊,“以刀代筆”創下獨特的“剃青”技法,為傳統青花語言賦予新的表現。作品(見圖3)手法靈活、疏密有致、刀刻味濃厚、獨具匠心。

圖3 《我愛你中國》 羅小聰
漆畫兼顧實用性和觀賞性,是以天然漆為創作材料,加上金、銀、銅、錫、螺鈿、蛋殼等裝飾的藝術類別。由于色漆性質,漆畫多以平涂作表現,色彩明快而又穩重,光澤多變又亮麗。配合貼殼貼箔,形成豐富的肌理,顯示出濃厚的民族特色。粗糲的材質美感蘊含強大的表現力,并通過打磨呈現出自然生動的斑駁剝落效果,增添了形式畫味。
漆畫的表現方式、所用手法以及呈現的畫面效果,也極大影響了當代陶瓷繪畫,尤以高溫色釉最為顯著。高溫顏色釉有著漆畫般強烈的色彩和肌理觸感,并通過窯火的加成,造就出抽象性的畫面。其色澤效果明艷,肌理眾多,被冠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美譽,近年來一躍成為陶瓷繪者追崇的表現媒介。藝術家寧鋼作為當代陶瓷繪畫領軍人物,擅將傳統粉彩與現代高溫色釉結合。依借豐富經驗,把控潑彩,使釉料在高溫中共融。燒成后,精細處輔以細線勾勒、粉彩點染,濃烈又別致(見圖4)。

圖4 《荷塘秋色》 寧鋼
另有陶瓷大學柯和根教授,將中國的寫意精神與西方色彩繪畫、構成形式相結合,系列作品靜謐而沉靜,顯現出沉郁的東方意境(見圖5)。

圖5 《天山落日》 柯和根
無論是觀念革新還是技法革新,均體現出當代陶瓷繪畫的發展經由單一性趨向于多元化,由傳統的審美取向轉變為為極富當代性的和特色的藝術語言。此前,已有諸多藝術家在當代陶瓷繪畫領域里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開辟出新的格局。極大的鼓勵了年輕藝術家大膽創新,引申出更多元的陶瓷繪畫當代語言。
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遷、各類繪畫相互碰撞以及創作者的自我表達都使得陶瓷繪畫的觀念和技法不斷革新,也為陶瓷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但需要強調的是,對發展迅速領域的學習,并不等同于單一、程式化地模仿,更不是淺白地借陶瓷材料重現其他畫種的畫面效果。
從借鑒到轉譯,內在強調中國傳統審美理念以及美學精神的保留,外在強調形式語言的創新,以此建立起全新的陶瓷繪畫風格。作為創作者應立足當下生活,表達真實思想、個性,在創新中不忘真情,才能創作出動人的當代作品。
另外,增強陶瓷材質、陶瓷材料在繪畫中的體現,使陶瓷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富含時代精神,這是每位陶瓷繪者所肩負的重任。